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快报

 春天的小草jabm 2016-05-02

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2016-04-01 读书14评

我们所谈到姓氏,其实必须说明在姓氏产生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是两个词(是不是当初学文言文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氏是由姓分化出来的,而且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合二为一是在秦汉之时,也就是秦汉的时候,姓和氏就算作一个词了,姓氏也就逐渐稳定了。

关于姓氏的作用,“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可以这么理解,姓是一个大家族,氏是小分支,同姓之间由于有血缘关系,所以一般同姓的是不能通婚的;对氏而言,即使是同一个氏,但只要不是同姓的就可以通婚。举个栗子,假如我李氏,你张氏(当然得是一男一女),我们俩的姓氏都是由姬姓中分化出来的,那么我们俩不能通婚;假如我王氏,你也王氏,但是我是嬴姓王氏,你是姚姓王氏,那么咱俩结合是OK的!

秦汉之前,姓氏是贵族的标志之一,一般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可以有名字),不过即使他们有,然并卵,史书上又不会记载(秦汉之前史书上能出现的名字可都是贵族或者贵族后裔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前那部分历史就是贵族史,毕竟那时候没现在记录东西这么方便,对贵族而言记录工具都算是奢饰品!当然即便你是贵族,也不一定出现在史书上。

姓氏如果追根溯源可以追到黄帝(再往前就不好说了),黄帝的部落为姬姓部落,炎帝的部落为姜姓部落,后来大家也知道,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干了一仗后联合了起来(后来又与蚩尤的部落干了一仗)。并在黄河流域活动(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河南、陕西、甘肃)。据说黄帝生了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儿子得了姓(这14个儿子应该是比较有出息有能力地建立自己的部落方国),总共12个姓(根据抽屉原理,自然是有重姓的)。黄帝之后便是五帝时期(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基本都是黄帝的后裔,我们所说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音同“似”)、妘(音同“云”)、妫(音同“规”)、姞(音同“吉”),另一说为姬、姜、姚、嬴、姒、妘、妫、妊(音同“韧”))始祖不外乎三皇五帝。

(图:姓氏树)

上古八大姓在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很少见甚至消失了(姜、姚还算常见),其实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通过不断地分化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很多姓氏,如姬姓衍生出了至少四五百个姓氏,姜姓衍生出了上百个姓氏,赢姓十四氏产生后又从这十四个姓氏里产生了几十个姓氏……(这些姓氏都是针对现在而言的,历史上所产生的其他现在已经没有姓氏就更多了。有兴趣的可以查下自己的姓氏是从哪个八大姓产生出来的)。

姓氏在周朝以前产生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也可能限于文献我们了解到的太少),大体来说应该是随着人口增长,小部落逐渐变成大部落,那么就有新的部落从原有部落中分出来,并给自己的部落取了新的姓或氏(也有沿用之前部落的),比如黄帝赐了14个儿子共12个姓,他们从黄帝的部落中独立出来,到了尧舜禹时期,有些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方国了(这个有点类似村落的形成,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地方迁过来几户人家,随着繁衍,慢慢人多了就形成一个村子,而这时候也必定有人从这个村子迁往别的地方……)。

夏商时期,由于史料缺乏,我们知道的关于姓氏的内容并不算多,但基本可以断定,人口在增多,姓氏也在增多,只不过那个时候产生的很多姓氏现在早已不用了,到了周朝,由于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夏商时期应该也有分封,只不过分封制到了西周各方面更加成熟),周国为天下的共主(就相当于现在的英国之于英联邦,只不过那时候国家很多,有上千个),当时除了周国外,之前夏商时期还存在的很多国家,自然周王室也分封了许多国家,比如晋国、燕国、鲁国等等,他们的国君都是周天子的兄弟子嗣(因周王室是姬姓,被分封的这些国家也叫姬姓国),也有分封的其他外姓,如齐国就是姜子牙的封地,后来很多姓就是跟着国家名字出现的,国家被灭之后,之前的掌权贵族就以国家为姓,比如徐姓源自徐国;陈姓源于陈国等。除了以国为姓外,以采邑(国君给的封地,可以说是国家的缩小版,但又很不同)为姓的也比较多,还有些是以官职啊、出生地啊、祖先谥号、封号(马姓的得姓就是因为赵奢被封了马服君,后人为马服氏,再后来简化为单姓马),可以说先秦是氏大量产生的时期,因为产生的方式很多,姓氏的数量就大为增加了。秦汉之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了,姓氏便成了一个词。

