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派篆刻:遥继古韵率意独造

 青木森森 2016-04-30


齐派篆刻:遥继古韵 率意独造

李铁篆刻作品“年年有余”

齐白石篆刻作品“饿叟”

文以载道、画当寄情、茶禅一味、棋弈人生……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似乎从来不缺少载体,它们的特殊性和精髓就在于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彰显思想与道德的力量。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品类当中,终究无法忽略金石篆刻的一席之位,虽微为方寸之物,却融灵石之韵、书法之气、刀工之妙、布局之巧,于方寸之内,生发出万千气象。

中华印踪滥觞于商周时期,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六朝的黄金阶段,又在宋元文人画兴起之际被纳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创作程式,走上了文人治印的独立发展道路,至明清时期流派纷呈,高峰又起;延及近现代,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吴熙载、王福庵等名家辈出,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众多篆刻派别当中,多数以地域名称命名,诸如皖派、浙派、粤派等,而齐派篆刻却以齐白石一人之姓氏划派,足以见得白石老人独撑一派的底气与实力。从齐派篆刻形成至今,其风格特点并未有过多变化,从书法、章法、刀法上来品鉴欣赏,均能看出一派印人对传统的坚守与执着。

“印从书出”与“胆敢独造”

因金石篆刻以篆书入印面,所以,“书法”又称“篆法”,行业内甚至有“三分篆,七分刻”之说。白石老人亦曾放言:“初学刻印,应该先讲篆法,次讲章法,再次讲刀法。篆法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准确。”

早期的齐派篆刻遵循“印从书出”的规律。“印从书出”指的是印人并不僵化地照搬照抄古籍字体,而是通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形成独特理解,经过提炼、加工后成为带有治印者自身审美取向的造型表现。最初的齐派篆刻偶尔有小篆之外的篆书入印,甚至借鉴楷书、隶书、行书等字体,篆法上追慕汉印的工稳苍劲、浑穆雄健之风。此后,逐渐将浙派代表丁敬的古怮峭折、黄易的醇厚渊雅融于其间,使整体篆法与浙派印品貌合神似,饶有别趣;后得清代书法家赵之谦笔意之精髓,又取资《天发神鑯碑》和《三公山碑》纵横奇伟之笔法,字体周正而不失笔墨关系,渐成自家之风。

然而齐派的篆刻风格并未因此而局囿,白石老人曾在题陈曼生印拓中写道:“刻印,其篆法有别于天趣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不在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齐派篆刻的第四代传承人李铁总结:“胆敢独造”四字后来成为齐派篆刻的金科玉律,原因就在于它指向了艺术发展的规律——继承基础上的革新与借鉴之后的创造,为齐派篆刻形成独家之风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自此走上了极具个性化的风格道路。

“破势”与“造势”

清代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可以说,章法的营造体现了印人对印文空间的整体布局能力,也决定了一方印章是否有生脉气运贯穿其间。齐派篆刻的章法依篆法而谋,二者相得益彰,打破以往篆刻匀称严整的布局,将宽窄错落、大疏大密之势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是对于笔画线条位置的把握,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因在篆法上偏爱硬朗平直的线条,将篆字柔润的圆弧改为斜线,以往均衡的布局必至孤弱单薄,于是,篆刻者故意让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或上下错落,或左右参差,使繁密之中粗细相间、疏朗当中舒阔纵横。

而对于印面的留红,齐派刻者更是有着异于他人的思考。从齐白石开始,篆刻留红就打破了均等匀称的规律,转而以一种大小有别、宽窄相异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视觉冲击力,如白石老人的印章“饿叟”,部首“饣”的上方刻成了三角形,厚实沉重,“叟”字下方出现了将近印面1/4的空白,舒透空阔,两相对比,虚实相涵,使方寸印面之上产生了无限的空间感。可以说,印面留红和绘画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显”与“隐”的博弈与协调中拓展意境,将人们的审美视角无限延伸,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李铁眼中,章法是齐派篆刻区别于其他派别最具特点的艺术语言,它是印者表达构思、立意的关键所在。在打破以往匀整布局的同时,创造了具有灵活性和跳跃性的空间构造,线与面之间的节奏感、层次感、立体感形成丰神流动的笔势,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强烈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关系。

“金石气”与“笔墨神”

齐派篆刻能够在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刀法不无关系。刀法是对篆法、章法的再创作,依刀势所异分冲刀和切刀两种。冲刀好似书法中毛笔写字,快剑斩蛟般气势淋漓;切刀以碎刀连成,行进缓慢,但厚实稳健,笔线圆滑。自秦汉时期至“西泠八家”,多数流派大都以双侧入刀,线条工稳圆滑。但几百年来陈陈相因,鲜有创新,至匠气横生,缺少金石之味和笔墨韵致,篆刻之路越走越窄,气局越来越小。

而自齐白石始,齐派篆刻全部以单刀入印,刀法狠辣、简逸雄肆。冲切之时任石花剥落、落笔成章。且看印字笔画,一边是整齐利落的光洁刀痕,另一边是生辣曲折的细碎石印,一平一皱之间能看出刀落石破的果毅。有时刀出章外,也不做任何弥补,反而将边栏四围打破,造成缺匮崎岖之貌。

齐派更加讲究用刀如用笔,重笔墨之神韵。以刻刀作笔,下刀有凹凸之型、轻重之分,通过刀意再现用毛笔写字时的起伏提按、丰沛笔意,使整个印面脱尽凡格,成为富有生命气息和气韵的完整结构。古人说:“天予真性,发言自高”。齐派的金石篆刻不是单单的雕琢铭刻,其篆法、章法、刀法无不汇通着篆刻者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

历经百年沧桑,齐派篆刻始终能在文人治印的众流派中发出一己之声。“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这首诗也许正是齐派篆刻精神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