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內地客赴港深度遊 賞山水品文化

 昵称27494174 2016-05-02


■四川來客黃小姐一行12人在貝澳露營。她前晚到貝澳,昨午便收拾離去。她表示,未來亦打算向朋友介紹貝澳。 記者楊佩韻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楊佩韻、文森)香港旅業及零售業均大呻內地旅客減少,不看好「五一」假期生意。其實近年部分內地旅客已轉玩生態文化深度遊,包括在大嶼山貝澳和東平洲露營、長洲體驗漁村文化等。有內地旅客指,不欲再嘗試喧鬧玩樂的城市旅遊,反而想體驗生態自然的香港,故與多名好友到貝澳露營,認為香港有多種玩法。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認為,旅客未來或在周末「散落」18區深度遊,帶動區內小商店生意。


  「五一」假期從4月30日開始,單是當日已有47.3萬名旅客經各海、陸、空管制站進出香港,當中有13.3萬名是經羅湖入境;昨日5月1日中環碼頭亦人頭湧湧,來往長洲或梅窩(大嶼山)的碼頭入口不難發現旅客的蹤影。記者昨日分別到大嶼山貝澳泳灘及長洲,發現兩地已成為內地旅客的「新蒲點」,旅客望體驗香港「好山好水」的一面。


客倡大嶼山拓生態旅遊區

  深圳來客楊先生與7名好友在貝澳露營。他稱,上周五起紮營,打算今午離開。他續稱,今次趁「五一」假期來港遊玩,部分朋友已來過香港購物,「不想再感受城市喧鬧的玩樂,想試一些特別的」;加上他們均喜愛自然風景,故選擇到大嶼山遊玩。他表示,這幾天曾到郊野公園、大涌村等地,覺得香港除了有繁榮的一面外,自然生態煞是動人。


  被問到香港近年出現一些反對內地旅客的聲音,楊先生稱感受不到有關氣氛,並認為港人亦是好客,「很文明,街道很衛生」,對香港感覺良好。他認為有關反對旅客的聲音只是一小撮人的意見,不會影響他們來港的意慾。不過,他認為,香港若要發展大嶼山旅遊,便要有一系列配套,如配合山、水、陸、空等元素,發展綜合性生態旅遊區。


  四川來客黃小姐一行12人亦在貝澳露營。她前晚到貝澳,昨午便收拾離去。她向記者表示,「五一」假期不打算出外購物,只想在海邊燒烤休息一下,未來亦打算向朋友介紹貝澳。另外,來自深圳的黃小姐與家人拖着行李箱到貝澳露營,昨午離港回家休息。不過記者沿路走入貝澳營地之時,聽到有人用普通話說「那我們也省了酒店費用」,這可能亦是旅客平價遊的方式。


桂客要到地鐵不達之處

  除了貝澳吸引深度遊旅客外,長洲也是不二之選,深圳旅客趙先生趁「五一」假期,一家7口到港兩日一夜。他表示,過去經常來港,多數逛市區購物,消費意識濃厚,今次經朋友介紹轉玩深度遊,如前日到大嶼山東梅古道登高,昨日則到長洲觀光。他續稱,今次看到香港「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自然一面,猶如「認識新的香港」,尤其長洲特別多旅客前來食海鮮、喝啤酒,令人感覺輕鬆。


  廣西旅客謝先生及劉小姐,在港度過一連3天的「五一」假期。多次訪港的謝先生已經來過長洲三次,由於喜歡這裡悠閒的感覺,今次特意帶女友同行。他坦言,訪港起初都是到著名景點,隨着老馬識途,便喜歡到「地鐵沿線到達不到的地方」。劉小姐表示,「五一」假期不多,相比起去外國又要弄機票及搭飛機,不如來香港方便,每人使費也是約3,000多元。

粵客來港生態遊有利經濟




■在貝澳開小店的羅先生稱,「五一」假期泳灘人流按年減少50%,生意亦下跌40%。楊佩韻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楊佩韻)內地旅客來港遊玩模式轉變,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表示,4月30日內地訪港旅客有上升趨勢,當中以個人遊及其他簽證方式來港的旅客佔多數,而旅行團旅客減少,直言「數字具有啟發性」。他續稱,廣東省旅客消費模式轉變,不再熱衷於名牌及貴價品,反而側重深度遊,包括到郊野公園、西環海味街等地消遣,料未來將於周末時間「散佈18區」,刺激各區經濟。


  他表示,外省訪港旅行團減少,反而3日2夜或2日1夜的廣東省個人遊旅客增多,他們的旅遊消費模式亦有所轉變,如逐漸走到生態度假的地方,不再留於市區購物消費。


  姚思榮認為,這種轉變不是壞事,反而能刺激不同地區的經濟,「他們周六、日到地區旅遊,令當區小店有得做生意,都係好事」。被問到旅客「散佈18區」會否再起衝突,他回應稱,該等旅客不會在平日走到各區,相信不會對當地居民有影響,並指「水貨客」只是集中在部分地區及街道,直言「邊境購物城一出,必定起分流作用」。

微觀點:文化之旅可成產業



  珠寶的光芒總讓人移不開視線,不過近期旅客好像對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移開了視線,望向東南亞其他地區,香港旅業風光不再。其實旅遊就像一個圈子,旅客跟隨世界潮流遊走各地後,總找到一個獨特的「家」,多次重訪亦不覺沉悶;相信香港亦有足夠魅力及潛質,成為旅客多次到訪的「東方之家」。


  香港除了是飲食及購物天堂外,其嶺南文化散落在18區並加以扎根,亦值得港人及旅客欣賞。如位於堅尼地城的魯班先師廟,是香港唯一一所廟宇供奉「百匠之師」魯班先師,能得知當年香港三行(木工、油漆、泥水)的歷史。


  文化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將其保留及發展,需要各方配合,包括政府的政策、民間認可及當區設備配套等,多方合力推動之下,方能將其保留甚至是發展成旅遊項目;一旦找到定位,必能發揮獨特光芒,教人目不暇給。■記者尹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