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脾胃

 关东老圃 2016-04-30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脾胃

脾阴虚证

  脾阴虚·虚痨赢瘦

  李××,男,2岁,1979年11月26日就诊,门诊号;5593。烦躁不安,夜间吵闹,伴阵发性干咳。日趋赢瘦,病发三余月,前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患儿满头大汗,毛发枯焦,面色不荣,口舌起糜,手足烦热,渴欲饮水,不思饮食,大便或干或溏,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指纹紫滞,脉濡微数。辨证为脾阴耗伤,虚热上扰。立治法为:滋阴养脾,清热宁肺。投益脾汤加减。太予参12克石斛12克 麦冬12克 山药9克 薏仁9克 茯苓9克 扁豆9克 白术9克 谷芽9克 桔梗3克 胡黄连6克 甘草3克,二剂。
  11月30日二诊:烦热、咳嗽稍减,食欲略振。原方去胡黄连制丸,每次10克,日服二次,调理一月余。
  1980年3月26日随访,询知去年药服症减,食量日增,精神好转,未再服他药,即见康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6-13)


  脾阴虚·食少腹胀

  徐XX,女,50岁,农民。1980年12月15日初诊。体虚卧床一月,有胆囊炎、肺结核及贫血病史。三个月前,胆囊炎复发。经治好转出院。但遗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腹胀纳呆,日食仅一至二两,伴口干不欲饮,自觉腹胀,偶有胁肋隐痛,手足烦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濡微数。先后服补中益气汤、益胃汤,补肝汤、六味地黄汤。症状此伏彼起。诊断为脾阴不足,治予益脾养阴,方选益脾汤加知母10克。
  二剂服毕,食欲稍振,头晕烦热减轻。上方去知母,续脏三剂,食欲益增,头晕大减j即能起床操持家务。再服三剂,腹胀、胁痛消失而康复。1983年底随访,三年来未能复发。(《陕西中医》1985-2-10)


  脾阴虚·唇裂火燎

  夏某,男,27岁,2000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从事公安工作,生活欠规律,时常熬夜,饮食失节。翌年人秋以来,周期性月发口唇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难受不堪,到处求医不效。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口唇稍肿,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唇色如丹,食少时腹胀,大便溏,每天4~5次。舌尖稍红,舌苔薄,脉细弱。诊为唇风(剥脱性唇炎)。辨证为脾阴亏乏,阴火内生。治拟健脾益气降阴火。方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煨葛根15g、炒白术10g、生白芍药15g、冬桑叶10g、山药18g、石斛10g、绿梅花10g、炒扁豆15g、麦门冬10g、炒麦芽15g、黄连6g、炒谷芽15g、淡竹叶6g、生甘草6g。每天l剂,水煎400mL,分早、晚各服1次。二诊:服药5剂后,唇色变淡,肿消,皲裂脱屑明显好转,纳食增进,舌苔薄,脉弱。上方去黄连,加胡黄连6g、乌梅10g。继服7剂。三诊:服药后大便已正常,口唇皲裂已瘥,脉舌正常。上方去乌梅、胡黄连,加砂仁(后下)6g,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系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生。患者劳倦饮食内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则形体消瘦,纳差便溏次多。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阴火上升则口唇皲裂,色如涂丹。用太子参、炒扁豆、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治本;生白芍药、石斛、甘草补脾阴;黄连、冬桑叶退阴火;煨葛根止泻。全方共奏益气健脾降火之功,故疗效较好。(张晓明.胡斌治疗疑难杂症四则.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6-316)

 

 
  脾阴虚·低热肤燥

  孔某,男,6岁,患儿低热一月余,面黄肌瘦,肌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烦躁不安,饮食减少,大便秘结(4~5天一行),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象细数。中医辨证:脾燥证(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法:益脾养阴,清热润燥。方用增液汤加味;玄参12g,生地12g,麦冬12g,怀山药15g,火麻仁6g,石斛10g,玉竹10g,栀子6g,生甘草5g,生大黄3g(后下),知母lOg,山楂10g。3剂。

  药后大便偏干,日行一次,余症平平,上方去大黄,5剂。三诊:低热已除,两便尚可,他症减轻,舌苔薄白稍干,舌质偏红,脉细略数。上方再去栀子,加白参5g。服5剂后,两便如常,苔薄白欠润,舌质正常,脉象细弦,余症明显好转。仍守前方去火麻仁、知母,加五味子6g,白茯苓9g,生甘草改炙甘草5g。再进5剂,肌肤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唇不干不裂,饮食转佳,舌脉正常。改用补脾益气,滋阴养胃。方用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9g,云苓9g,炙甘草5g,北沙参10g,麦冬12g,玄参12g,怀山药12g,石斛9g,山楂10g,乌梅6g,陈皮5 g,神曲9g。共服20余剂,诸恙随之而愈。(《江西中医药》1985-5-29)

 

  脾阴虚·贫血低烧

  袁××,女,31岁。1979~16日入院,同年11月7日出院。病历号l22560。六年前诊断为原寡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三个月来,因劳累过度,头昏乏力加重,心悸失眠,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唇红而干,紫癜出现在双膝关节以下,左右各有大小不等的3~4块,手足心热,不规则低烧,体温在37℃左右波动,但不潮热、盗汗,月经常提前量多。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正产两胎,第二胎有大流血史,无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血常规:血色素8克,白细胞3900,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3.8万。根据上述脉症,诊断为脾阴虚。以自拟脾阴煎加减。
  处方: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5克 莲子15克 麦冬10克葛根15克 山萸肉10克淡竹叶10克 仙鹤草15克 花生衣15克地锦草30克.服四十余剂,皮下紫斑基本消失,头昏、乏力减轻,体重增加,体温正常,但仍有鼻衄、齿衄、失眠、心悸等症。即以原方出入,续服二十余剂而愈。复查血象:血色素9克,白细胞5300,血小板8.8万。(《浙江中医杂志>81372,1981)


 

                              《胃阴虚证》

  胃阴虚·食少纳呆

  章真如病案:患者叫曾××,男性,40岁,在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工作。因胃病长期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每日进食很少,甚至毫无食欲,胃痛不已,痛苦万分,曾作各种检查,未得明确诊断。因病转业地方,也不能胜任工作,后来在××军区总医院检查纤维胃镜内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并说此病难愈,久必危及生命,患者非常灰心丧气,最后考虑用中药治疗。由本院刘医生介绍给我治疗。就诊时,形体消瘦,不进食欲,精神不振,口咽干燥,睡眠不安,脉细数,舌暗红,苔黄燥。辨证为饮食失节,胃阴损伤,津液不足,胃失所养。
  治以养阴益胃,以叶天士养胃方化裁。处方:生地12克,沙参12克,麦冬9克,玉竹12克,山药12克,扁豆9克,花粉9克,石斛9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玄参12克。服药十余剂后复诊,自述食欲稍增,精神有进色,我鼓励他继续服药,服至40余剂后,饮食倍加,体力日趋好转,两个月后,因事来院遇我于门诊,自述能坚持工作,而无倦容,身体壮实多矣。


  胃阴虚·胃痛

  章真如病案:沈××,女,21岁。半年来,胃脘常痛,不思饮食,食入则吐,经x线钡剂检查为十二指肠淤滞,中西医治疗无效。我治疗时正是盛夏炎热,自述一天难进二两饮食,大便秘结,胃脘常痛,时欲作吐,脉细数,舌红少苔。辨证为胃阴不足,津少失纳。治以养阴益胃法。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山药15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熟军6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6克。嘱服5剂。患者服上方后,未作吐,胃痛减轻,颇有起色,照原方再进5剂。三诊后,胃痛大有减轻,不再吐,大便能解,嘱按原方再进10剂,此后患者未再复诊。远期查询,病已早愈。


  胃阴虚·胃痛灼热
 
  程某,男,64岁。住院号:34900。胃脘疼有数年,因情志不畅而加重,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纳呆,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舌质暗红,脉弦滑。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伴渗血。证属气郁化火,肝胃不和,治宜祛风理气,泻肝和胃。处方:紫苏10g,白芷10g,柴胡10g,升麻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半夏10g,黄连10g,生地30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党参30g,元胡6g,川楝子10g,炒三仙各10g。服用5剂,胃痛止,上方连服15剂,诸症俱失,纳增,大便成形而爽利,精神爽快,随访半年未复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171)
  【按语】本案病机属邪(气)郁化火。胃脘痛而无寒热表证,当属里证,祛风解表药能治表证,似于里证无干。用紫苏、白芷、柴胡、升麻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火郁发之”,祛风解表药在这里于清热泻肝凉血之丹栀、黄连、生地配伍使用,起到发越郁火的作用。诸药相合,疗效迅捷。

 

