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6 比较鉴赏类

 鲤鱼山九龙门 2016-05-02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6 比较鉴赏类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6考,分值35分

2015·课标I,9,6分;

2015·课标II,9,6分;

2014·课标I,9,6分;

2014·课标II,9,6分;

2013·课标I,8,5分;

2015·课标II,9,6分。

 

课标Ⅰ:2011年—2013年的第8题,均考查了此考点,2010的第9题也考查了此考点。方式是从作者和诗中人物两个角度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中侧重于对诗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对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考查很少涉及。

课标Ⅱ:2013年的第9题,也考查了此考点。

方式是从作者和诗中人物两个角度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中侧重的是对诗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对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考查很少涉及。

根据对近3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6年新课标卷中,此为必考点。

考点分层透析

角度一:对诗的作者情感的考查

【典型例题】(2013课标I·8,5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做江边渔父”的主语是作者本人。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发牢骚。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答题方法】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上阕最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如果熟悉常见的诗歌表达的情感(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无奈、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厚重友情之真挚、躬耕隐居之乐趣、黑暗官场之苦闷、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痛苦、贬官谪居之失落、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情感),答这道题并不困难,整天酣饮胸无大志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心怀理想却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胸中的抱负没法施展,应属“报国无门之无奈”类。

 

角度二:对诗中人物情感的考查

【典型例题】(2010课标I·9,6分)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答题方法】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考点规律揭秘

如何把握作者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往往从考卷中看到这类的题目,例如: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1.看标题辨情感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明确地交待了诗歌的写作重点或类型。

 (1)  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抨击社会现实。

【示例1】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④。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魂销”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解析】

(2)   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的多是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示例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诗中有“军”这一字眼,可推知此诗属边塞诗,解读“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两句,“虏”应指敌人,“追骄虏”指对敌人穷追猛打。因此可判断抒发的应是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全歼敌军的决心。

(3)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2.读背景,推情感

   联系背景,就是要关注该诗歌文本创作的社会的、时代的背景,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来更深入而真实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常以注解的形式提供作者的生平与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是考生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重要抓手。

【示例4】(2010·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年间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案】

   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3.抓诗眼悟情感

   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如《黄鹤楼》一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净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都是诗歌中的“诗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示例5】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字。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作者的孤寂情感从诗歌表面信息中是很难分析出来的。但是假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就能够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了。朱淑真出身仕宦之家,出嫁后随夫宦游异乡,因婚姻不遂素志,抑郁而终。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境遇,她的诗多写个人寂寞生活,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所以我们能从诗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凉”字。

 

4.赏景物解情感

    有些诗句,表面写的是乐景,暗地里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悲情。《天净沙·秋思》中,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恬静名丽,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出诗人的浓浓乡愁,为什么?“小桥流水人家”全句以白描手法描绘出异乡恬静明丽的温馨画面,景色虽美,却更能使游子想起自己的羁旅生活,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样以乐景写悲情,表达效果更好。

【示例6】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分之。

【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观: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来临,按例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诗歌的形象(景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景物入手,分析把握景物的特点;再由景入境,通过意境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诗中写的海浪、北风、数声雷、急雨,视野开阔,气势雄伟,构成壮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5.辨意象析情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文本意象选择与组织的特点,可以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文本意象时,首先要理解意象本身的通常意涵;其次要注意通过分析意象的结构关系,揣摩意象的有关修饰语,玩味由若干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的特点,从而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示例7】(2012·福建,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 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

   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

   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欢笑”等关键词及“茅舍竹篱”“渔翁”等意象,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6.知人论世推情感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果了解王维亦官亦隐的一生,便不难理解《山居秋暝》中的禅宗思想;如果了解唐玄宗对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误国情,以及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生灵涂炭,就不难理解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极尽讽刺味道。

【示例8】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栏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下阕加以分析。

【答案】

    诗歌表达了深闺女子盼远怀人的情怀。翠帘高卷,栏杆倚遍,写出了少妇殷切盼望之态;以眼前所见“云淡水平烟树”等苍茫渺远之景,烘托了女子盼人而未见的惆怅失落之感;“千里目”借助想象,进一步抒发了女子望眼欲穿的殷切期盼之情;上阕绘生机盎然之春景,反衬出女子的春愁闺怨。

7.挖注释窥情感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就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①注释有时帮我们理解题目。②注释有时会向我们提供不知名的诗人的生平或写作背景。诗歌创作总是有着其特定的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还离不开联系背景。③注释也有时帮我们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④个别关键性的注释则关系着我们对整首诗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题目的解答。

【示例9】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8.抓细节,知情感。

   诗歌作品中的细节往往是情感的聚焦点。把握诗词的情感,也离不开对文本细节的关注。细节是诗歌文本中对景、物的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细微特点以及人物的外貌、言行等方面的具体入微的展现。通过分析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可以更具体真切地感受其所传达的情感。

【示例10】(2011·上海,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解析】

   本题要求从动作刻画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即从细节方面体味诗歌的情感。考生在分析文本时,就得先找出其中动作描写的词句,体会这些动作细节所表现的作者的神情意态及其所传达的情感。诗中的动作细节主要有“我”夜不能寐、披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户落泪等,这些动作细节显示出时空转移的变化。通过赏析这些动作细节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当时的情绪状态是彻夜不眠、乡思难平。其中,“客行”两句,“出户”两句,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的孤独情绪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9.解典故,晓情感。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可使诗词语言精练,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把握诗词的情感,常常要通过分析诗中所用典故来实现。典故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往往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在高三学年复习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牢固积累古诗词者的常见的典故,记住该典故的含义。分析诗歌文本所用典故的情感内涵时,应联系全篇来理解。

