分享

林风眠为何至死不回故乡梅州?

 梅州闲人盗火者 2016-04-29

[摘要]林风眠是我国融合中西艺术最富成就和启发性的画家之一,生于1900年,广东梅县人。18岁时,林风眠赴法留学,进入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哥罗孟画室,被称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的第一人”。 

林风眠是我国融合中西艺术最富成就和启发性的画家之一,生于1900年,广东梅县人。18岁时,林风眠赴法留学,进入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哥罗孟画室,被称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的第一人”。1928年,年仅28岁的他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带着法国妻子来到杭州,创建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首任院长、教授。

soso_tc_slider_img

他倡导“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1919年,林风眠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此一直飘泊他乡,虽然他与家乡有些断续联系并请人把母亲名字刻在父亲墓碑上、送画给宗祠,可是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返回故乡。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或许,需要从林先生一生的经历来寻找答案。

石匠之子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一个石匠家庭,原名凤鸣,又名绍勤。林风眠祖父林维仁是石匠,以雕刻墓碑为生。父亲林雨农子承父业,同时还是一位有名的民间画师,母亲阙亚带,农家出身。1963年林风眠撰文《回忆与怀念》,回忆了他的故乡和童年生活,“儿时就成了祖父的小助手,守在他身边,帮着他磨凿子、递鎯头;看他在石碑上画图案、刻花样”。祖父“无论四季阴晴,都是光着脚板”,对他非常疼爱,从小就教诲他“脚下磨出功夫来,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5岁时他入蒙馆学习,取学名林凤鸣,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以自己熟悉的山林农舍、花木禽鸟为素材,进行临摹和写生。

母亲的悲剧

林风眠刚出生时又小又丑,由于缺乏营养,先天不足,发育不全,险遭抛弃,是他年轻的母亲死命夺回了他。他后来在“自述”中说母亲“中等身材坚实耐劳的性格,她有美好的面孔和双眼皮…”,特别是她又长又黑的头发,他记得自己5岁时“在她怀里发小孩脾气,抓弄她的长发,纠缠得她没有办法继续梳洗头发”。

soso_tc_slider_img

据林风眠的义女及关门弟子冯叶女士《回忆我的义父林风眠》:

义父母亲的生活,其实是很辛苦的,父亲,特别是祖父新娶的祖母,都似乎待她不好,一直是从早做到晚,让人欺侮。在我义父大概6岁的时候,他母亲跟了一位临时到村里来染布的青工逃走了,只有十几天吧,就让林姓族人给抓了回来,打她,游街不算,还往她头上淋了一桶火水(汽油),说是要烧死她。

义父当时被关在屋里,不让他出来。他回忆道:“我当时什么也不知,也没看见这些惨剧,在家突然有种感觉,突然愤怒疯狂起来,找到一把刀,冲出屋门大叫,要去杀死他们,杀死全族的人。远远地看到了妈妈的垂着手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了,夺了我的刀,不让我接近妈妈。大哭大叫了一顿,他们把我抱回家里。”

最后族里人商量着把母亲卖了。临卖以前,义父溜出去看她,母亲抱着他大哭了一顿,从此就天各一方了。

直到义父回国后,在杭州当校长时,还派人回家乡找寻母亲的下落,但村里人告诉他,说是他的母亲几经转卖,最后是在尼姑庵当佣人,已经死了。这段经历,给义父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从小就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更能悲天悯人,也使他小小年纪,就变得沉默寡言。尤其是在母亲被卖走后不久,他拿祖父给的零花钱,买了一张彩票,中了1000大洋的头奖,就更加给村里人讥笑了,说是他的母亲没有福享等,后来他念中学和去法国勤工俭学就是用其中的200多元支付的。

启蒙学画

林风眠何时开始学画,他自己有6、7、8岁三种说法。其最初的门径,是在父亲林雨农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8岁开始在家乡的私塾、立本学堂初小和西阳中学高级小学就读,9岁那年,他画了一幅《松鹤图》被一商人买去,从此,便有了画名。这些幼时作品已不可见,但可以推测,大致是传统一路风格。

15岁时他考入省立梅州中学,由于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自习国画,后来又受到家族中华侨带回之外文插图的影响,渐渐对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有所爱好,不断自习作画,他的画可谓鹤立鸡群。教他绘画的梁伯聪老师,是个清末廪生,颇有文墨和书画功底。有一次,他给林风眠的画打上120分,众皆讶异,相率前去询问梁老师。梁答道:“这幅画若我来画,也不及他,试想想,该不该赏他120分?”有研究者说,那时他也临摹过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画作的印刷品。

