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硅谷的下一个20年,可能属于华人!

 刚柔互用 2016-05-01

美国被称为多民族的大熔炉,硅谷更是如此。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各国精英都可以在硅谷探求自己的创业机遇,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硅谷密探,ID:SVS-007


二十年的硅谷梦


20世纪末硬件时代,中国创业者在硅谷不乏闯出一片天的创业明星。邓锋等人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NetScreen在2003年以42亿美元价格被Juniper收购。谢青创办的网络安全公司飞塔(Fortinet)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50多亿美元。被称为“硅谷红卫兵”的朱敏联合创办的Webex后来被思科32亿美元收购。戴伟立夫妇创办的Marvell如今也是市值50多亿美元。硅谷一度认为没有“IC”就没有“IC Valley”,其中I代表印度,而C代表中国。



(虽然Yahoo现在没落了,但杨致远创立时期是非常辉煌的)


华人一度是创业边缘人


当进入到Web 2.0时代的21世纪,硅谷华人创业出现了断层。虽然每年都有中国人源源不断涌入硅谷,但却鲜有价值上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而硅谷华人创业者似乎面临着“进军中国市场打不过中国人,开拓美国市场却打不过美国人”,这种“在夹缝中”的尴尬似乎成为一种诅咒。



(2010年旧金山湾区人口族裔分布情况分布)


依据官方和非官方资料,华人在美国的人口比例大约占2.2%,而另据估算,在高科技产业中,华人人口比例超过10%,尤其在硅谷,华人的身影可谓随处可见。然而硅谷华人创业者依旧是边缘人。而相比之下,印度裔创业者则是风生水起。根据2014年的数据,目前硅谷大概有15%的创业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创办。


印度人疯狂扩展自己的创业生态圈


印度人起初在美国并不是顺风顺水,他们并不是天生的成功人士,也不明白如何领导好一个公司,美国人对印度人早期的刻板印象是他们只是优秀的工程师。


(Google新任CEO Pichai也是印度人,越来越多的印度高管证明了他们一样可以是优秀的管理者、创业者)


大约三十年以前,有一批印度创业者在获得成功,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建立属于印度人的组织,特别是1992年成立的硅谷印度企业家协会。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创业生态圈,包括天使投资、法律服务、人才推荐等,专门帮助印度创业者。



(微软印度裔CEO纳德拉参加印度企业家协会举办的TIE Conference)


印度移民的成功,打破了美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不再认为印度人只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也能成为杰出的管理者和创业者。


非得回国创业吗?


相对于在硅谷创业的天花板,回国创业成了共同的“话题”。回到中国创业更容易获得风投支持,而且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似乎是一片坦途。



(许多人回国创业,Agora却挺进硅谷)


硅谷,一度被认为是科技的圣地,无数的文章在阐述着为什么全世界的创业者要来硅谷创业。而在2010年的一份调查中,却有近八成的硅谷中国留学生考虑回国创业。


这些从硅谷毅然回国的创业者背后,是否有些许不甘?


这种边缘人的诅咒和在夹缝中的尴尬难道要一直持续下去?是时候重新赢得尊重了,华人不只是优秀的工程师,也可以是优秀的创业者,因为新一代的硅谷华人创业者已经上场了。


硅谷,该我们上场了!


2015年的硅谷,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大量华人团队,也有大量的华人团队取得突破。 


张晟共同创办的Wish获得5亿美元投资跻身独角兽,黄河共同创办的Moxtra获得千万美元级别B轮投资,另一个黄何创办的公司MailTime(简信)也获得数百万美元投资并入选Y combinator。硅谷团队Agora.io也在2015年获得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在中美市场做的风生水起,而人工智能领域的华人创业团队Orbeus也以高额价格在2015年被亚马逊收购,远在达拉斯的华人卢亮创办的5miles获得KPCB数千万美元融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硅谷有几十家华人初创公司获得融资。



(人工智能公司Orbeus,80后华人团队)


相关报道:

十几年后,华人在硅谷创业终于有了新气象。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我们也来探讨背后的故事。