  胃阴虚·胃痛灼热

  李某,女,50岁。1986年元月lO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已两年余。近一个月来,胃痛加剧,伴有胀闷感,尤在食后明显,食欲渐减,嗳气,胃中灼热,口干舌燥,口渴少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而缓。证属胃燥证(胃阴不足,津液亏损)。拟调气养胃,生津润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石斛15g,谷、麦芽各lOg,怀山药15g,绿萼梅10g,乌梅庆6g,木瓜10g,白芍12g,炙甘草5g,川楝子10 g,麦冬15g。服5剂,胃痛减轻,食欲转佳,胃部灼热大减,舌苔薄白,舌质红见减,余症平平。继服5剂,胃痛已止,胃灼热感消失,余症悉减,上方去川楝子、白芍、炙甘草,加生地lO g,玉竹10 g,云苓10 g,连服17剂。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l)

  【按语】本案病机为(胃)阴虚内燥。本例属胃阴不足证,治疗时遵循叶天士所说:“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采用甘凉养其阴,增其液,以沙参、石斛、乌梅、怀山药、麦冬、生地、玉竹养胃阴生津液;谷麦芽i绿萼梅、云苓生发胃气;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理气缓急止痛;木瓜健脾助胃而获效。


  胃阴虚·饥则胃痛

  【案例】某男,43岁,干部。胃脘疼痛8年余,始于饥饿时痛作,得食而缓,近半年来疼痛加剧,入夜即作,劳累或情绪波动后益甚,进食已不能使疼痛缓解,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日渐消瘦,胃脘疼痛嘈杂似饥,咽干喜饮;嗳气频作影响睡眠。曾经外院钡透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诊见:形容憔悴,皮肤枯槁,情绪焦躁,舌质紫暗无津,脉细涩。因素体胃阴不足,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津。,更损肝胃之阴,治当滋养肝胃之阴佐疏调肝气,一贯煎最为适宜。处方:南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凤凰衣各10g,甘草6g。二诊:服用1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躁的情绪渐趋平静,失眠也随之消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胃阴虚·口渴便秘

  章真如病案:王××,男、40岁。患者胃胀纳呆有2年,口渴思饮,便秘,精神疲乏,常有头昏耳鸣,形体消瘦,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诊其脉沉细。舌赤少津。辨证:冒燥液涸,胃阴不能滋养肾阴,肾水不足,肾阴不能布津阳明。治以滋阴益胃。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白芍10克,山楂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每日服一剂。
  前后治疗近半年,复诊20余次,以上方为基础,随病情变化,略有加减,服药1个月后,饮食逐步增加,头昏耳鸣现象日渐缓解,此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任何不适,半年后恢复健康。


  胃阴虚·嘈杂

  【案例】吴某,男,3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胃脘不适、嘈杂、纳差3个月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用甲氧氯普胺、维酶素及清热和胃中药治疗近1个月未效。诊见:形体消瘦,胃脘不适,嘈杂似饥,不思纳食,恶心欲吐,口干咽燥,时嗳气,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诊断:嘈杂;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滋阴清热,降逆和胃。方以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冬30g,太子参20g,佛手lOg,麦芽、白芍各12g,姜半夏8g,炙甘草、绿梅花各5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嘈杂及恶心诸症均好转。守方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形体渐丰。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反复。《雷耀晨.麦门冬汤新用.新中医2002-34-8-65》。


  胃阴虚·嘈杂

  【案例】某男,30岁,1997年4月24日初诊。病者既往有胃脘痛病史多年,曾做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素每因情绪不佳而症状加剧,每次发作时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干咽燥,发作时服丹栀逍遥散加味可以缓解,近2周胃脘痛再次发作,服上方未见好转而来诊。诉胃脘部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3~5天一解,饥不欲食,心烦,舌红干,脉弦细。辨证为胃阴虚胃痛,治以养阴和胃,缓急止痛。处方:玄参、麦冬、生地、淮山药各20g,麦芽、石斛、玉竹、玄胡索、知母各15g,白芍30g,炙甘草6g。每日1剂,2剂。
  二诊:胃脘痛明显改善,胃纳好转,大便通畅。再进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嗣后维以益胃汤常服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发作。《何建宇.增液汤临床新用.江西中医药2002-33-2-26》。
 

  胃阴虚·小儿厌食症

  【案例】某女,3岁,于1985年1。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将近1年,经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及干酵母、蜂乳、宝宝乐等治疗罔效,现仍不思饮食,每餐饭边哄边吃达1~2小时之久,食物进入口内,良久不能咽下,父母甚为苦恼。稍不如意则烦哭异常,大便常干,小便少,形体消瘦,腹软,唇红,舌淡红,苔白腐,间有剥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拟麦门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门冬、大枣、石斛各lOg,陈皮5g,生地、石决明、花粉各69,砂仁、法夏各3g,甘草29,服5剂。  
二诊:药后食纳稍有好转,烦躁减轻,舌淡红,腐苔转薄,脉细数。守原方去花粉,加淮山药lOg,续服5剂,已思食,烦躁除,舌淡红,苔薄白,无剥苔,脉细缓。上方去生地、石决明,再服5剂,食纳已好,精神面容均有好转。嘱其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唐国衡.麦门冬汤治疗儿科病症举隅2002-18-6-67》。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脾胃

(2013-06-27 19:16:44)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

脾阴虚证

  脾阴虚·虚痨赢瘦

  李××,男,2岁,1979年11月26日就诊,门诊号;5593。烦躁不安,夜间吵闹,伴阵发性干咳。日趋赢瘦,病发三余月,前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患儿满头大汗,毛发枯焦,面色不荣,口舌起糜,手足烦热,渴欲饮水,不思饮食,大便或干或溏,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指纹紫滞,脉濡微数。辨证为脾阴耗伤,虚热上扰。立治法为:滋阴养脾,清热宁肺。投益脾汤加减。太予参12克石斛12克 麦冬12克 山药9克 薏仁9克 茯苓9克 扁豆9克 白术9克 谷芽9克 桔梗3克 胡黄连6克 甘草3克,二剂。
  11月30日二诊:烦热、咳嗽稍减,食欲略振。原方去胡黄连制丸,每次10克,日服二次,调理一月余。
  1980年3月26日随访,询知去年药服症减,食量日增,精神好转,未再服他药,即见康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6-13)


  脾阴虚·食少腹胀

  徐XX,女,50岁,农民。1980年12月15日初诊。体虚卧床一月,有胆囊炎、肺结核及贫血病史。三个月前,胆囊炎复发。经治好转出院。但遗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腹胀纳呆,日食仅一至二两,伴口干不欲饮,自觉腹胀,偶有胁肋隐痛,手足烦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濡微数。先后服补中益气汤、益胃汤,补肝汤、六味地黄汤。症状此伏彼起。诊断为脾阴不足,治予益脾养阴,方选益脾汤加知母10克。
  二剂服毕,食欲稍振,头晕烦热减轻。上方去知母,续脏三剂,食欲益增,头晕大减j即能起床操持家务。再服三剂,腹胀、胁痛消失而康复。1983年底随访,三年来未能复发。(《陕西中医》1985-2-10)


  脾阴虚·唇裂火燎

  夏某,男,27岁,2000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从事公安工作,生活欠规律,时常熬夜,饮食失节。翌年人秋以来,周期性月发口唇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难受不堪,到处求医不效。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口唇稍肿,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唇色如丹,食少时腹胀,大便溏,每天4~5次。舌尖稍红,舌苔薄,脉细弱。诊为唇风(剥脱性唇炎)。辨证为脾阴亏乏,阴火内生。治拟健脾益气降阴火。方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煨葛根15g、炒白术10g、生白芍药15g、冬桑叶10g、山药18g、石斛10g、绿梅花10g、炒扁豆15g、麦门冬10g、炒麦芽15g、黄连6g、炒谷芽15g、淡竹叶6g、生甘草6g。每天l剂,水煎400mL,分早、晚各服1次。二诊:服药5剂后,唇色变淡,肿消,皲裂脱屑明显好转,纳食增进,舌苔薄,脉弱。上方去黄连,加胡黄连6g、乌梅10g。继服7剂。三诊:服药后大便已正常,口唇皲裂已瘥,脉舌正常。上方去乌梅、胡黄连,加砂仁(后下)6g,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系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生。患者劳倦饮食内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则形体消瘦,纳差便溏次多。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阴火上升则口唇皲裂,色如涂丹。用太子参、炒扁豆、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治本;生白芍药、石斛、甘草补脾阴;黄连、冬桑叶退阴火;煨葛根止泻。全方共奏益气健脾降火之功,故疗效较好。(张晓明.胡斌治疗疑难杂症四则.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6-316)

 

