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南平市桐木村沿山势而下,保定晚报寻香小队进入武夷山风景区,这里碧水丹山,峭峰深壑,幽涧流泉,迷雾沛雨,旖旎的风光中还有传世茶香令人神往。 大红袍、武夷岩茶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们为您探寻。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史书记载有上千个品种,历史上武夷岩茶不乏一茶多名、或以传说、地名、茶之花香、茶之外形、茶之采摘节令来命名的现象。目前,在当地的茶叶市场上,也有很多品种,但最多的还是这三种:大红袍、水仙和肉桂。
武夷岩茶最出名的核心产区当地人称为“三坑两涧”,“三坑”即慧苑坑、倒水坑、牛栏坑;“两涧”即流香涧、桐梧涧。在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岩茶,其品质高味醇厚,岩韵特显故被称为正岩茶,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称为半岩茶,除以上区域之外生产的武夷岩茶统称为外岩茶。正岩茶价格最高,半岩茶次之,外岩茶价格最低。 如今,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为何称为“大红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一个书生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昏倒在路边,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将他救起,并取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第二日书生病愈继续赴考。考中状元之后,回来感谢和尚救命之恩,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渐康复,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自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被世人传开。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采摘标准为“三叶一芯”,即新芽要长出至少三个叶子,一般要从5月才开始采摘。这次我们无法看到大红袍的制作流程,但听了茶农周师傅的介绍,发现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一类茶。
大红袍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筛选等。其中最独特的要数做青。 “叶子摘下来,就没有了生命,萎凋过后就像死了一样。做青就是用摇的方式让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物质氧化与转化,再一次让叶子活过来,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而定,俗称‘看青做青’。这也是发酵的关键步骤,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师傅才能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让青叶不停地‘死去活来’。”周师傅说。 做青之后要立即杀青,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继续氧化,同时使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揉捻过后茶型已定,紧接着进行初次烘干,这样的茶称为毛茶。 毛茶还要簸扇去片末,挑出茶梗,然后再进行复焙。根据制茶师傅的经验,毛茶还需要复焙3—4次才能达到最好的风味,经历了这么多过程,才能制出最好的武夷岩茶。 因为过程复杂,青叶的损耗也很大,通常10斤青叶才能制出一斤成品岩茶。 冲泡武夷岩茶不能像绿茶一样在玻璃杯中一直用水泡着喝,最好用盖碗、小紫砂壶配上公道杯等功夫茶具一泡一泡地冲,小杯慢饮,这样才能感受到独特的“岩韵”。
一泡茶最好用8克,先用开水烫茶具,然后泡茶,8-10秒即可出汤,先闻茶香,再品其味。 一款好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每一泡都能体会到不同的“岩韵”,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水仙口感偏柔和,肉桂则充满了“霸气”,重香重口,其岩谷花香的风韵还要亲自品尝才能体会。 这几天走过的路程不长,一直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中穿梭,逍客配备了同级别罕见的全景天窗,可以让车上的乘客有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身上暖意融融。 逍客的多媒体功能强大,中控台上的触摸显示屏效果细腻,旁边围绕功能导航键操作起来并不复杂,需要操作什么功能,就按实体按键切换到相应功能就可以。 除了CD,逍客还支持usb接口,可以直接读取U盘、手机中的歌曲,六个扬声器效果不错,在景色宜人的武夷山路上放几首旋律轻快的公路歌曲,更让旅途充满了惬意。 无论身处繁华的闹市,还是空旷的郊外,逍客都会带给你安宁和愉悦,它会让你的旅途充满乐趣。 编辑:晚小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