Wish 《80员工30亿美元1亿用户,移动电商也能如此闷声发大财...》

 Moxtra 《硅谷下个独角兽,竟被App Store推荐了1263次!》 

Mailtime 《MailTime简信,硅谷兴起的全新邮件沟通方式居然是...》 

5miles 《58同城做的这么苦逼,美国兄弟却躺着赚钱...》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


长期以来,在硅谷的华人团队被认为过于中国化,很难真正理解美国本土市场需求,很难打入美国市场。不融入美国基因,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国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就不可能在美国市场成功。


这种“融入论”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实力打脸。几年前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就开始出海,第一个阶段开始于2011年左右,以手游公司为代表,掀起了第一波出海浪潮。而第二批公司以工具类为主,猎豹移动、APUS、Solo等在海外大获成功之后,舆论一度认为出海只能做工具类产品,因为工具类产品没有“文化差异”。



(Solo CEO 刘春河接受硅谷密探直播访谈,大谈用户增长之道)


然而这种“唯工具论”的天花板再度被打破,在上海成立(后迁至旧金山)的“Musical.ly”的短视频应用一度在全美 iOS 总榜上排第一,在美国获得几千万用户,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奇迹。


相关报道:

Musical.ly《上亿用户,华人主创团队,再次引爆全美!》

Solo 《Solo如何拿下全球100个国家App排行第1?》


这种罕见的“奇迹”后来却不断在其他华人团队上演,邮件聊天产品MailTime被全球App Store 17个国家推荐为最佳新APP,获得全球数千万用户。电商产品5miles也在美国短短几个月就获得几百万用户。


事实证明,事在人为,天花板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华人团队完全可以做好美国市场。文化差异只是纸老虎。突破了这层障碍,2C的广阔国际市场会有越来越多华人团队的身影。


人傻钱多速来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甚至有数据表明国内单用户获取成本已远高于海外,这也是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启国际化征程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有良好的付费习惯和较高的消费水平,整体用户价值往往优于国内用户价值。


“人傻钱多速来”已经不是用来形容国内市场,而是形容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




硅谷创业者在美国市场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天然有国际化的优势。硅谷华人主导的创业公司大部分都选择了同时做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比如Moxtra既做美国市场,同时建立中国的分公司发力国内市场。Agora既布局全球,在国内也和小米等合作。成立于硅谷的萝卜太辣也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开展机器人教育。


另一方面,随着SaaS行业的火热,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机会也增加,而做2B和企业服务,技术过硬成为华人创业者的一大优势,这也在硬件时代和web 1.0时代已经被证明是华人创业者的主场,这里面孕育的巨大的机遇。


企业服务也许是华人创业者崛起的最好战场之一。


军火来了


融资是创业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融资难一度是硅谷的华人创业者的老大难问题。


早期硅谷VC圈基本全是白人,所以二十多年前硅谷最早那批华人创业者找硅谷VC基本都吃了闭门羹。对方根本不相信华人可以创业成功,那批创业者最后找的很多都是台湾的投资人,对方愿意给大陆来的同胞一个机会,而那批华人创业者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



(开复老师就经常来硅谷,与硅谷创业者交流)


如今这种不信任依旧存在,硅谷的华人创业者依旧较难拿到老牌美国基金的投资,MailTime市场负责人盛以宣对此深有体会,“(一年前)我们见过一些顶尖的美国VC,但都拒绝了我们,因为我们是一家中国团队。我们见过很多国内VC,但他们都希望我们回国发展,也谈到了美国VC不会投我们团队。”


几年前国内资本不断倒流进入硅谷,华人创业者获得资金不会再像前辈那么艰难,但有创业者抱怨虽然拿到了钱,但这些资本却无法带来美国资源和投后服务。


而中国的资本也在抱怨无法获取到更多的项目,沙丘路上那些老牌风投在成功地押注了谷歌、苹果、facebook这些公司后,成为了硅谷的权贵——他们自成一个圈子,好的项目在他们圈子内被“瓜分”。