 
  脾阴虚·低热肤燥

  孔某,男,6岁,患儿低热一月余,面黄肌瘦,肌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烦躁不安,饮食减少,大便秘结(4~5天一行),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象细数。中医辨证:脾燥证(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法:益脾养阴,清热润燥。方用增液汤加味;玄参12g,生地12g,麦冬12g,怀山药15g,火麻仁6g,石斛10g,玉竹10g,栀子6g,生甘草5g,生大黄3g(后下),知母lOg,山楂10g。3剂。

  药后大便偏干,日行一次,余症平平,上方去大黄,5剂。三诊:低热已除,两便尚可,他症减轻,舌苔薄白稍干,舌质偏红,脉细略数。上方再去栀子,加白参5g。服5剂后,两便如常,苔薄白欠润,舌质正常,脉象细弦,余症明显好转。仍守前方去火麻仁、知母,加五味子6g,白茯苓9g,生甘草改炙甘草5g。再进5剂,肌肤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唇不干不裂,饮食转佳,舌脉正常。改用补脾益气,滋阴养胃。方用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9g,云苓9g,炙甘草5g,北沙参10g,麦冬12g,玄参12g,怀山药12g,石斛9g,山楂10g,乌梅6g,陈皮5 g,神曲9g。共服20余剂,诸恙随之而愈。(《江西中医药》1985-5-29)

 

  脾阴虚·贫血低烧

  袁××,女,31岁。1979~16日入院,同年11月7日出院。病历号l22560。六年前诊断为原寡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三个月来,因劳累过度,头昏乏力加重,心悸失眠,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唇红而干,紫癜出现在双膝关节以下,左右各有大小不等的3~4块,手足心热,不规则低烧,体温在37℃左右波动,但不潮热、盗汗,月经常提前量多。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正产两胎,第二胎有大流血史,无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血常规:血色素8克,白细胞3900,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3.8万。根据上述脉症,诊断为脾阴虚。以自拟脾阴煎加减。
  处方: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5克 莲子15克 麦冬10克葛根15克 山萸肉10克淡竹叶10克 仙鹤草15克 花生衣15克地锦草30克.服四十余剂,皮下紫斑基本消失,头昏、乏力减轻,体重增加,体温正常,但仍有鼻衄、齿衄、失眠、心悸等症。即以原方出入,续服二十余剂而愈。复查血象:血色素9克,白细胞5300,血小板8.8万。(《浙江中医杂志>81372,1981)


 

                              《胃阴虚证》

  胃阴虚·食少纳呆

  章真如病案:患者叫曾××,男性,40岁,在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工作。因胃病长期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每日进食很少,甚至毫无食欲,胃痛不已,痛苦万分,曾作各种检查,未得明确诊断。因病转业地方,也不能胜任工作,后来在××军区总医院检查纤维胃镜内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并说此病难愈,久必危及生命,患者非常灰心丧气,最后考虑用中药治疗。由本院刘医生介绍给我治疗。就诊时,形体消瘦,不进食欲,精神不振,口咽干燥,睡眠不安,脉细数,舌暗红,苔黄燥。辨证为饮食失节,胃阴损伤,津液不足,胃失所养。
  治以养阴益胃,以叶天士养胃方化裁。处方:生地12克,沙参12克,麦冬9克,玉竹12克,山药12克,扁豆9克,花粉9克,石斛9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玄参12克。服药十余剂后复诊,自述食欲稍增,精神有进色,我鼓励他继续服药,服至40余剂后,饮食倍加,体力日趋好转,两个月后,因事来院遇我于门诊,自述能坚持工作,而无倦容,身体壮实多矣。


  胃阴虚·胃痛

  章真如病案:沈××,女,21岁。半年来,胃脘常痛,不思饮食,食入则吐,经x线钡剂检查为十二指肠淤滞,中西医治疗无效。我治疗时正是盛夏炎热,自述一天难进二两饮食,大便秘结,胃脘常痛,时欲作吐,脉细数,舌红少苔。辨证为胃阴不足,津少失纳。治以养阴益胃法。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山药15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熟军6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6克。嘱服5剂。患者服上方后,未作吐,胃痛减轻,颇有起色,照原方再进5剂。三诊后,胃痛大有减轻,不再吐,大便能解,嘱按原方再进10剂,此后患者未再复诊。远期查询,病已早愈。


  胃阴虚·胃痛灼热
 
  程某,男,64岁。住院号:34900。胃脘疼有数年,因情志不畅而加重,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纳呆,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舌质暗红,脉弦滑。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伴渗血。证属气郁化火,肝胃不和,治宜祛风理气,泻肝和胃。处方:紫苏10g,白芷10g,柴胡10g,升麻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半夏10g,黄连10g,生地30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党参30g,元胡6g,川楝子10g,炒三仙各10g。服用5剂,胃痛止,上方连服15剂,诸症俱失,纳增,大便成形而爽利,精神爽快,随访半年未复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171)
  【按语】本案病机属邪(气)郁化火。胃脘痛而无寒热表证,当属里证,祛风解表药能治表证,似于里证无干。用紫苏、白芷、柴胡、升麻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火郁发之”,祛风解表药在这里于清热泻肝凉血之丹栀、黄连、生地配伍使用,起到发越郁火的作用。诸药相合,疗效迅捷。

 

  胃阴虚·胃痛灼热

  李某,女,50岁。1986年元月lO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已两年余。近一个月来,胃痛加剧,伴有胀闷感,尤在食后明显,食欲渐减,嗳气,胃中灼热,口干舌燥,口渴少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而缓。证属胃燥证(胃阴不足,津液亏损)。拟调气养胃,生津润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石斛15g,谷、麦芽各lOg,怀山药15g,绿萼梅10g,乌梅庆6g,木瓜10g,白芍12g,炙甘草5g,川楝子10 g,麦冬15g。服5剂,胃痛减轻,食欲转佳,胃部灼热大减,舌苔薄白,舌质红见减,余症平平。继服5剂,胃痛已止,胃灼热感消失,余症悉减,上方去川楝子、白芍、炙甘草,加生地lO g,玉竹10 g,云苓10 g,连服17剂。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l)

  【按语】本案病机为(胃)阴虚内燥。本例属胃阴不足证,治疗时遵循叶天士所说:“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采用甘凉养其阴,增其液,以沙参、石斛、乌梅、怀山药、麦冬、生地、玉竹养胃阴生津液;谷麦芽i绿萼梅、云苓生发胃气;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理气缓急止痛;木瓜健脾助胃而获效。


  胃阴虚·饥则胃痛

  【案例】某男,43岁,干部。胃脘疼痛8年余,始于饥饿时痛作,得食而缓,近半年来疼痛加剧,入夜即作,劳累或情绪波动后益甚,进食已不能使疼痛缓解,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日渐消瘦,胃脘疼痛嘈杂似饥,咽干喜饮;嗳气频作影响睡眠。曾经外院钡透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诊见:形容憔悴,皮肤枯槁,情绪焦躁,舌质紫暗无津,脉细涩。因素体胃阴不足,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津。,更损肝胃之阴,治当滋养肝胃之阴佐疏调肝气,一贯煎最为适宜。处方:南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凤凰衣各10g,甘草6g。二诊:服用1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躁的情绪渐趋平静,失眠也随之消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胃阴虚·口渴便秘

  章真如病案:王××,男、40岁。患者胃胀纳呆有2年,口渴思饮,便秘,精神疲乏,常有头昏耳鸣,形体消瘦,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诊其脉沉细。舌赤少津。辨证:冒燥液涸,胃阴不能滋养肾阴,肾水不足,肾阴不能布津阳明。治以滋阴益胃。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白芍10克,山楂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每日服一剂。
  前后治疗近半年,复诊20余次,以上方为基础,随病情变化,略有加减,服药1个月后,饮食逐步增加,头昏耳鸣现象日渐缓解,此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任何不适,半年后恢复健康。


  胃阴虚·嘈杂

  【案例】吴某,男,3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胃脘不适、嘈杂、纳差3个月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用甲氧氯普胺、维酶素及清热和胃中药治疗近1个月未效。诊见:形体消瘦,胃脘不适,嘈杂似饥,不思纳食,恶心欲吐,口干咽燥,时嗳气,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诊断:嘈杂;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滋阴清热,降逆和胃。方以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冬30g,太子参20g,佛手lOg,麦芽、白芍各12g,姜半夏8g,炙甘草、绿梅花各5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嘈杂及恶心诸症均好转。守方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形体渐丰。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反复。《雷耀晨.麦门冬汤新用.新中医2002-34-8-65》。