随着历史发展,姓氏虽然逐渐稳定,但也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一些姓氏逐渐消失,人丁稀少无以为继、复姓嫌麻烦改单姓等原因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姓氏,新姓氏的产生很多来源于少数民族(古代的非汉人,中国人也习惯称为少数民族)改姓,也有按照先秦方式产生的姓氏(比较少了而已,毕竟常用汉字也才几千嘛),还有的是避讳、避祸啊产生的新姓氏;再有就是姓氏转换,就是改过的姓之前已经存在,比如皇帝给某大臣赐姓啊、因其他原因换了别的姓的,正因为此,有些姓氏的来源很复杂。

那么到现在来讲,我们用的姓氏已经相对来说少了很多了(全国总共也就两三千个姓氏吧),大多数都是单姓,复姓的都比较少了更别说多字姓的(多字姓的一般以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居多),可即便如此,有时候你看到某个人的姓氏也会奇怪:还有姓这个的?社长只能说:中国姓氏无奇不有!也有很多小伙伴比较迷恋复姓,比如社长我。最近些年电视上经常看到剧中人物姓欧阳的、上官的、慕容的等等复姓,很多小伙伴也很想给自己起个高大上的复姓,毕竟来说有些姓太普通了就没新意了嘛!有些做父母多么想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于是复姓又越产越多了(怎么来的?还不是父亲的姓加母亲的姓嘛!/偷笑ing),如果对复姓或者稀奇姓氏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专门找个机会探讨,社长保证给你推荐一个高大上的姓!下一次我们还往古代穿越,通过几个例子看看姓氏到底怎么衍变的!

最后为帮助大家理解姓和氏这两个词,附上一篇专业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解读: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姓”,《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个解释说的是,“姓”是个形声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读音,意义是从“女”得来的,“姓”的本义可以理解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的共同标志。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姓的起源与发展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原义为“超自然保护神及其亲族”。远古时期,人们认为每个氏族均起源于某种自然物象或动、植物,如:日月星辰、山川岩石、风云雷电、花草树木、龙凤虎豹、牛羊犬马、禽鸟虫蚁……只要该氏族的始植母与之接触、感应,即会衍生后代,所以图腾物象就成为氏族的祖先,成为本氏族祭祀、崇拜的保护神,即辨认血缘氏系及亲属关系的依据,也是维系本氏族血缘氏系及亲属关系的标志,进而演化为该氏族共有姓源。

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成果中,也不乏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例证。如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上绘有鸟、蛙的图像;仰韶文化的彩陶器上,除鱼、鸟、鹿、蛙等图像外,还有人面兽身、人首虫身等图像。这些均可能是当时氏族的图腾,即原始的“姓”的标志。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卜辞中,也可以辩认出二百多个有“图腾”意义的族名。

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关于原始氏族部落及其始祖源于图腾物像的神话传说,更是屡见不鲜。如炎帝神农氏,其母名安登,因感应神龙绕身而生炎帝于姜水,因而炎帝神农氏以姜为姓;黄帝轩辕氏之母附宝,因在大野中见雷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生黄帝于轩辕之丘,育于姬水之畔,故以

姬为姓;夏祖女志梦演星落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后而有孕,生下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即苡字的演化);商祖简狄则是因吞食玄鸟之卵而生契,故以鸟为图腾,以子为姓(子即卵);周祖姜嫄因践巨人之迹(熊迹)而生后稷,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右为熊迹之形,从女旁而为姬)……

