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舞剧的未来之路第一部分——我的评论观

 7sasa7 2016-05-01


昨日一篇小文,引起大家的讨论,舞林中人能够各抒己见,这就对了,万紫千红才是春。保有善意的探讨切磋,才是行业进步的良药,千万别拿评论当攻击的武器。

我也只是不想就事论事,也不想以骂人为目的,大家费力费钱做了一场实验,点出来,大家都得点经验吧,要不岂不是太浪费了?

我是真诚地希望这个界别好,真的,其实只有这个行业的生态好了,大家才会真的都好。所以今天我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我对评论的一些看法。

我就是一药引子一板砖,能够引发大家的灵丹妙药,引发大家的如花似玉,那就算达到目的了。

长路漫漫,不忘初心,同道者携手,继续往前吧。


一,   始终当一个观众
我一直不敢说自己是搞“舞蹈评论”的,这里面有两层心理,其一,在艺术行业内部,“搞评论”的多半和“耍嘴皮子”的联系在一起,多半和老气横秋好为人师等词关联在一起。而且仿佛有一种不言而明的观点认为,这个人是搞不了创作才会去搞评论。

其二,我深知自己的才疏学浅和心浮气躁,评论的根基其实是理论,而理论是建立在巨大的阅读量和知识累积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往往缺乏耐心。于是我将自己归类为一个“观众”,一个比普通观众知道得多一点的——观众。



久而久之,在这种状态里看戏,评戏,做戏,倒也往往能够自圆其说自成一体。其中我认为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所谓的“专家眼光”。

专家眼光可能是业内人士的一个通病,说他是病,是因为用这样的眼光去看戏,看作品,往往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微观,而放弃宏观,而这正是我认为中国舞蹈从创作到教育到评论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我们纠结于战术而忘却了战略,我们纠结于所谓的专业而忘记了艺术原本的初心,我们纠结于头头是道的分析,而忘记了享受艺术。
而我,始终是享受舞蹈的,这才是我能够持续真爱这一艺术形式的最大动力。

试想如果将你的梦中情人变成一堆户口档案一样的数据,变成生物学层面的一种分析,变成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结构,你,如何?还能,再爱她?

所以始终当一个观众,当一个好情人,当一个好爱人,是我给自己的要求。



如何评价


很多人会把“评论”和“骂人”等同起来,关于这事儿,其实也很有意思,可以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如何来做评论,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来做评论?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写评论经历了如下的几个阶段,分享一下,以供大家交流。



基础知识的培训



第一个阶段我把它叫着“基础知识的培训,吐槽是一种本能,但这不是评论,要能说得头头是道,说得令人心服口服,就要牵扯到一个所谓“懂不懂”的问题,而这个“懂”就是你对于这个行业的基础知识的了解。

关于中国舞蹈的基础知识其实是残缺零散的,缺乏系统的资料库,缺乏全面的权威的专业论述。这个局面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现在有改观的迹象,但是还是很慢很慢很慢。

一个行业,连基础的分类都没有搞清楚,一个行业,连系统的权威的资料库都不健全,难怪这大厦修不高,修起来也是摇摇欲坠破绽百出的。

而我自己最早的基础知识培训是建立在古典芭蕾舞的基础上的,这是中国舞蹈界可以依凭的比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和说服力的舞蹈基础知识。




审美标准的建立



第二个阶段叫:“审美标准的建立”,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是好的,知道什么是美的。

艺术的标准时至今日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常常谦虚而圆滑滴说:“见仁见智见仁见智”,但是对于一个初级入门者来说,艺术是要有标准的,审美是要有高度的,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习古典的作品,所谓古典一词,在拉丁语中就是经典的意思,而经典在我看来,最高标准就是美


我在这个阶段得益于北京舞蹈学院的一门叫名作赏析的课,那个时候就是疯狂地看各种经典芭蕾舞剧,有时候一个作品就要看好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不同的版本,不仅要看还要用文字把看过的舞剧整个描述下来。

当时非常厌烦这个过程,但后来想来,在这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潜移默化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审美标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见过好的,你就忍不了不好的。后来在观看很多舞剧或者说舞蹈作品的时候,我会跟普通大众,甚至业界的同行发生严重的分歧,

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发现,这是标准不同所造成的,他们说的是相对标准,说的是矮子里的高子,而我说的是到底到达什么高度才能算是“高”的问题。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欣赏还是评论,建立审美标准,建立审美高度,都是必须的,否则就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

骂你没商量


第三个阶段我称之为:“骂你没商量”,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用评论“骂人”的那个阶段了。

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些毛病和现象都是显而易见的啊,都是明明白白放在那里的啊,为什么大家看不到?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要装着看不到?

一来是当时年轻气盛,二来也因为业界内一直有着不得罪人,花花轿子大家抬的“传统”,所以使得当时的自己完全是一副蝙蝠侠的状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更是深信“不破不立”的原则,觉得只有把这旧有规则都打破之后,才有可能建立起新的标准。


当时还有一个机缘,世纪之交,互联网风气云涌,技术革命第一次让普通人拥有了和全世界沟通的能力和影响力。

我当时和一帮朋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舞蹈网站(www.isdance.com)并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舞蹈论坛(舞影论坛)。由于网络上发表评论都是以匿名的方式,使得很多的顾虑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了。

1999年到2003年4、5年的时间,的确掀起了中国舞蹈界民间评论的一个热潮,大家在论坛上畅所欲言,也相互掐架,而很多传统现实世界中的舞林人士也纷纷注册用户名粉墨登场。当时的一个乐趣之一就是在网络上猜,这可能是现实中的谁?那可能是现实中的谁?