  胃阴虚·嘈杂

  【案例】某男,30岁,1997年4月24日初诊。病者既往有胃脘痛病史多年,曾做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素每因情绪不佳而症状加剧,每次发作时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干咽燥,发作时服丹栀逍遥散加味可以缓解,近2周胃脘痛再次发作,服上方未见好转而来诊。诉胃脘部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3~5天一解,饥不欲食,心烦,舌红干,脉弦细。辨证为胃阴虚胃痛,治以养阴和胃,缓急止痛。处方:玄参、麦冬、生地、淮山药各20g,麦芽、石斛、玉竹、玄胡索、知母各15g,白芍30g,炙甘草6g。每日1剂,2剂。
  二诊:胃脘痛明显改善,胃纳好转,大便通畅。再进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嗣后维以益胃汤常服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发作。《何建宇.增液汤临床新用.江西中医药2002-33-2-26》。
 

  胃阴虚·小儿厌食症

  【案例】某女,3岁,于1985年1。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将近1年,经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及干酵母、蜂乳、宝宝乐等治疗罔效,现仍不思饮食,每餐饭边哄边吃达1~2小时之久,食物进入口内,良久不能咽下,父母甚为苦恼。稍不如意则烦哭异常,大便常干,小便少,形体消瘦,腹软,唇红,舌淡红,苔白腐,间有剥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拟麦门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门冬、大枣、石斛各lOg,陈皮5g,生地、石决明、花粉各69,砂仁、法夏各3g,甘草29,服5剂。  
二诊:药后食纳稍有好转,烦躁减轻,舌淡红,腐苔转薄,脉细数。守原方去花粉,加淮山药lOg,续服5剂,已思食,烦躁除,舌淡红,苔薄白,无剥苔,脉细缓。上方去生地、石决明,再服5剂,食纳已好,精神面容均有好转。嘱其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唐国衡.麦门冬汤治疗儿科病症举隅2002-18-6-67》。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脾胃

(2013-06-27 19:16:44)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

脾阴虚证

  脾阴虚·虚痨赢瘦

  李××,男,2岁,1979年11月26日就诊,门诊号;5593。烦躁不安,夜间吵闹,伴阵发性干咳。日趋赢瘦,病发三余月,前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患儿满头大汗,毛发枯焦,面色不荣,口舌起糜,手足烦热,渴欲饮水,不思饮食,大便或干或溏,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指纹紫滞,脉濡微数。辨证为脾阴耗伤,虚热上扰。立治法为:滋阴养脾,清热宁肺。投益脾汤加减。太予参12克石斛12克 麦冬12克 山药9克 薏仁9克 茯苓9克 扁豆9克 白术9克 谷芽9克 桔梗3克 胡黄连6克 甘草3克,二剂。
  11月30日二诊:烦热、咳嗽稍减,食欲略振。原方去胡黄连制丸,每次10克,日服二次,调理一月余。
  1980年3月26日随访,询知去年药服症减,食量日增,精神好转,未再服他药,即见康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6-13)


  脾阴虚·食少腹胀

  徐XX,女,50岁,农民。1980年12月15日初诊。体虚卧床一月,有胆囊炎、肺结核及贫血病史。三个月前,胆囊炎复发。经治好转出院。但遗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腹胀纳呆,日食仅一至二两,伴口干不欲饮,自觉腹胀,偶有胁肋隐痛,手足烦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濡微数。先后服补中益气汤、益胃汤,补肝汤、六味地黄汤。症状此伏彼起。诊断为脾阴不足,治予益脾养阴,方选益脾汤加知母10克。
  二剂服毕,食欲稍振,头晕烦热减轻。上方去知母,续脏三剂,食欲益增,头晕大减j即能起床操持家务。再服三剂,腹胀、胁痛消失而康复。1983年底随访,三年来未能复发。(《陕西中医》1985-2-10)


  脾阴虚·唇裂火燎

  夏某,男,27岁,2000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从事公安工作,生活欠规律,时常熬夜,饮食失节。翌年人秋以来,周期性月发口唇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难受不堪,到处求医不效。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口唇稍肿,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唇色如丹,食少时腹胀,大便溏,每天4~5次。舌尖稍红,舌苔薄,脉细弱。诊为唇风(剥脱性唇炎)。辨证为脾阴亏乏,阴火内生。治拟健脾益气降阴火。方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煨葛根15g、炒白术10g、生白芍药15g、冬桑叶10g、山药18g、石斛10g、绿梅花10g、炒扁豆15g、麦门冬10g、炒麦芽15g、黄连6g、炒谷芽15g、淡竹叶6g、生甘草6g。每天l剂,水煎400mL,分早、晚各服1次。二诊:服药5剂后,唇色变淡,肿消,皲裂脱屑明显好转,纳食增进,舌苔薄,脉弱。上方去黄连,加胡黄连6g、乌梅10g。继服7剂。三诊:服药后大便已正常,口唇皲裂已瘥,脉舌正常。上方去乌梅、胡黄连,加砂仁(后下)6g,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系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生。患者劳倦饮食内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则形体消瘦,纳差便溏次多。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阴火上升则口唇皲裂,色如涂丹。用太子参、炒扁豆、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治本;生白芍药、石斛、甘草补脾阴;黄连、冬桑叶退阴火;煨葛根止泻。全方共奏益气健脾降火之功,故疗效较好。(张晓明.胡斌治疗疑难杂症四则.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6-316)

 

 
  脾阴虚·低热肤燥

  孔某,男,6岁,患儿低热一月余,面黄肌瘦,肌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烦躁不安,饮食减少,大便秘结(4~5天一行),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象细数。中医辨证:脾燥证(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法:益脾养阴,清热润燥。方用增液汤加味;玄参12g,生地12g,麦冬12g,怀山药15g,火麻仁6g,石斛10g,玉竹10g,栀子6g,生甘草5g,生大黄3g(后下),知母lOg,山楂10g。3剂。

  药后大便偏干,日行一次,余症平平,上方去大黄,5剂。三诊:低热已除,两便尚可,他症减轻,舌苔薄白稍干,舌质偏红,脉细略数。上方再去栀子,加白参5g。服5剂后,两便如常,苔薄白欠润,舌质正常,脉象细弦,余症明显好转。仍守前方去火麻仁、知母,加五味子6g,白茯苓9g,生甘草改炙甘草5g。再进5剂,肌肤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唇不干不裂,饮食转佳,舌脉正常。改用补脾益气,滋阴养胃。方用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9g,云苓9g,炙甘草5g,北沙参10g,麦冬12g,玄参12g,怀山药12g,石斛9g,山楂10g,乌梅6g,陈皮5 g,神曲9g。共服20余剂,诸恙随之而愈。(《江西中医药》1985-5-29)

 

  脾阴虚·贫血低烧

  袁××,女,31岁。1979~16日入院,同年11月7日出院。病历号l22560。六年前诊断为原寡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三个月来,因劳累过度,头昏乏力加重,心悸失眠,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唇红而干,紫癜出现在双膝关节以下,左右各有大小不等的3~4块,手足心热,不规则低烧,体温在37℃左右波动,但不潮热、盗汗,月经常提前量多。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正产两胎,第二胎有大流血史,无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血常规:血色素8克,白细胞3900,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3.8万。根据上述脉症,诊断为脾阴虚。以自拟脾阴煎加减。
  处方: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5克 莲子15克 麦冬10克葛根15克 山萸肉10克淡竹叶10克 仙鹤草15克 花生衣15克地锦草30克.服四十余剂,皮下紫斑基本消失,头昏、乏力减轻,体重增加,体温正常,但仍有鼻衄、齿衄、失眠、心悸等症。即以原方出入,续服二十余剂而愈。复查血象:血色素9克,白细胞5300,血小板8.8万。(《浙江中医杂志>81372,1981)


 

                              《胃阴虚证》

  胃阴虚·食少纳呆

  章真如病案:患者叫曾××,男性,40岁,在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工作。因胃病长期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每日进食很少,甚至毫无食欲,胃痛不已,痛苦万分,曾作各种检查,未得明确诊断。因病转业地方,也不能胜任工作,后来在××军区总医院检查纤维胃镜内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并说此病难愈,久必危及生命,患者非常灰心丧气,最后考虑用中药治疗。由本院刘医生介绍给我治疗。就诊时,形体消瘦,不进食欲,精神不振,口咽干燥,睡眠不安,脉细数,舌暗红,苔黄燥。辨证为饮食失节,胃阴损伤,津液不足,胃失所养。
  治以养阴益胃,以叶天士养胃方化裁。处方:生地12克,沙参12克,麦冬9克,玉竹12克,山药12克,扁豆9克,花粉9克,石斛9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玄参12克。服药十余剂后复诊,自述食欲稍增,精神有进色,我鼓励他继续服药,服至40余剂后,饮食倍加,体力日趋好转,两个月后,因事来院遇我于门诊,自述能坚持工作,而无倦容,身体壮实多矣。


