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智慧的结晶——三三制战术

 Wdjljjfj 2016-04-30

三三制战术发掘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在抗美援朝中广泛使用,是我军在长期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实用性战术。

这个战术大致为,将一个班划分为三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包括三个人,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进攻-掩护-支援。行动时所有的行动小组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群展开后每个战斗小组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战斗群的正面宽度最高能展开到八百米左右。

人民智慧的结晶——三三制战术

那么三三制或者说我们的战术跟“人海”有什么必然联系么?或者说为啥这么稀稀拉拉几个人,到了敌人那里就成了人海战术了呢?你得理解敌人,并且从敌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战斗队形。跟我们不一样的是,我们的敌人多采用的是散兵线——说白了只是排枪枪毙时代的战术的进化,本质上就是一个稀疏的多的排枪枪毙队形。

如果你是我们的敌人,你就会根据你的常识来从我们的队形纵深来判断我方投入了多少兵力。比如你们连的阵地300米宽,你透过战场的硝烟看到的战斗队形有“7-8条”散兵线,你说不定就吓坏了,以为对面来了一个营——其实就来了两个排。

人民智慧的结晶——三三制战术

首先,攻击发起的时候,敌人会感受到阵地全线都在承受我军的压力;其次,敌人阵地上的士兵远远的看到我们的攻击队形时,无论哪个方向上看过去,都是黑压压的人;而直接承受我们攻击的那个点上,那里的敌人会感到,无论打倒多少人,都会有后续部队立刻补上,他们将承受持续不断的打击,直至崩溃——这也可以解释为啥有些敌人认为我们靠人海战术打赢的仗。因此从敌人的视角看,这确实是人海战术无疑——但是这又讲的有点片面:我们虽然在整体上可能不如敌人,但是在局部上,我们要以人海去淹没敌人——这样不但不会有更大的伤亡,反而伤亡更小。

人民智慧的结晶——三三制战术

那为何我们到了越南伤亡会很大呢?越南丛林地带,植被对进攻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地方的草丛都一人多高。很多时候一打起来,小组与小组、班与班之间就不能保持联系,互相照应不上了。原本计划要集中打一点,打着打着就成了各班排各自为战,成了一个巴掌而不是一个拳头,在平原和丘陵上无敌的战法,到了丛林就不太好用了。

战术向来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交战双方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唯武器论,唯精神论,唯战术论都是片面的。

人民智慧的结晶——三三制战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