在母系氏族社会,“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世系的计算只能以母系为准。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均出自一个共同的母系祖先,从母而得姓,即《左传》所说“因生赐姓”。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姓”的造字结构是“从女,从生”的会意字。我国古代的许多姓氏,多从女字,如姚、姬、妫、妊、姜等。在已知商代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帚嫀”、“帚妹”、“帚好”、“帚妃”的记述,从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姓氏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历史渊源由原始社会的图腾演变为姓族组织,这是姓氏的首次演变,亦即姓的产生。这时,姓作为氏族的标志和徽号,其功能就在于维持这一“同姓”全体成员共同世系,借以把不同血缘的氏族区别开来。从此,姓即成为区分族别,维系血缘世系的历史凭籍和血缘纽带。

氏的产生和演变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而“氏”字的造字结构,在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宗,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著名文宁,精要地阐明了“姓”“氏”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分封诸侯,根据出生而赐姓,又分封土地而称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后人便作为族号;担任官职而世代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受封采邑作为族号的。这里的族号,就是“氏”。

氏的出现较姓为晚,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即姓的支族。氏约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盛行于周代的分封制度,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说,先秦时期,氏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足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最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称,后来则逐渐演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承袭的尊号。传说中父系社会英雄人物的称号,均加“氏”以尊称,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即是例证。

这种以“氏”别贵贱的风尚,在从父系氏族社会到先秦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相当盛行,形成“同姓异氏,一姓多氏”社会格局。如炎帝神农氏本来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后裔却有烈山氏、祝融氏,及齐、吕、申、许等氏族分支;黄帝轩辕氏为姬姓部落的始祖,但他的25个儿子,却分为12胞族(氏族);太昊伏羲氏(庖牺氏),少昊金天氏,本是东方凤姓部落的首领,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凤即凤鸟),其后裔则蕃衍为凤鸟氏、玄鸟氏、丹鸟氏、青鸟氏、鸠氏、爽鸠氏、伯赵氏及“五雉”、“九扈”等24个“以鸟名官”的氏族。

这样随着父权制的确立和氏的形成,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所取代,所有的血缘关系,均由父系来确认。所以母系姓族之解体,父系氏族之兴起,成为姓氏演变过程中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夏代的姓氏情况,因缺乏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难以详知,但据《史记·夏本纪》和《世本·氏姓篇》载录,夏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的部族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莫氏、斟戈氏及有南氏、有鄩氏等十余个姓氏。

商朝是典型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机构已经形成,“胙土命氏”正式成为姓氏产生的主要途径。商朝帝王嫡子有继承王位的权利,某地庶子则有“胙土命氏”的分封权益。一些有功于王室的功勋大臣,及臣服于商王朝的附庸部落,依据其社会地位,也被封赐相应的侯国、采邑。因而商代的姓氏较夏代大为增多,史称商代有“八百诸侯”。见于《史记·殷本纪》和《世本》等文献记载的姓氏有数十余个。如殷氏、来氏、宋氏、稚氏、时氏、萧氏、黎氏、空相氏、北殷氏、目夷氏、崇氏、周氏、杞氏、耿氏、微氏、箕氏、阮氏等,皆是以国为氏,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仍在沿用。在《尚书·盘庚》中,将殷商贵族大姓总称为“百姓”。此处的“百姓”二字,是氏族社会时期,“禅让”制度流传下的大族旧姓,与万民相对,原意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被王室“胙土命氏”的贵族阶层。之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这些贵族阶层失去了原有的封邑和地位,沦为普通庶民,但却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为当今姓氏的重要来源,也是后世历代庶民统称为“百姓”的典故。

若您对于佛、道、儒、易、医、兵、乐等国学经典文化感兴趣,特邀请您关注杂谈,与我一起读书研学,杂谈人生百态!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