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志集粹】工商业大亨的双重身份——写意画巨匠王一亭

 河上居 2016-04-30


选自《东方藏品》杂志第10期


这位被称作“中国世纪写意画三大巨匠之一”的王一亭,堪称一位全能画家,人物、花鸟、山水俱佳,尤其擅长于佛像。他的作品外表虽粗浅但却内蕴浑厚,构思布局新颖别致,于奔放处见工整,于精微处有气魄。潘天寿曾津津乐道于他的结构布局,张大千得益于他的泼墨画法,丰子恺在他准确的线条勾勒、浓淡有致的水墨渲染中找到了灵感。



结缘李家
师从任伯年


王一亭的家族原籍浙江湖州,世代务农,后因太平天国战争波及江南地区,湖州也在其中,因而王家也外出逃难,其父王馥棠与其兄一路从吴兴逃往上海方向,沿途兵荒马乱,王父与其兄失散,只好一人来到上海周浦。王父在当地儒商蒋紫雯的衣装布店做工谋生,蒋公见其聪明勤俭,便将独生女儿嫁给了他。王一亭是他们的长子,取名王震,一亭为他的字。


王一亭自幼在其外祖父、外祖母家居住,外祖母是出身书香门第,因此教他读书、习字与习画,世间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外祖母时常给他看“二十四孝图”讲述明贤的行孝故事了,可以说王一亭的外祖母是他的启蒙老师。王震有位堂舅因见他用木条在沙地上绘画牛羊形状,很是欣赏,便资助他上了私塾。



十三岁时,王震进了李家经营的“慎悇钱庄”做学徒,这个李家便是镇海李家,上次写的李秋君便是这一家族的成员。其父李薇庄更是资助了很多来沪的艺术家,对推动海派画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李家钱庄做学徒的王一亭结识了正在钱庄学生意的李家接班人李云书,由于两人年龄相仿,性情相投,很快便成了莫逆之交。


王一亭白天在钱庄做学徒,晚上和休息日便学习外语,博习新知。学徒三年师满后,李家见他聪明好学、待人真诚,便推荐他去了“恒泰钱庄”工作,同时也介绍他结识了徐小仓,并且支援他学画。徐小仓因李家的缘故,对王一亭格外关照。徐小仓授其闵贞书法,使其尚友古人。王一亭从中研习画人物、佛像、僧侣衣服皱纹,对于他的画风有极大的影响。



王一亭在闲暇之时,时常去怡春堂,该堂为上海有名的裱画店,经常有名人字画送来装裱。他到那里便废寝忘食,用心学习,不时临摹。据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徐悲鸿所提及的“早岁习商,居近一裱画肆,因得见任伯年画而爱之,辄仿其作,遂自述私淑之诚,伯年纳为弟子焉。”可见,在怡春堂馆的王一亭,有机会得见任伯年的书画,并且临摹,之后再师从任伯年,王的老师徐小仓早年为扇庄学徒,得伯年指点可能也不排除这层关系。从1915年,吴昌硕在王仿任的人物山水画上的题诗“一亭读伯年先生画,亟素研法之,钩勒苍古,的有师承,所谢唐于晋帖,神在合中也”也能看出王一亭确实师从于任伯年。


海上双壁,相得益彰


王一亭因先后师从徐小仓、任伯年而融两家之于一体,“书画用笔雄厚,醇茂之处,更寓虚灵,转瞬即成”,“作巨幛尤能见其磅礴气概,书亦如之,只似颜柳虚实兼到。”



王一亭初学任伯年,后与吴昌硕相交于海上题襟馆,见吴待人亲切、画艺很高,产生尊敬之心,便发函请吴昌硕来上海卖画。起初,吴担心上海生活费用较高,无法赚钱维持生计,但此时的王一亭已经不是钱庄的学徒了,他通过自身努力,在上海有了一定的地位,经济情况也较好。他再三邀请吴昌硕,在函中让吴不用为了到上海的生活而过分担心,可以设法为吴寻找谋生之计,吴总算鼓起勇气来上海卖画。