很多年后我们和当年的很多“网友”聊起那个时代,在怀念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思考和遗憾

因为我们突然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完全依靠语言的暴力,完全依靠我们以为的正确,完全依靠“破”的力量还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理很简单,中国足球被骂了这么多年,要是骂管用,他们早就崛起了。



进入实践



第四个阶段:“进入实践”。经常听见一句话说:你又不会跳舞,你凭什么来说我们?你又不会编舞,你凭什么来说我们?你又不会怎样怎样,你凭什么来说我们?

尽管这个反问的逻辑很有问题,难道我要能说一盘回锅肉的好坏,一定要先会养猪吗?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学习“养猪”,因为我相信实践出真知。


95年进入舞蹈学院的之前,我对舞蹈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进入舞蹈学院之后,我立刻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壁垒森严的圈子

本来舞蹈界就不大,还分成了芭蕾、民间、古典、现代等等舞种,而舞种之间又还有门派,相互之间几乎处于一个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这种有意无意的画地为牢将思维限制在一个更比一个更小的框架中。而我作为史论系(后来更名为舞蹈学系)的学生,立刻就遇见了第一个问题:“你都不会跳舞,你凭啥来说我们?”。
好在当时对于史论系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计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学习了北京舞蹈学院开设过的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种类,当然我们只是浅尝辄止,只是进行了了解层面的学习,因为我们最后的专业方向不是要成为优秀的演员或者教师或者编导,

但即便是这样的浅层的学习也使得我们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所谓舞种间的藩篱,更重要的是这种跨越对未来我们的舞蹈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毕业之后,又碰到了第二个问题:“你什么戏都没有做过,你凭什么来评论我们?”,舞蹈、舞剧,或者说整个舞台艺术的确是一个相当综合的艺术形式,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其牵扯面之广,涉及之繁琐,未曾参与其中的人的确难以想象。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都不容易啊,你不知道当时的情况啊。”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从06年开始,我开始全面地投入到各种舞台创作实践中去。

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为了一探究竟,为了解决自己“什么戏都没有做过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则是我另外一个观念——评论为什么不能在创作之初就进行介入?

我时常在想,与其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获得一个失败的作品来被评论“骂”,何不在一开始就让评论成为创作的良师益友,成为创作的帮手和工具。

当然这个想法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存在很多现实的操作性的技术难题。但是,还是可以小范围实验的,而且事实证明,这样绝对是节约各种资源和成本的很好,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参与创作了电视晚会、开闭幕式、旅游演出、舞蹈小作品、舞剧等等之后,我的确深深地体会到了很多创作者的艰辛,这种艰辛绝大部分都不是来源于艺术创作本身,更多的是来源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人际关系。

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那句:“都不容易。”其中包含的种种。但是,是的,我想说的但是——你无法去对每一个观众进行解释,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残酷,也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规则。

观众,尤其是购票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没有义务听取你台前幕后的种种,并且能够把这些转化成为对于作品不尽如人意的谅解。

因为当大幕落下的时候,一切,就都结束了,没有如果,没有可能,没有因为,你所要努力表达和呈现的一切,都只能放在作品中。所以,的确都不容易,没有哪个行业容易,所以,我们只好更加努力更加仔细更加珍惜。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本着这些经历,我的评论进入了第五个阶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我把我看戏受到的刺激划分为7个层级,最底下的一个层级叫“怒不可遏”,就是看完真会生气,怒发冲冠,不吐不快。多半是因为作品三观有问题,或者犯的是低级错误。

第二个层级叫“懒得理你”,想说点啥,又懒得说,多半是导演一副鸟样,自信爆棚,作品烂得吓人,却不自知,这种呢是懒得说,说了没得把你教乖了。

第三个层级叫“可能有救”,这种作品可能有问题,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创作者的诚意和努力,那么我可能会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个层级叫“没有感觉”,基本上就是各种感觉正负为零。

第五个层级叫“还是有亮点的”,或者叫“还不错吧”,就是作品整体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其中不乏亮点,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六个层级叫“有意思的作品”,这个层级的作品能够产生对话感,能够刺激我去思考,并且具有和他沟通的欲望。

第七个层级叫“非常好的作品”,不仅能刺激我,还能给予我养分,还能让我进入审美并产生愉悦。

当然还有比这个层级更高的一个外太空层级,那就是“神作”,只能跪拜,无话可说,把自己扔进去,陶醉就可以了。


无论是哪个层级的作品,我现在想说的,都不再是一味地“骂”或者“捧”,因为这样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图一时之快,最多爽了一下自己,但对于这个行业的生态,对于这个行业的建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作品就这样结束了,没有分析没有总结,就这样结束了,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所以,现在我从最初的观众心态又分裂出一个人格来,我们姑且可以把他叫着创作人格。简单一点来说,好,究竟是哪点好?为什么好?不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我常常会设想——如果我是导演,我是创作者,我会怎么做?


善意、讲真话、

具有建设性

想起一位前辈评论家给我的教诲,他说,做评论,你要记住两个词,就够了,那就是——善意和讲真话。

是的,对所从事的行业充满爱和激情,对被评论的对象给予善意,对所见所思保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再加上自己在专业素养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这就是我认为,我能够为中国舞蹈界,为中国舞剧的未来之路所能作出的贡献。

未完待续


配图来源于伊朗摄影师 Hossein Zare

文章版权归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