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道枪、炸子儿,老一辈评价日本三八步枪为何矛盾?

 老相 书屋 2016-05-01

三八式步枪

作者:候知健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步兵使用的最主要武器就是俗称“三八大盖”的三八式6.5毫米栓动步枪了。这种武器也通过日方出口(大量出口给中国军阀过)、缴获等各种渠道,被包括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各方军事力量所采用。

三八式步枪的防尘盖,“大盖”由此得名

现在回过头看各方的回忆文献,三八步枪的精度出色、使用寿命长(弹药膛压低、弹头初速低,对枪械部件冲击和磨损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对它威力的评价上,就经常出现很严重的矛盾,有说它是个“人道枪”,被打中了养几天伤就有好了的;也有说这枪发射的是“炸子儿”,一打进去就在身体里爆炸,出口碗大的洞。

6.5x50毫米友坂弹与7.7x58毫米步枪弹

实际上这两种现象都同时存在。三八步枪发射的子弹是6.5x50毫米规格;初速(765米/秒)和动能(2623焦耳)相较于其它国内所采用的步枪,比如德式98K(7.92x57毫米弹,初速860米/秒,动能)、俄式莫辛纳甘(7.62x54毫米弹,初速860米/秒)来说,都有明显的不如。

动图:5.56x45毫米步枪弹打进模拟人体组织的明胶以后翻滚破碎,形成巨大的杀伤空腔。三八式步枪打出炸子的效果,机理与此相同。

这种较低的动能,结合6.5毫米枪弹本身的设计特性,使三八步枪的杀伤效果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在100-200米内的距离上,由于弹头的飞行速度衰减程度比较低,6.5毫米弹有比较高的概率在打进人体以后,立刻失去稳定性,开始不断翻滚和变形,造成爆炸性的空腔效果。

而随着距离越来越远,6.5毫米枪弹的速度和动能大幅衰减的同时,击中人体后翻滚的概率和杀伤效果也越来越低,很容易出现伤道就是一条平直的孔道的情况。这种缺陷在强调中远距离性能的机枪上表现的尤其明显,直接导致了日军后来开发更大口径的7.7毫米系列步机枪。

92式重机枪采用了7.7毫米弹,以弥补6.5毫米弹中远距离杀伤力不足的问题

6.5毫米弹在这种带来巨大杀伤效果的空腔效应,广泛出现在战场上,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无烟火药开始取代黑火药,弹头的飞行速度得到了非常明显的大幅提升,击中人体后翻滚的概率和效果都明显提高了。但当时的弹药设计并没有有意识的针对这一点过,人们也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机理,只是对此有所猜测。

直到1944年,人们用百万分之一秒的高强度脉冲x光机照相技术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瞬时空腔的照片以后,才开始对空腔杀伤效应有了直观的认识。而这也是现代弹道创伤学的开端,随后的5.56x45毫米、5.45x39毫米等现代小口径枪弹,之所以能口径更小、动能更低但杀伤效果更强,就是得益于现代弹道创伤学在理论上的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