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拳与数学

 zamla 2016-04-30
   去年暑假在山东时,呵呵,应该是七上乳山了吧。老孙来看老秦,见我又在了,很高兴:老胡,啥时过来的?来来,咱们玩一把。
  老孙一掌拍过来时,我举臂一挡,不是后退一步,就是被老孙的掌力压得上身后仰,重心不稳。
  老孙说:不对啊?
  而我觉得很正常,在秦拳门中,论巴掌功夫,老孙是顶尖高手呢。老孙的掌力势大力猛,掌上功夫是相当可怕的,前几年,有次老孙没守住手,一巴掌扇得我直流鼻血,还心有余悸呢,哈哈。所以我的间架被老孙拍散拍瘪,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于是我说:你功力深厚,我肯定格不住啦。
  老孙说:不是力大力小的问题。来,你用“如影随形”试试。
  拍了几巴掌后,老孙发现问题了:你的后手不要后扯,也不要打弯。
  反复纠正几回后,我终于定型,对老孙同样的掌力,能堪堪挡住了。
  老孙启发道:三角形不是最稳固吗?
  我恍然大悟:对极,哈哈,窗户纸不点不破呢。
  闲来我仔细的琢磨了一下。
  “如影随形”在前手追后手的同时, 双手上下的虚线相交于前方一点,也就是说:两肩连线相当于三角形的底边,两条直的胳膊相当于三角形的腰线,三条边组成一个锐角三角形。
  如果后手后扯或打弯,那就成了四边形了。而四边形的四个支点如果没被焊死,受到外力,它就会变形,如正方形可以变为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学过中学几何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是天下最稳固的形状,决不会因受力而压瘪,所以工地里的支撑架基本上都是三角架。
  武功力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当然也不会违背这种自然界的基本原理。
  问题是这个知识谁都知道,其他拳派里也有类似的拳论,但在具体功法和实际打斗中如何贯彻就不清楚了。这几年,在老秦的调教下,我的速度也不慢啊。所以何为高手?就是能在快速动手中发现对手破绽,并能捅破窗户纸,帮助别人提高的人。因此古云: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是大有道理的。特此感谢老孙。
  “如影随形”的科学性起码有三点:
  一,手法密集,前手追后手,速度极快,可攻可收,这种玩法,没有经专门训练的人,基本上抗不住。
  二,间架科学合理,如果练之正确,当双手上扬组成的三角形的夹角小于30度时,对手劈到我方前臂上的力大部分会从斜面上被滑掉,其余部分则通过身体间架传到地下,消弥于无形。因此秦拳讲究放松,避免用拙力,但轻松攻防之间却有砸之不开,挑之不动的效果,实际上体现了桩功的精髓,因为间架问题正是桩功修炼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秦拳虽不提倡站桩,却处处有桩的内涵。以前田克先生说:桩是不动的拳,拳是活动的桩。大家都差不多道理吧。故老孙的意思:关键不在于你力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做对了。大概就这样吧。
  三,上功快,二三天内,练之熟练,即可投入战斗了。这个我教过不少人,基本就这么高效。
  另外关于破绽问题,在金庸的《雪山飞狐》中就讲得很精彩:苗人凤打遍天下无敌手,但遇上旗鼓相当的胡斐就有问题了,苗人凤幼年练功,其父督促甚严,一次练某招时,背上被虫蛰了一下,他就耸了一下肩,其父以为他偷懒,就抽了他一下,导致心理产生阴影,以后每练这一招,肩就会不由自主的耸一下,苗人凤对付别人没问题,随便怎么搞,都无妨,但对胡斐来说,就抓住一个大大的破绽了。故事虽是虚构,但道理却很真实的。
     武功修炼就是这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个细节不到位,效果就大不一样,甚至会留下破绽而不自知,最终被人所乘。这大概就是老秦坚持亲授,决不找人代课的原因吧。

[ 本帖最后由 lide 于 2014-1-14 10:01 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