情况在变化


一方面硅谷涌现了以GGV纪源资本为代表的专注于美国和中国的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一方面能提供美国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信任华人的团队。纪源资本既参与了Airbnb Slack等当红辣子鸡的投资,也布局了Agora等在硅谷创业的华人团队。 

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华人创业者赢得美国的老牌基金的尊重,MailTime在YC Demo Day之后,老牌基金的合伙人纷纷向他们伸出橄榄枝,神奇的是,这里面很多是上次拒绝了他们的合伙人。



(Mailtime团队已经入驻Y Combinator)


这让我想起了盛以宣半年接受采访时说的话,“虽然我们的确遭遇了难以打动美国VC的问题,但我们并不会放弃,只要产品发展起来,一样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


的确,用产品和数据证明自己,往往是最好的方式。反过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团队也通过他们的成就一起建立华人创业者良好的口碑。越来越多的华人创业团队同时拿到美国VC和国内VC的钱,获得国内和美国的创业资源。


同时,越来越多的横跨中美的基金在崛起,比如线性资本、丹华资本。国内的基金也通过各种的方式进入硅谷创投圈,比如中科招商的4亿美元资金也通过AngelList进入了。他们会成为生态中的一环。


这一些都有利于硅谷的华人创业者,军火越多,战斗力越强。


创业生态圈


Moxtra的联合创始人黄河对比硅谷十年前和现在的情况发现,早期的华人创业团体和资源比较少,早期只有华人半导体协会等极为少数的团体,而且配套的资源和服务也相当有限。


而如今,如今华人创业者可以在硅谷很容易地找到各种华人资源,从华人合作伙伴,到华人社区,到华人孵化器,到华人投融资机构,在创业初期,迅速地得到交流最为顺畅的华人团体的支持。如今硅谷巷内、硅谷创业者联盟等创业团体也创业生态。




(硅谷的两大华人创业组织)


生态上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资源,这一切在过去的2015年特别明显,各种刷屏的创业活动和火爆的Demo Day。


越来越抱团的华人和越来越成熟的创业生态圈,让我们复制印度创业者的成功成为可能。


从“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到多远化

 

工程师群体是硅谷的主体。在中国的一流大学毕业之后,来到美国各大名校就读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来到硅谷的科技公司工作,从此就留在了这里。


早期的很多华人成员团队往往是工程师为主体,在web 2.0时代往往面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境遇,不懂Marketing,也不懂产品设计,技术再好产品也没人用。


而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供和出国人员的增加,硅谷的人才也日趋多样化,商科、设计等各个行业的人才也涌入硅谷。人才的供给和多样化,对早期的创业团队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Moxtra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中印合作)


硅谷华人团队组成越来越多元化的另外一个体现则是团队组成国际化。越来越多华人创业者选择和其他族裔组成团队,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Moxtra的另外一个联合创始人是印度裔,而BitTiger.io创始团队就是一半华人一半美国人。前面提到的萝卜太辣以及Agora.io的团队,人才构成上都非常国际化。越来越接美国的地气,这会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而随着国内竞争环境的白热化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国内成功创业者选择直接来硅谷连续创业,他们也成为硅谷华人创业者中重要的组成,他们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也带到了硅谷。




新一代硅谷华人也更有拼劲,特别是80后90后群体,很多人不愿意重复“熬绿卡,买房,结婚”的安稳的路径,不乏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就直接创业的。“大不了失败回国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创业者说,很多的人输的起,很多人不怕输。


是否愿意“all in”和接受失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业的成败,因为失败往往是常态。


高潮即将到来


相比回国创业,华人要在硅谷创业打拼,在融资、市场、公关等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华人创业者一度被要求融入主流。


然后,到底什么是主流,印度创业者?白人创业者?希望有更多杰出的华人创业者在更多的领域证明自己,让在硅谷的10%的华人群体,成为硅谷的主流,赢得更多的尊重。



每次国内大佬来硅谷宣讲,主题往往都是“回国创业”,而更多硅谷华人创业者将证明,在硅谷创业也会照样闯出一篇新天地。


未来的20年,请证明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