  胃阴虚·胃痛

  章真如病案:沈××,女,21岁。半年来,胃脘常痛,不思饮食,食入则吐,经x线钡剂检查为十二指肠淤滞,中西医治疗无效。我治疗时正是盛夏炎热,自述一天难进二两饮食,大便秘结,胃脘常痛,时欲作吐,脉细数,舌红少苔。辨证为胃阴不足,津少失纳。治以养阴益胃法。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山药15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熟军6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6克。嘱服5剂。患者服上方后,未作吐,胃痛减轻,颇有起色,照原方再进5剂。三诊后,胃痛大有减轻,不再吐,大便能解,嘱按原方再进10剂,此后患者未再复诊。远期查询,病已早愈。


  胃阴虚·胃痛灼热
 
  程某,男,64岁。住院号:34900。胃脘疼有数年,因情志不畅而加重,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纳呆,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舌质暗红,脉弦滑。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伴渗血。证属气郁化火,肝胃不和,治宜祛风理气,泻肝和胃。处方:紫苏10g,白芷10g,柴胡10g,升麻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半夏10g,黄连10g,生地30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党参30g,元胡6g,川楝子10g,炒三仙各10g。服用5剂,胃痛止,上方连服15剂,诸症俱失,纳增,大便成形而爽利,精神爽快,随访半年未复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171)
  【按语】本案病机属邪(气)郁化火。胃脘痛而无寒热表证,当属里证,祛风解表药能治表证,似于里证无干。用紫苏、白芷、柴胡、升麻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火郁发之”,祛风解表药在这里于清热泻肝凉血之丹栀、黄连、生地配伍使用,起到发越郁火的作用。诸药相合,疗效迅捷。

 

  胃阴虚·胃痛灼热

  李某,女,50岁。1986年元月lO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已两年余。近一个月来,胃痛加剧,伴有胀闷感,尤在食后明显,食欲渐减,嗳气,胃中灼热,口干舌燥,口渴少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而缓。证属胃燥证(胃阴不足,津液亏损)。拟调气养胃,生津润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石斛15g,谷、麦芽各lOg,怀山药15g,绿萼梅10g,乌梅庆6g,木瓜10g,白芍12g,炙甘草5g,川楝子10 g,麦冬15g。服5剂,胃痛减轻,食欲转佳,胃部灼热大减,舌苔薄白,舌质红见减,余症平平。继服5剂,胃痛已止,胃灼热感消失,余症悉减,上方去川楝子、白芍、炙甘草,加生地lO g,玉竹10 g,云苓10 g,连服17剂。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l)

  【按语】本案病机为(胃)阴虚内燥。本例属胃阴不足证,治疗时遵循叶天士所说:“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采用甘凉养其阴,增其液,以沙参、石斛、乌梅、怀山药、麦冬、生地、玉竹养胃阴生津液;谷麦芽i绿萼梅、云苓生发胃气;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理气缓急止痛;木瓜健脾助胃而获效。


  胃阴虚·饥则胃痛

  【案例】某男,43岁,干部。胃脘疼痛8年余,始于饥饿时痛作,得食而缓,近半年来疼痛加剧,入夜即作,劳累或情绪波动后益甚,进食已不能使疼痛缓解,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日渐消瘦,胃脘疼痛嘈杂似饥,咽干喜饮;嗳气频作影响睡眠。曾经外院钡透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诊见:形容憔悴,皮肤枯槁,情绪焦躁,舌质紫暗无津,脉细涩。因素体胃阴不足,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津。,更损肝胃之阴,治当滋养肝胃之阴佐疏调肝气,一贯煎最为适宜。处方:南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凤凰衣各10g,甘草6g。二诊:服用1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躁的情绪渐趋平静,失眠也随之消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胃阴虚·口渴便秘

  章真如病案:王××,男、40岁。患者胃胀纳呆有2年,口渴思饮,便秘,精神疲乏,常有头昏耳鸣,形体消瘦,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诊其脉沉细。舌赤少津。辨证:冒燥液涸,胃阴不能滋养肾阴,肾水不足,肾阴不能布津阳明。治以滋阴益胃。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白芍10克,山楂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每日服一剂。
  前后治疗近半年,复诊20余次,以上方为基础,随病情变化,略有加减,服药1个月后,饮食逐步增加,头昏耳鸣现象日渐缓解,此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任何不适,半年后恢复健康。


  胃阴虚·嘈杂

  【案例】吴某,男,3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胃脘不适、嘈杂、纳差3个月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用甲氧氯普胺、维酶素及清热和胃中药治疗近1个月未效。诊见:形体消瘦,胃脘不适,嘈杂似饥,不思纳食,恶心欲吐,口干咽燥,时嗳气,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诊断:嘈杂;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滋阴清热,降逆和胃。方以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冬30g,太子参20g,佛手lOg,麦芽、白芍各12g,姜半夏8g,炙甘草、绿梅花各5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嘈杂及恶心诸症均好转。守方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形体渐丰。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反复。《雷耀晨.麦门冬汤新用.新中医2002-34-8-65》。


  胃阴虚·嘈杂

  【案例】某男,30岁,1997年4月24日初诊。病者既往有胃脘痛病史多年,曾做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素每因情绪不佳而症状加剧,每次发作时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干咽燥,发作时服丹栀逍遥散加味可以缓解,近2周胃脘痛再次发作,服上方未见好转而来诊。诉胃脘部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3~5天一解,饥不欲食,心烦,舌红干,脉弦细。辨证为胃阴虚胃痛,治以养阴和胃,缓急止痛。处方:玄参、麦冬、生地、淮山药各20g,麦芽、石斛、玉竹、玄胡索、知母各15g,白芍30g,炙甘草6g。每日1剂,2剂。
  二诊:胃脘痛明显改善,胃纳好转,大便通畅。再进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嗣后维以益胃汤常服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发作。《何建宇.增液汤临床新用.江西中医药2002-33-2-26》。
 

  胃阴虚·小儿厌食症

  【案例】某女,3岁,于1985年1。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将近1年,经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及干酵母、蜂乳、宝宝乐等治疗罔效,现仍不思饮食,每餐饭边哄边吃达1~2小时之久,食物进入口内,良久不能咽下,父母甚为苦恼。稍不如意则烦哭异常,大便常干,小便少,形体消瘦,腹软,唇红,舌淡红,苔白腐,间有剥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拟麦门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门冬、大枣、石斛各lOg,陈皮5g,生地、石决明、花粉各69,砂仁、法夏各3g,甘草29,服5剂。  
二诊:药后食纳稍有好转,烦躁减轻,舌淡红,腐苔转薄,脉细数。守原方去花粉,加淮山药lOg,续服5剂,已思食,烦躁除,舌淡红,苔薄白,无剥苔,脉细缓。上方去生地、石决明,再服5剂,食纳已好,精神面容均有好转。嘱其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唐国衡.麦门冬汤治疗儿科病症举隅2002-18-6-67》。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脾胃

(2013-06-27 19:16:44)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

脾阴虚证

  脾阴虚·虚痨赢瘦

  李××,男,2岁,1979年11月26日就诊,门诊号;5593。烦躁不安,夜间吵闹,伴阵发性干咳。日趋赢瘦,病发三余月,前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患儿满头大汗,毛发枯焦,面色不荣,口舌起糜,手足烦热,渴欲饮水,不思饮食,大便或干或溏,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指纹紫滞,脉濡微数。辨证为脾阴耗伤,虚热上扰。立治法为:滋阴养脾,清热宁肺。投益脾汤加减。太予参12克石斛12克 麦冬12克 山药9克 薏仁9克 茯苓9克 扁豆9克 白术9克 谷芽9克 桔梗3克 胡黄连6克 甘草3克,二剂。
  11月30日二诊:烦热、咳嗽稍减,食欲略振。原方去胡黄连制丸,每次10克,日服二次,调理一月余。
  1980年3月26日随访,询知去年药服症减,食量日增,精神好转,未再服他药,即见康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6-13)


  脾阴虚·食少腹胀

  徐XX,女,50岁,农民。1980年12月15日初诊。体虚卧床一月,有胆囊炎、肺结核及贫血病史。三个月前,胆囊炎复发。经治好转出院。但遗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腹胀纳呆,日食仅一至二两,伴口干不欲饮,自觉腹胀,偶有胁肋隐痛,手足烦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濡微数。先后服补中益气汤、益胃汤,补肝汤、六味地黄汤。症状此伏彼起。诊断为脾阴不足,治予益脾养阴,方选益脾汤加知母10克。
  二剂服毕,食欲稍振,头晕烦热减轻。上方去知母,续脏三剂,食欲益增,头晕大减j即能起床操持家务。再服三剂,腹胀、胁痛消失而康复。1983年底随访,三年来未能复发。(《陕西中医》1985-2-10)


