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的章法

 杏坛归客 2016-05-01


      1、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
      律诗的体裁构成单位由语言文字构成。主要分五律、七律两种(排律另论),均为八句(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四联。根据各联的位置,诗的前两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或承接   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转折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2、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
      律诗的形制构成单位由格律规定。主要有押韵、粘对、对仗、句法等四种。


      押韵:每首四韵,偶数句押。若首句起韵者,则全首第一句与偶数句押韵,三、五、七奇数句不押韵;若首句不起韵,则全首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律诗以押平韵为正格,以押仄韵为变格。
     

      粘对:粘对的基本规律是:本联两句平仄互对、上联偶数句与下联奇数句平仄相粘。具体粘对办法是:
      首联一、二句平仄相对(即不相同);首联第二句与颔联第三句平仄相粘(即相同。若因相粘出现三平尾、三仄尾问题时另作调整);颔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平仄相对;颔联第四句与颈联第五句平仄相粘;颈联第五句与第六句平仄相对;颈联第六句与尾联第七句平仄相粘;尾联第七句与第八句平仄相对。
      因相粘出现的三平尾、三仄尾问题,调整的基本办法(还有特殊处理办法如拗救等)是:
      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七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对仗的基本规律是:诗的首联(一、二两句)、尾联(七、八两句)不对仗;诗的颔联(三、四两句)、颈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但偷春体(首联对仗、颔联可以不对仗、但颈联一定要对仗)除外。

      句法:句法的基本要求是:不对仗的首联(一、二两句)和尾联(七、八两句)四句,每句句法不重复;对仗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四句,各联两句句法要相同,但两联之间句法不得相同,即中间四句只允许两种句法出现。偷春体除外。
      依照古典诗词特性及比照现代汉语词汇构造方法,诗词中的主要句法类型(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联合式句法、主谓式句法、动宾式句法、连动式句法、偏正式句法、正补式句法、重叠式句法、粘连式句法、双声叠韵式句法,以及倒装式句法、无主句式句法、省略式句法、陈述式句法、诘问式句法、祈使式句法、感叹式句法,还有双关式句法、比喻式句法、象征式句法、假借式句法、化用式句法、通感式句法等等。

      二、律诗的章法构成


      律诗的章法(绝句亦如此),主要由起、承、转、合四大础梁作为情感表达的纵横捭阖的手段。而起承转合这四项任务,一般由律诗的四联分别来承担。这就是律诗的首联又叫起首联、颔联又叫承接联、颈联又叫转折联、尾联又叫结尾(关合)联的内在规律所在。

      一首诗,就是一篇浓缩的大文章。写作目的的明晰、主题的选择、体裁的取舍、题材的摄取、句法的选择、手法的运用,以及思路的完整、情感的酝酿、脉络的清晰,还有自身的感觉、读者的接受等等,都由章法来统属。如果见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固然可以取得灵光一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出现吉光片羽式的孤立佳句,但终难避免文理混乱、情感焦躁的整体局面,令人不忍卒读;如果这样,要想使自己与读者从短短几十百把个字中,得到对客观意象的独特体认、对司空见惯事物的别样见解、对社会人生的共通感受、对历史人文的亘古幽思,那是难以想象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起、承、转、合这四大关钮,对作诗而言其作用是很大、很关键的。

      一起:所谓起,就是在诗题或以写景、或以叙事、或以抒情为主旨的规定情景(意境)下,依据特定的时空场景、特定的感观视角、特定的对话意象,选用特定的句式,将某种特定的情绪、物象勾勒出来,借以营造出一个统领全篇、笼罩八合的,非此莫彼、欲罢不能的,推己及人、物我两忘的艺术氛围来,作为以下各联、各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的不二圭臬。
      特别说明,律诗的起式,主要有顺起、逆起两种。

      二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艺术氛围,通过场景的推移或转换、视角的开合或调整、意象的阔达或微缩、句式的微调或更新,把物我、今古、远近、天地勾连起来,筑成情景交融的堤坝,一任其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明或暗地自然地倾泻下去。

      三转:就是一任交融的情景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明或暗地自然地倾泻下去时,将其如摩天则天高云淡、触地则电光火石、迎山则左奔右突、抵水则千回百转、沾花则荣枯四变、遇人则宠辱两忘般的某种特定的情绪、物象记录下来。所谓应如斯而非此、顾左右而言他,突如其来,别开生面。


      四合:就是在惊诧于摩天则天高云淡、触地则电光火石、迎山则左奔右突、抵水则千回百转、沾花则荣枯四变、遇人则宠辱两忘的此情此景而言皆由衷、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结束全篇。
在承转两联中,每联出句与对句之间,应力避内容相近或相同,否则就犯了合掌的忌讳。颔联有如豁口酒瓶,应尽量承接住首联的全部意蕴或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别调余味;颈联则如一只可任意拿捏、随需要挤注的做蛋糕用的布包或塑管,挤出的每滴奶油不似奶油又无不是奶油。做到了这点,后面的结句才会有依遵、有发展、有高潮。


      三、律诗章法、语言、技巧解读示例


     (一)请通过解读杜甫的七律《登高》,来窥探
      律诗章法、语言、技巧三大门径的奥妙,以期对七律有一总体的把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读: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国运不昌,民生多难。作者依违严武幕府,可惜严不久病逝。顿失依靠的杜公,只好离开苦心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拟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盘桓数月才到夔州。因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于此一住三年,并营建瀼西草屋。三年里,其生活依然困苦,身体不好。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就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秋江,引发身世飘零之慨、老病孤愁之悲。于是,天意从来高难问、世途如此险不平的身世之慨、家国之思,以及江湖之远寂、庙堂之高寞,与天地之茫茫、人生之渺渺,一如奔泻之江河,从胸流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澎湃而去,滚滚而来。 颔联写秋天肃穆萧飒、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以景衬情,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
精确。”八意者,即八可悲也: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时当肃秋,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对比。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