1958年,林风眠对访问者回忆过自己的学画经历,说“七、八岁开始学画,是以芥子园开头的,掌握了中国画规律,工笔(花鸟)、山水都会画,学会了中国画的科班”。总的说,林风眠所受到的美术启蒙教育,主要是传统的,但没有名师传授,也算不上严格的“科班”。

求艺西行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1923年春天林风眠结束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学业,在同乡熊君锐的邀请下,他与李金发、林文铮、黄士奇等开始为期近一年的德国游学,这一年的游学生涯对林风眠的早年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在游学中充分地接触了当时作为新艺术风格形式出现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新绘画流派,尤其是对强烈反对自然主义的表现主义,林风眠更是毫不犹豫地地接受了它。第一幅油画杰作《摸索》,是他早年成名的代表作。

soso_tc_slider_img

23岁时的林风眠(中),正与他的好友林文铮(右)、李金发(左)一起在德国柏林游学。

为了生存,他勤工俭学,曾干过油漆工,但是单调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感觉枯燥。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不同的油漆在调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色彩涟漪以及色度渐变给人的视觉造成的冲击,都会给我留下最美最深的印象。认识颜色是我的爱好,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好色之徒’。”

婚姻家庭

1923年,林风眠与李金发、林文铮等游学到德国柏林时,他得到了爱情女神的眷顾,在柏林马克兑换市场上,他邂逅了一位温柔善良的德籍奥地利姑娘艾丽丝·冯·罗达(Elise Von Roda)。这位柏林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女大学生浪漫多情,爱好文学和艺术。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罗达是出生在一个大家族的孤儿,他们的关系受到许多阻力。那时双方语言不通,他就一边翻字典一边和罗达谈情说爱。1924年初,林风眠带着他大量的作品和心爱的罗达回到了巴黎,在玫瑰别墅六号的一所公寓内与罗达结为伉俪。他们人生最美好、恩爱的时间维持不到两年,因为那时还未发明抗生素,罗达因产子而感染产妇褥热,最后母子双双死在医院里。巨大的打击,令这位坚强的年轻人悲痛欲绝。

soso_tc_slider_img

左为罗达,右为林风眠作品《小花》。

1925年4月他与第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爱丽丝·华丹(Alice Vattant)小姐结婚。可惜,他们几十年的婚姻,却是分开的时候为多。

1928年到杭州后,林风眠初住在葛岭山下的招贤寺,后来和好友兼同事林文铮、蔡威廉夫妇、吴大羽等人,在离西湖不远的马岭山坡买下几块地,亲手设计、构建了他们的家园。在这个花园里,林风眠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十余年。除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带着全校师生离开杭州转移到了重庆嘉陵江畔那几年,他在此,一住,就是十七年。

soso_tc_slider_img

抗战八年,林风眠去了大后方重庆,她们母女二人留在了沦陷区上海,胜利后才重聚。1956年,她与女儿、女婿(犹太人)离开上海,林风眠就一直单独居住在南昌路的小楼中,孤孤单单地埋首创作。

1936年林风眠与法国妻子及其女儿拍的一张全家合影,照片十分和美动人,似乎展示了令世人羡慕的、有当年洋品味的艺术家生活。

soso_tc_slider_img

执掌学府

1926年3月2日,受蔡元培之荐,经学生票选,林风眠以25岁的年龄到北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就职,成为当时北平九所国立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他除任校长之外,兼任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教授毕业班油画。他广延名师,力排众议,礼贤名士,聘请雕花木匠出身、65岁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到艺专教国画。后来奉系军阀入据北京,林风眠倡导的艺术运动被扼杀,他愤而辞职。时值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大学院,聘他为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负责筹办国立艺术学院事宜。

1928年春,受蔡元培聘任,林风眠南下杭州,创办西湖国立艺术院,担任院长及教授,聘请了潘天寿、吴大朋、刘既漂、李金发、李树化以及法国画家克罗多等为教授。后来,林风眠在北平艺专的学生李苦禅、刘开渠亦被聘来分别担任国画和雕塑的教学。他还聘请日本的齐藤、英国的魏达教授等人到该院教图案、雕塑和石刻等。不久,艺术院改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改任校长,直至1938年。

在这13年中,他先后主持了当时仅有的两所国立艺专,把主要心血用在艺术教育和艺术运动上。但他仍在教学和教务之余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以油画为主,兼作水墨画,并写了20余万字的论文、译文,力图从教育、理论、创作三方面推进美育和中国的艺术改造。能集中体现他的思想情感的,是油画《民间》(1926)、《人道》(1927)、《痛苦》(1929)、《悲哀》(1934)等作品。