  脾阴虚·唇裂火燎

  夏某,男,27岁,2000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从事公安工作,生活欠规律,时常熬夜,饮食失节。翌年人秋以来,周期性月发口唇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难受不堪,到处求医不效。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口唇稍肿,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唇色如丹,食少时腹胀,大便溏,每天4~5次。舌尖稍红,舌苔薄,脉细弱。诊为唇风(剥脱性唇炎)。辨证为脾阴亏乏,阴火内生。治拟健脾益气降阴火。方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煨葛根15g、炒白术10g、生白芍药15g、冬桑叶10g、山药18g、石斛10g、绿梅花10g、炒扁豆15g、麦门冬10g、炒麦芽15g、黄连6g、炒谷芽15g、淡竹叶6g、生甘草6g。每天l剂,水煎400mL,分早、晚各服1次。二诊:服药5剂后,唇色变淡,肿消,皲裂脱屑明显好转,纳食增进,舌苔薄,脉弱。上方去黄连,加胡黄连6g、乌梅10g。继服7剂。三诊:服药后大便已正常,口唇皲裂已瘥,脉舌正常。上方去乌梅、胡黄连,加砂仁(后下)6g,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系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生。患者劳倦饮食内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则形体消瘦,纳差便溏次多。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阴火上升则口唇皲裂,色如涂丹。用太子参、炒扁豆、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治本;生白芍药、石斛、甘草补脾阴;黄连、冬桑叶退阴火;煨葛根止泻。全方共奏益气健脾降火之功,故疗效较好。(张晓明.胡斌治疗疑难杂症四则.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6-316)

 

 
  脾阴虚·低热肤燥

  孔某,男,6岁,患儿低热一月余,面黄肌瘦,肌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烦躁不安,饮食减少,大便秘结(4~5天一行),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象细数。中医辨证:脾燥证(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法:益脾养阴,清热润燥。方用增液汤加味;玄参12g,生地12g,麦冬12g,怀山药15g,火麻仁6g,石斛10g,玉竹10g,栀子6g,生甘草5g,生大黄3g(后下),知母lOg,山楂10g。3剂。

  药后大便偏干,日行一次,余症平平,上方去大黄,5剂。三诊:低热已除,两便尚可,他症减轻,舌苔薄白稍干,舌质偏红,脉细略数。上方再去栀子,加白参5g。服5剂后,两便如常,苔薄白欠润,舌质正常,脉象细弦,余症明显好转。仍守前方去火麻仁、知母,加五味子6g,白茯苓9g,生甘草改炙甘草5g。再进5剂,肌肤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唇不干不裂,饮食转佳,舌脉正常。改用补脾益气,滋阴养胃。方用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9g,云苓9g,炙甘草5g,北沙参10g,麦冬12g,玄参12g,怀山药12g,石斛9g,山楂10g,乌梅6g,陈皮5 g,神曲9g。共服20余剂,诸恙随之而愈。(《江西中医药》1985-5-29)

 

  脾阴虚·贫血低烧

  袁××,女,31岁。1979~16日入院,同年11月7日出院。病历号l22560。六年前诊断为原寡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三个月来,因劳累过度,头昏乏力加重,心悸失眠,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唇红而干,紫癜出现在双膝关节以下,左右各有大小不等的3~4块,手足心热,不规则低烧,体温在37℃左右波动,但不潮热、盗汗,月经常提前量多。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正产两胎,第二胎有大流血史,无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血常规:血色素8克,白细胞3900,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3.8万。根据上述脉症,诊断为脾阴虚。以自拟脾阴煎加减。
  处方: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5克 莲子15克 麦冬10克葛根15克 山萸肉10克淡竹叶10克 仙鹤草15克 花生衣15克地锦草30克.服四十余剂,皮下紫斑基本消失,头昏、乏力减轻,体重增加,体温正常,但仍有鼻衄、齿衄、失眠、心悸等症。即以原方出入,续服二十余剂而愈。复查血象:血色素9克,白细胞5300,血小板8.8万。(《浙江中医杂志>81372,1981)


 

                              《胃阴虚证》

  胃阴虚·食少纳呆

  章真如病案:患者叫曾××,男性,40岁,在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工作。因胃病长期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每日进食很少,甚至毫无食欲,胃痛不已,痛苦万分,曾作各种检查,未得明确诊断。因病转业地方,也不能胜任工作,后来在××军区总医院检查纤维胃镜内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并说此病难愈,久必危及生命,患者非常灰心丧气,最后考虑用中药治疗。由本院刘医生介绍给我治疗。就诊时,形体消瘦,不进食欲,精神不振,口咽干燥,睡眠不安,脉细数,舌暗红,苔黄燥。辨证为饮食失节,胃阴损伤,津液不足,胃失所养。
  治以养阴益胃,以叶天士养胃方化裁。处方:生地12克,沙参12克,麦冬9克,玉竹12克,山药12克,扁豆9克,花粉9克,石斛9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玄参12克。服药十余剂后复诊,自述食欲稍增,精神有进色,我鼓励他继续服药,服至40余剂后,饮食倍加,体力日趋好转,两个月后,因事来院遇我于门诊,自述能坚持工作,而无倦容,身体壮实多矣。


  胃阴虚·胃痛

  章真如病案:沈××,女,21岁。半年来,胃脘常痛,不思饮食,食入则吐,经x线钡剂检查为十二指肠淤滞,中西医治疗无效。我治疗时正是盛夏炎热,自述一天难进二两饮食,大便秘结,胃脘常痛,时欲作吐,脉细数,舌红少苔。辨证为胃阴不足,津少失纳。治以养阴益胃法。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山药15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熟军6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6克。嘱服5剂。患者服上方后,未作吐,胃痛减轻,颇有起色,照原方再进5剂。三诊后,胃痛大有减轻,不再吐,大便能解,嘱按原方再进10剂,此后患者未再复诊。远期查询,病已早愈。


  胃阴虚·胃痛灼热
 
  程某,男,64岁。住院号:34900。胃脘疼有数年,因情志不畅而加重,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纳呆,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舌质暗红,脉弦滑。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伴渗血。证属气郁化火,肝胃不和,治宜祛风理气,泻肝和胃。处方:紫苏10g,白芷10g,柴胡10g,升麻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半夏10g,黄连10g,生地30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党参30g,元胡6g,川楝子10g,炒三仙各10g。服用5剂,胃痛止,上方连服15剂,诸症俱失,纳增,大便成形而爽利,精神爽快,随访半年未复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171)
  【按语】本案病机属邪(气)郁化火。胃脘痛而无寒热表证,当属里证,祛风解表药能治表证,似于里证无干。用紫苏、白芷、柴胡、升麻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火郁发之”,祛风解表药在这里于清热泻肝凉血之丹栀、黄连、生地配伍使用,起到发越郁火的作用。诸药相合,疗效迅捷。

 

  胃阴虚·胃痛灼热

  李某,女,50岁。1986年元月lO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已两年余。近一个月来,胃痛加剧,伴有胀闷感,尤在食后明显,食欲渐减,嗳气,胃中灼热,口干舌燥,口渴少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而缓。证属胃燥证(胃阴不足,津液亏损)。拟调气养胃,生津润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石斛15g,谷、麦芽各lOg,怀山药15g,绿萼梅10g,乌梅庆6g,木瓜10g,白芍12g,炙甘草5g,川楝子10 g,麦冬15g。服5剂,胃痛减轻,食欲转佳,胃部灼热大减,舌苔薄白,舌质红见减,余症平平。继服5剂,胃痛已止,胃灼热感消失,余症悉减,上方去川楝子、白芍、炙甘草,加生地lO g,玉竹10 g,云苓10 g,连服17剂。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l)

  【按语】本案病机为(胃)阴虚内燥。本例属胃阴不足证,治疗时遵循叶天士所说:“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采用甘凉养其阴,增其液,以沙参、石斛、乌梅、怀山药、麦冬、生地、玉竹养胃阴生津液;谷麦芽i绿萼梅、云苓生发胃气;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理气缓急止痛;木瓜健脾助胃而获效。


  胃阴虚·饥则胃痛

  【案例】某男,43岁,干部。胃脘疼痛8年余,始于饥饿时痛作,得食而缓,近半年来疼痛加剧,入夜即作,劳累或情绪波动后益甚,进食已不能使疼痛缓解,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日渐消瘦,胃脘疼痛嘈杂似饥,咽干喜饮;嗳气频作影响睡眠。曾经外院钡透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诊见:形容憔悴,皮肤枯槁,情绪焦躁,舌质紫暗无津,脉细涩。因素体胃阴不足,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津。,更损肝胃之阴,治当滋养肝胃之阴佐疏调肝气,一贯煎最为适宜。处方:南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凤凰衣各10g,甘草6g。二诊:服用1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躁的情绪渐趋平静,失眠也随之消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胃阴虚·口渴便秘

