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生前最大的遗愿与《史记》遭删改之谜

 wyk1014 2016-05-01

一、生前的最大遗愿

那么,我们再回到公元前91年,这是有史记载的司马迁活动的最后一年。司马迁为什么写《报任安书》呢?这封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报任安书》除了述说自己忍辱发奋著书的原因以及对朝廷的牢骚之外,还有这样一段话:“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已经入狱即将被腰斩的任安能不能算“智者”?如果不是,那么,这封信向哪位“智者”说的呢?而同样的话,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已经说过:“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一再叙说此事呢?

结合当时的形势,我们逐渐产生一个认识。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汉高祖贪财好色诛杀功臣、汉景帝刻薄寡恩、汉武帝穷兵黩武等等过错。这样的记载势必会引起汉武帝的震怒,一方面自己会招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史记》很有可能被汉武帝篡改或焚毁,这样一来,司马迁的一生心血将付之东流。

基于此,司马迁运用史学家的智慧,将《史记》一式两本,正本“藏之名山”,副本留在长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强调此事,就是为了能让世人知晓,让《史记》传之后世,这就是司马迁最后的遗愿。这其中,隐藏着司马迁的多少苦衷,多少嘱托!多少心血!

深藏不露等待时机

皇天不负苦心人,司马迁去世多年以后,他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当时,《史记》副本已被汉武帝删改得缺章少篇,面目全非。那么,被司马迁“藏之名山”的《史记》正本命运又如何呢?

《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由此可知,到汉宣帝时,杨恽将《史记》正本公之于世。那么,杨恽是何许人也?他怎么藏有《史记》正本?

答案就在《汉书卷六十六杨恽传》中,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恽母,司马迁女也。”从这句话我们得知,杨恽的母亲原来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就是司马迁的外孙;还有一句“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这一句说明司马迁生前将《史记》的正本藏所交代给了自己的女儿,不然杨恽是无法读到《史记》的。

我们再结合前面所述,如果《报任安书》是公开的,汉武帝不会动用全国之力来搜寻正本吗?由此可见,正本之事,汉武帝有可能并不知晓。那么,杨恽在怎样的情况下把《史记》公之于世的呢?我们先回顾一下汉武帝去世后的那段历史。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大臣霍光受命为辅政大臣,而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当时,“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霍光拥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继位。但霍光看到刘贺荒淫无道,遂废除刘贺,又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当了皇帝,这就是汉宣帝。宣帝继位后,霍光继续执掌朝政,直到公元前68年去世。

在霍氏集团掌权的时代,杨恽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把《史记》拿出来的。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既记录了霍去病勇冠三军的武功,又如实记录了霍去病虐待士卒的行为:“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而且还记载了霍去病为报私仇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如此记载,如果被霍氏集团知道,《史记》的命运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恽只能默默地等待时机。

遗愿实现但遭删改

公元前66年,机会终于来到了。霍氏子孙密谋发动政变,当时任左曹的杨恽得知消息,率先向汉宣帝告发此事。汉宣帝得知消息,先发制人,一举平定霍氏家族的谋反。杨恽因在诛灭霍氏集团中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迁中郎将”。

得到汉宣帝信任的杨恽,肯定也对汉宣帝的身世一清二楚。我们再回顾公元前91年关于太子刘据的那场“巫蛊之祸”。

汉宣帝的爷爷正是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汉宣帝的曾祖母卫子夫自杀,爷爷刘据自杀,奶奶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以及所有亲人全部遇害,当时年仅几个月大的汉宣帝,侥幸躲过生死劫,被送往监狱服刑,出狱后又流落民间。

正因为汉宣帝有如此凄惨的经历,那么他对遭受宫刑最后又“下狱死”的司马迁至少有同病相怜之情。考虑周全的杨恽趁此机会,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给朝廷,公之于世。从此,人们方才看到了这部伟大的史著。

感谢杨恽,你继承了外祖父司马迁的刚直与智慧,你实现了司马迁生前最大的遗愿,你用实际行动安慰了在九泉之下的司马迁。

但是,在两汉时期,朝廷对《史记》保管甚严,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而且,《史记》也多次被修补删改。如西汉时期的博士褚少孙就曾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中也记载,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等等。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也许里面的好多内容已经不是司马迁的原文,最初的《史记》内容已随司马迁而永远埋入历史的风尘之中,谁也无从知晓。虽有遗憾,但毕竟,一部前无古人的史学巨著终于浮出了水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

秉笔风范,千载永传;史家绝唱,万古流芳。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言:“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看文章不过瘾?加入组织,有胆就来,有话就说--搜索“文史爱好者”QQ群,5178163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