下图为林风眠1929年创作的《痛苦》。林风眠回忆这件作品的创作时说:“这个题材的由来是因为在法国的一位同学(熊君锐),到了中山大学被广东当局杀害了。他是最早的党员,和周恩来同时在国外,周恩来回国之后到黄埔,这个同学到了中山大学。当时国民党清党,一下被杀了,我感到很痛苦,因之画成《痛苦》巨画,描绘的是一种残杀人类的情景。”

soso_tc_slider_img

《痛苦》

诗意孤寂

1937年,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华北、华东,抗日战争爆发。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0月,国立杭州艺专向内陆迁移。1938年,因与教育部及校内某些负责人意见不一致,痛而辞职。

从1938年至1977年,整整40年的漫长光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1968年8月26日,69岁的林风眠被以“日本特务”罪拘留在上海市第一看守所。他的家门被封,他受到遭到残酷的审讯和批判。但他一直坚持信念:“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他在身陷囹圄时曾写道:“一夜西风,铁窗寒透,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铁锁锒铛,憧憧鬼影,瘦骨成堆,问苍天所为何来!”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举国欢腾。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和友人来家中探望林风眠。叶帅与林风眠是梅县同乡。林风眠就捎了一封信给叶帅,就出国探亲的事请求叶帅帮忙。1977年10月,在叶帅及其弟弟叶道英的帮助下,林风眠获准出国探亲,从此移居香港,直至逝世。自从离开大陆后,他就再也没回大陆一步,走得是如此决然。“我再也不愿住在这块绝情的土地上。”这就是这位历尽沧桑、饱受摧残的老人痛苦而无奈的决定。

在港十几年,他数度赴巴西探亲,重游了阔别60载的巴黎,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办了个展。香港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卖画方便,信息灵通,闭塞耳目的日子永远过去了。但他年逾八旬,习惯了安静生活,不轻易待客,也极少参加社交活动。身边有义女冯叶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及展览、卖画等诸事宜。这是他数十年来最舒心、自由的时期。

soso_tc_slider_img

林风眠在香港作画。

作画勤、作品多,被收购、收藏的也多,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他在40至70年代的作品,大部分毁于“文革”。到港后,他画了不少追忆旧作的作品,还是风景、静物、仕女、花鸟和戏曲人物。新增加的画题,有基督、修女、梦境、屈原等。总起来看,他重现了呼唤人道、吟颂生命两大主题,风格更加自如、奔放和强烈。

soso_tc_slider_img

回望林风眠的过去,童年时的他就是一个失爱的孩子。他本来有美丽热情的母亲,然而因为母亲爱的是别人而不是林风眠的父亲,并且有过与所爱之人私奔的行为,这极大地激惹了她嫁入的林氏家族。他们本来要烧死她,但因林风眠拼死护母,母亲才免于一死。然而最终,严酷的家族宗法制度还是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林风眠拥有母爱的权利,他们将他的母亲卖掉了。五岁之后的林风眠,再未见过自己的母亲。

这是他在情感上永远无法向人诉说、也无法分担的一个创痛。要说后来的林风眠特别喜欢画带着强烈母性意味的仕女像,与他内心的这一个创伤当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他的一生还有过两次惨痛的毁画经历,一次是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毁了他在法国创作的全部油画,将这些画划开作了战马的雨披。另一次是在文革时期,他宝贝得不得了的三千多幅作品,全部被用水浸泡,捣成泥浆,冲进下水道。作品两次被毁,外敌入侵时是被动的,文革时期却是主动的行为,只为避免侮辱与杀身之祸。但他最终还是坐监五年。

“我再也不愿住在这块绝情的土地上。”自1977年离开内陆后,寒心透顶的老人,再也没有跨入大陆一步。移居香港的最后十余年,他终于可以过着一种简单却可以大量画画的平静生活了。从1979年到1990年,林风眠先后在巴黎、台北、北京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在国际画坛上产生巨大影响。

纵观林风眠的一生,命运多舛,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鹜,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

soso_tc_slider_img

终于,1991年8月,在香港的医院里,91岁的林风眠在生前托人索笔写下的四字遗言却是:“我要回家”。这不禁使人迷惑,此家何处?梅县?上海?杭州?还是……?纵观他的人生之路和作品之后会确信无疑:林风眠那位具有反叛性格、身世不一般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景观在他心中有很深的印记,一生怀念家乡,却又一生不愿返乡,骨子里,他还是那个深情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