  章真如病案:王××,男、40岁。患者胃胀纳呆有2年,口渴思饮,便秘,精神疲乏,常有头昏耳鸣,形体消瘦,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诊其脉沉细。舌赤少津。辨证:冒燥液涸,胃阴不能滋养肾阴,肾水不足,肾阴不能布津阳明。治以滋阴益胃。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白芍10克,山楂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每日服一剂。
  前后治疗近半年,复诊20余次,以上方为基础,随病情变化,略有加减,服药1个月后,饮食逐步增加,头昏耳鸣现象日渐缓解,此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任何不适,半年后恢复健康。


  胃阴虚·嘈杂

  【案例】吴某,男,3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胃脘不适、嘈杂、纳差3个月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用甲氧氯普胺、维酶素及清热和胃中药治疗近1个月未效。诊见:形体消瘦,胃脘不适,嘈杂似饥,不思纳食,恶心欲吐,口干咽燥,时嗳气,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诊断:嘈杂;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滋阴清热,降逆和胃。方以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冬30g,太子参20g,佛手lOg,麦芽、白芍各12g,姜半夏8g,炙甘草、绿梅花各5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嘈杂及恶心诸症均好转。守方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形体渐丰。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反复。《雷耀晨.麦门冬汤新用.新中医2002-34-8-65》。


  胃阴虚·嘈杂

  【案例】某男,30岁,1997年4月24日初诊。病者既往有胃脘痛病史多年,曾做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素每因情绪不佳而症状加剧,每次发作时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干咽燥,发作时服丹栀逍遥散加味可以缓解,近2周胃脘痛再次发作,服上方未见好转而来诊。诉胃脘部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3~5天一解,饥不欲食,心烦,舌红干,脉弦细。辨证为胃阴虚胃痛,治以养阴和胃,缓急止痛。处方:玄参、麦冬、生地、淮山药各20g,麦芽、石斛、玉竹、玄胡索、知母各15g,白芍30g,炙甘草6g。每日1剂,2剂。
  二诊:胃脘痛明显改善,胃纳好转,大便通畅。再进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嗣后维以益胃汤常服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发作。《何建宇.增液汤临床新用.江西中医药2002-33-2-26》。
 

  胃阴虚·小儿厌食症

  【案例】某女,3岁,于1985年1。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将近1年,经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及干酵母、蜂乳、宝宝乐等治疗罔效,现仍不思饮食,每餐饭边哄边吃达1~2小时之久,食物进入口内,良久不能咽下,父母甚为苦恼。稍不如意则烦哭异常,大便常干,小便少,形体消瘦,腹软,唇红,舌淡红,苔白腐,间有剥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拟麦门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门冬、大枣、石斛各lOg,陈皮5g,生地、石决明、花粉各69,砂仁、法夏各3g,甘草29,服5剂。  
二诊:药后食纳稍有好转,烦躁减轻,舌淡红,腐苔转薄,脉细数。守原方去花粉,加淮山药lOg,续服5剂,已思食,烦躁除,舌淡红,苔薄白,无剥苔,脉细缓。上方去生地、石决明,再服5剂,食纳已好,精神面容均有好转。嘱其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唐国衡.麦门冬汤治疗儿科病症举隅2002-18-6-67》。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脾胃

(2013-06-27 19:16:44)
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

脾阴虚证

  脾阴虚·虚痨赢瘦

  李××,男,2岁,1979年11月26日就诊,门诊号;5593。烦躁不安,夜间吵闹,伴阵发性干咳。日趋赢瘦,病发三余月,前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患儿满头大汗,毛发枯焦,面色不荣,口舌起糜,手足烦热,渴欲饮水,不思饮食,大便或干或溏,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指纹紫滞,脉濡微数。辨证为脾阴耗伤,虚热上扰。立治法为:滋阴养脾,清热宁肺。投益脾汤加减。太予参12克石斛12克 麦冬12克 山药9克 薏仁9克 茯苓9克 扁豆9克 白术9克 谷芽9克 桔梗3克 胡黄连6克 甘草3克,二剂。
  11月30日二诊:烦热、咳嗽稍减,食欲略振。原方去胡黄连制丸,每次10克,日服二次,调理一月余。
  1980年3月26日随访,询知去年药服症减,食量日增,精神好转,未再服他药,即见康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6-13)


  脾阴虚·食少腹胀

  徐XX,女,50岁,农民。1980年12月15日初诊。体虚卧床一月,有胆囊炎、肺结核及贫血病史。三个月前,胆囊炎复发。经治好转出院。但遗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腹胀纳呆,日食仅一至二两,伴口干不欲饮,自觉腹胀,偶有胁肋隐痛,手足烦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濡微数。先后服补中益气汤、益胃汤,补肝汤、六味地黄汤。症状此伏彼起。诊断为脾阴不足,治予益脾养阴,方选益脾汤加知母10克。
  二剂服毕,食欲稍振,头晕烦热减轻。上方去知母,续脏三剂,食欲益增,头晕大减j即能起床操持家务。再服三剂,腹胀、胁痛消失而康复。1983年底随访,三年来未能复发。(《陕西中医》1985-2-10)


  脾阴虚·唇裂火燎

  夏某,男,27岁,2000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从事公安工作,生活欠规律,时常熬夜,饮食失节。翌年人秋以来,周期性月发口唇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难受不堪,到处求医不效。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口唇稍肿,皲裂脱皮,干燥如火燎,唇色如丹,食少时腹胀,大便溏,每天4~5次。舌尖稍红,舌苔薄,脉细弱。诊为唇风(剥脱性唇炎)。辨证为脾阴亏乏,阴火内生。治拟健脾益气降阴火。方拟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煨葛根15g、炒白术10g、生白芍药15g、冬桑叶10g、山药18g、石斛10g、绿梅花10g、炒扁豆15g、麦门冬10g、炒麦芽15g、黄连6g、炒谷芽15g、淡竹叶6g、生甘草6g。每天l剂,水煎400mL,分早、晚各服1次。二诊:服药5剂后,唇色变淡,肿消,皲裂脱屑明显好转,纳食增进,舌苔薄,脉弱。上方去黄连,加胡黄连6g、乌梅10g。继服7剂。三诊:服药后大便已正常,口唇皲裂已瘥,脉舌正常。上方去乌梅、胡黄连,加砂仁(后下)6g,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系脾胃气虚,导致阴火内生。患者劳倦饮食内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则形体消瘦,纳差便溏次多。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阴火上升则口唇皲裂,色如涂丹。用太子参、炒扁豆、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治本;生白芍药、石斛、甘草补脾阴;黄连、冬桑叶退阴火;煨葛根止泻。全方共奏益气健脾降火之功,故疗效较好。(张晓明.胡斌治疗疑难杂症四则.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6-316)

 

 
  脾阴虚·低热肤燥

  孔某,男,6岁,患儿低热一月余,面黄肌瘦,肌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烦躁不安,饮食减少,大便秘结(4~5天一行),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象细数。中医辨证:脾燥证(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法:益脾养阴,清热润燥。方用增液汤加味;玄参12g,生地12g,麦冬12g,怀山药15g,火麻仁6g,石斛10g,玉竹10g,栀子6g,生甘草5g,生大黄3g(后下),知母lOg,山楂10g。3剂。

  药后大便偏干,日行一次,余症平平,上方去大黄,5剂。三诊:低热已除,两便尚可,他症减轻,舌苔薄白稍干,舌质偏红,脉细略数。上方再去栀子,加白参5g。服5剂后,两便如常,苔薄白欠润,舌质正常,脉象细弦,余症明显好转。仍守前方去火麻仁、知母,加五味子6g,白茯苓9g,生甘草改炙甘草5g。再进5剂,肌肤润泽,面色红黄隐隐,唇不干不裂,饮食转佳,舌脉正常。改用补脾益气,滋阴养胃。方用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党参12g,炒白术9g,云苓9g,炙甘草5g,北沙参10g,麦冬12g,玄参12g,怀山药12g,石斛9g,山楂10g,乌梅6g,陈皮5 g,神曲9g。共服20余剂,诸恙随之而愈。(《江西中医药》1985-5-29)

 

  脾阴虚·贫血低烧

  袁××,女,31岁。1979~16日入院,同年11月7日出院。病历号l22560。六年前诊断为原寡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三个月来,因劳累过度,头昏乏力加重,心悸失眠,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唇红而干,紫癜出现在双膝关节以下,左右各有大小不等的3~4块,手足心热,不规则低烧,体温在37℃左右波动,但不潮热、盗汗,月经常提前量多。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正产两胎,第二胎有大流血史,无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血常规:血色素8克,白细胞3900,中性70%,淋巴30%,血小板3.8万。根据上述脉症,诊断为脾阴虚。以自拟脾阴煎加减。
  处方: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5克 莲子15克 麦冬10克葛根15克 山萸肉10克淡竹叶10克 仙鹤草15克 花生衣15克地锦草30克.服四十余剂,皮下紫斑基本消失,头昏、乏力减轻,体重增加,体温正常,但仍有鼻衄、齿衄、失眠、心悸等症。即以原方出入,续服二十余剂而愈。复查血象:血色素9克,白细胞5300,血小板8.8万。(《浙江中医杂志>81372,1981)