根据郑逸梅的记述,王一亭与吴昌硕的相识还得益于吴的弟子赵子云,他先于吴来上海发展,得到王一亭的推爱,之后在上海站稳脚跟后,吴昌硕才来到上海的。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王一亭与吴昌硕亦师亦友,“相从有年,日常谈艺挥毫以为常课。日人最喜欢王画吴题,一时蔚为风气。”



王擅画人物,线条粗放中略带柔劲,其次是山水。但是王一亭喜用“硬毫”,吴昌硕则用“羊毫”。王石“以硬写柔,笔势刚峭”,吴是“以柔写刚,金石情味显现”。从他在自己的画作上题跋来看,王一亭从小喜绘画,游览所至,就习画,见花木、果实、虫鱼、鸟兽,博古之繁属。所以,王的作品传世很多,现在存世的作品最早是他十七岁时所绘,直至他72岁辞世那年仍然有作品问世。


他身为日清汽船的买办,并不像其他的画家那样担心生计问题,绘画对于他而言只是一个雅趣。他不必像任伯年和吴昌硕那样要仰仗卖画人的鼻息,迎合雇主的趣味而创作,能够有大量的自由创作空间,也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来创作。



忙碌的他把工作处二楼的买办办公室当作画室,之后还在他所居住的梓园里设有画室,从参观者的描述来看,其画室真的有雅兴。墙上挂的是八大山人的画作,砚台则是产于广东肇庆的端溪。张大千在为他画册作序时所言:“古今妙作,得于心者也。外境炫心,心感于物而动,两相神会,蕴为意象。发之笔墨,纵情挥洒,化为新境,斯乃锻炼操守而呈之艺术创作也。”


可贵的是,王一亭将他在商界和各方面的广泛人缘与吴昌硕分享,使吴的画作能够走红,成就了他与吴昌硕在这一时期的“海上双壁”辉煌。



工商大亨,纵情挥洒


王一亭生长之年代,是为上海发展开阔之时,艺术的活跃得益于这样的一个氛围,由于商业和其他气息的影响,艺术家创作得以创新和开阔。正如陈美麟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王一亭所代表的画家“笔下的题材”具有“涉股浓郁”,他以“行楷入画”,彰显他独异的风格,而这样的风格则被当时的同道之人称之为“天惊地怪,鲜有其匹”。



由于他笃信佛教,他能在画中把佛家的精神通过画作传递出来,所作图奇崛,讲究诗、书、画三位一体,落墨苍浑,放恣不羁。他的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展出时就被法国政府所购买。另一幅作品《摩达祖师》获德国评委会金质奖章,作品《柳鸦》还曾在柏林引起轰动。


早年王一亭并未正式学习过艺术以及绘画,成为工商业大亨的他一生是二十多个艺术团体或者学校的发起人和成员,为了帮助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使得他们有机会能够学习和接触艺术,他提供了经济和氛围的支持。上海美专在聘请他担任校董之时,所发的邀请函上称其为“艺坛泰斗”,足见其在海派艺坛的影响力。爱因斯坦仅一次访华,便在他的梓园停留,更与之晚餐谈论金石书画,更见其广阔的国际影响力。



他的好友吴昌硕曾说他“以家累,经商于沪上,外虽扰扰,而内则寂寂。暇即书画,布置结构,似不甚思索而天然高雅,盎然于兼素间”。他作为日清汽船的华人经理,比一般画家多了一重买办的身份,他比一般的画家更加懂得如何将商业意识融汇于书画中。从画技上来说,王一亭既有任伯年的传统,又得其好友吴昌硕的笔墨,可以说是融合任、吴两家笔墨于一体,以至于张大千每每看到王一亭的画就作此感慨:“元气淋漓,刚健脱俗之巨幛,撼人心目。”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诗画相遇,读其画,不知其人可乎?亦不可也。王一亭之画作,得于心者也。外境炫心,心感于物而动,两相神会,蕴为意象,于是发于笔墨,纵情挥洒,化为新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