 

                              《胃阴虚证》

  胃阴虚·食少纳呆

  章真如病案:患者叫曾××,男性,40岁,在武汉长江汽车制造厂工作。因胃病长期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每日进食很少,甚至毫无食欲,胃痛不已,痛苦万分,曾作各种检查,未得明确诊断。因病转业地方,也不能胜任工作,后来在××军区总医院检查纤维胃镜内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并说此病难愈,久必危及生命,患者非常灰心丧气,最后考虑用中药治疗。由本院刘医生介绍给我治疗。就诊时,形体消瘦,不进食欲,精神不振,口咽干燥,睡眠不安,脉细数,舌暗红,苔黄燥。辨证为饮食失节,胃阴损伤,津液不足,胃失所养。
  治以养阴益胃,以叶天士养胃方化裁。处方:生地12克,沙参12克,麦冬9克,玉竹12克,山药12克,扁豆9克,花粉9克,石斛9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玄参12克。服药十余剂后复诊,自述食欲稍增,精神有进色,我鼓励他继续服药,服至40余剂后,饮食倍加,体力日趋好转,两个月后,因事来院遇我于门诊,自述能坚持工作,而无倦容,身体壮实多矣。


  胃阴虚·胃痛

  章真如病案:沈××,女,21岁。半年来,胃脘常痛,不思饮食,食入则吐,经x线钡剂检查为十二指肠淤滞,中西医治疗无效。我治疗时正是盛夏炎热,自述一天难进二两饮食,大便秘结,胃脘常痛,时欲作吐,脉细数,舌红少苔。辨证为胃阴不足,津少失纳。治以养阴益胃法。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山药15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熟军6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广木香10克,砂仁6克。嘱服5剂。患者服上方后,未作吐,胃痛减轻,颇有起色,照原方再进5剂。三诊后,胃痛大有减轻,不再吐,大便能解,嘱按原方再进10剂,此后患者未再复诊。远期查询,病已早愈。


  胃阴虚·胃痛灼热
 
  程某,男,64岁。住院号:34900。胃脘疼有数年,因情志不畅而加重,症见胃脘灼痛痞闷,纳呆,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舌质暗红,脉弦滑。胃镜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伴渗血。证属气郁化火,肝胃不和,治宜祛风理气,泻肝和胃。处方:紫苏10g,白芷10g,柴胡10g,升麻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5g,半夏10g,黄连10g,生地30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党参30g,元胡6g,川楝子10g,炒三仙各10g。服用5剂,胃痛止,上方连服15剂,诸症俱失,纳增,大便成形而爽利,精神爽快,随访半年未复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171)
  【按语】本案病机属邪(气)郁化火。胃脘痛而无寒热表证,当属里证,祛风解表药能治表证,似于里证无干。用紫苏、白芷、柴胡、升麻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火郁发之”,祛风解表药在这里于清热泻肝凉血之丹栀、黄连、生地配伍使用,起到发越郁火的作用。诸药相合,疗效迅捷。

 

  胃阴虚·胃痛灼热

  李某,女,50岁。1986年元月lO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已两年余。近一个月来,胃痛加剧,伴有胀闷感,尤在食后明显,食欲渐减,嗳气,胃中灼热,口干舌燥,口渴少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而缓。证属胃燥证(胃阴不足,津液亏损)。拟调气养胃,生津润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石斛15g,谷、麦芽各lOg,怀山药15g,绿萼梅10g,乌梅庆6g,木瓜10g,白芍12g,炙甘草5g,川楝子10 g,麦冬15g。服5剂,胃痛减轻,食欲转佳,胃部灼热大减,舌苔薄白,舌质红见减,余症平平。继服5剂,胃痛已止,胃灼热感消失,余症悉减,上方去川楝子、白芍、炙甘草,加生地lO g,玉竹10 g,云苓10 g,连服17剂。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l)

  【按语】本案病机为(胃)阴虚内燥。本例属胃阴不足证,治疗时遵循叶天士所说:“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采用甘凉养其阴,增其液,以沙参、石斛、乌梅、怀山药、麦冬、生地、玉竹养胃阴生津液;谷麦芽i绿萼梅、云苓生发胃气;川楝子、白芍、炙甘草理气缓急止痛;木瓜健脾助胃而获效。


  胃阴虚·饥则胃痛

  【案例】某男,43岁,干部。胃脘疼痛8年余,始于饥饿时痛作,得食而缓,近半年来疼痛加剧,入夜即作,劳累或情绪波动后益甚,进食已不能使疼痛缓解,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日渐消瘦,胃脘疼痛嘈杂似饥,咽干喜饮;嗳气频作影响睡眠。曾经外院钡透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诊见:形容憔悴,皮肤枯槁,情绪焦躁,舌质紫暗无津,脉细涩。因素体胃阴不足,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津。,更损肝胃之阴,治当滋养肝胃之阴佐疏调肝气,一贯煎最为适宜。处方:南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凤凰衣各10g,甘草6g。二诊:服用1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躁的情绪渐趋平静,失眠也随之消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胃阴虚·口渴便秘

  章真如病案:王××,男、40岁。患者胃胀纳呆有2年,口渴思饮,便秘,精神疲乏,常有头昏耳鸣,形体消瘦,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诊其脉沉细。舌赤少津。辨证:冒燥液涸,胃阴不能滋养肾阴,肾水不足,肾阴不能布津阳明。治以滋阴益胃。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白芍10克,山楂1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每日服一剂。
  前后治疗近半年,复诊20余次,以上方为基础,随病情变化,略有加减,服药1个月后,饮食逐步增加,头昏耳鸣现象日渐缓解,此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任何不适,半年后恢复健康。


  胃阴虚·嘈杂

  【案例】吴某,男,3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胃脘不适、嘈杂、纳差3个月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用甲氧氯普胺、维酶素及清热和胃中药治疗近1个月未效。诊见:形体消瘦,胃脘不适,嘈杂似饥,不思纳食,恶心欲吐,口干咽燥,时嗳气,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诊断:嘈杂;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滋阴清热,降逆和胃。方以麦门冬汤加减,处方:麦冬30g,太子参20g,佛手lOg,麦芽、白芍各12g,姜半夏8g,炙甘草、绿梅花各5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嘈杂及恶心诸症均好转。守方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形体渐丰。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反复。《雷耀晨.麦门冬汤新用.新中医2002-34-8-65》。


  胃阴虚·嘈杂

  【案例】某男,30岁,1997年4月24日初诊。病者既往有胃脘痛病史多年,曾做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素每因情绪不佳而症状加剧,每次发作时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干咽燥,发作时服丹栀逍遥散加味可以缓解,近2周胃脘痛再次发作,服上方未见好转而来诊。诉胃脘部疼痛,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3~5天一解,饥不欲食,心烦,舌红干,脉弦细。辨证为胃阴虚胃痛,治以养阴和胃,缓急止痛。处方:玄参、麦冬、生地、淮山药各20g,麦芽、石斛、玉竹、玄胡索、知母各15g,白芍30g,炙甘草6g。每日1剂,2剂。
  二诊:胃脘痛明显改善,胃纳好转,大便通畅。再进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嗣后维以益胃汤常服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发作。《何建宇.增液汤临床新用.江西中医药2002-33-2-26》。
 

  胃阴虚·小儿厌食症

  【案例】某女,3岁,于1985年1。月13日初诊。患儿厌食将近1年,经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及干酵母、蜂乳、宝宝乐等治疗罔效,现仍不思饮食,每餐饭边哄边吃达1~2小时之久,食物进入口内,良久不能咽下,父母甚为苦恼。稍不如意则烦哭异常,大便常干,小便少,形体消瘦,腹软,唇红,舌淡红,苔白腐,间有剥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拟麦门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5g,麦门冬、大枣、石斛各lOg,陈皮5g,生地、石决明、花粉各69,砂仁、法夏各3g,甘草29,服5剂。  
二诊:药后食纳稍有好转,烦躁减轻,舌淡红,腐苔转薄,脉细数。守原方去花粉,加淮山药lOg,续服5剂,已思食,烦躁除,舌淡红,苔薄白,无剥苔,脉细缓。上方去生地、石决明,再服5剂,食纳已好,精神面容均有好转。嘱其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唐国衡.麦门冬汤治疗儿科病症举隅2002-18-6-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