【示例11】(2012·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从用典角度来把握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题干暗示该诗尾联是化用了陶渊明的某句诗,根据“花应冷笑东篱菊”这一语境,不难联想到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这两句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的志趣;由此可见诗人杨万里《野菊》诗里化用这两句是为了表达自己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5·课标I,9,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所写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所写景物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角度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确定景物描写角度之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考点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情,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情。尽力王事征战边关,怎么敢在路途中迟慢,思念家乡只能私下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

   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升华的作用。虽然远离家乡,思念家乡之情不至于感伤,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解析】

   本诗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根据尾联的意思“尽力王事征战边关,怎么敢在路途中迟慢,思念家乡只能私下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可感知诗人表达的是勤于征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2.(2015·课标II,9,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或: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晚唐巧句”中的“巧”字。这属于定向赏析,鉴赏时要重点分析领联巧在何处。可从构思、景象、炼字、手法技巧等方面人手。答题时要有以下三种意识:(1)提高审题意识。(2)强化流程意识。(3)规范答题意识。本词的上半阙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等,答题时先总答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景物进行分析。

   易错点:要点答不准,不能准确答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2)(考点题)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或: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诗的后两联分析作者感情。课标卷考核诗歌的情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都在诗歌中和注释中能够找到相关的信息,不会太难。答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先总体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分析;第二是逐句的分析诗句,点明情感。答题时注意,虽然题干给的是分析某句表达的情感,但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从整体上把握。

   易错点:要点答不全,答不准,不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的“流徙”,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再具体分析应为“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2013·新课标II,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有无从说起,以至在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

【解析】

   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抓住“惆怅”“相思”“沉吟”“独自”等词语,结合全诗的脉络,可以看出,诗人在“见梅——赏梅——折梅”中抒发了落寞惆怅的心情。

 4.(2013·湖南,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考点题)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与情感的关系。“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与隐者有关,由此可见诗人恬淡超然的内心世界。

5.(2013·四川,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考点题)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尔露出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 分)  

6.(2013·江苏,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

醉 眠

唐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考点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

   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2)(考点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7.(2013·湖北,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考点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

    解答本题,得联系注释、背景。诗中说“同唱第”,而注解中强调朋友远道而来,于是就有了第一条。词中“如今”几句,明显在发牢骚,结合注解中被贬滁州,就有了第二条。至于说第三条,是本词最明显的情感。似乎还有第四条——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或对朋友的关心。“闻说”二句字面上说,你到了一个神仙之地任职,我今后再也看不到你了。实际上也是以调侃的语气,表达出对朋友另到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同情。另外前两句也有对当年一举中第,春风得意的留恋。

 

8.(2012·上海,16,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考点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解析】

    古诗词中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语法,景中有情,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抒情发式,而即使是“无我之境”的相对客观、内敛的景色描写,也仍然能通过经作者选择后的景物透露出作者情绪的痕迹。赏析这类诗词的时候,首先要看作者使用了哪些景色、意象,再看这些景色、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再欣赏这样的发式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创新预测试题

 

1.(鄂豫晋陕冀五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西台①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1)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解析】

   本题考查情与景的关系,要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景物进行分析,看看都是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物描写对情感抒发起怎样的作用。从残年、荒台、黄昏、冷日这些景物看,都是冷色调的景物,暗示一种暗淡的心情。

【答案】

   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解析】

  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可从多个角度思考,就本诗而言,主要抓住残年、荒台、黄昏、冷日这些寄寓思想感情的意象和哭、泪这些表达思想感情的字眼。

 

 

2.(2014·江苏启东中学第二次月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梅   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①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情;借梅花写自己品格的高洁,抒发了身世感伤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梅花”是这首诗的重要意象。诗人借梅花来表达感情。“梅花”是高洁品质和高尚人格的象征,“数萼”写出了梅花的寂寞,孤傲、“孤标画本难”写出了梅花的孤傲、美丽,“香中别有韵”写出了梅花的风韵,“清极不知寒”写出了梅花的清雅。透过这些意象,可把握作者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浣  溪  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

   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

【解析】这道题考查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芳草”无边,表明家乡遥远,预示思归之情。“杜鹃”悲啼,写思想之悲苦。从这儿出发,可把握作者情感。

                                                

3.(2013·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①,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③。曾是洛阳花下客④,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

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

   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何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何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

【解析】

    触景生情。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抓住“天涯”“残雪”“归雁”“洛阳花”“野芳”等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2013·湖北黄冈中学6月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差异?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李词通过写女子买花,担心情郎觉得自己没有春花美丽,便把春花插在鬓角向情郎撒娇让情郎品评的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女子与情郎相会时那种甜蜜又有些隐隐担忧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秦词通过写爱人远去天涯,自己孤独无依无人嘘寒问暖,只好呆呆看着小篆香慢慢燃尽,春去秋来,无力地独倚高楼,愁眉不展,看大雁飞尽的一系列动作,抒发了女子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2分)。

【解析】

   本题答题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李词要抓住女子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来理解她的内心世界,秦词要抓住呆呆看着小篆香慢慢燃尽,春去秋来,无力地独倚高楼,愁眉不展,看大雁飞尽的一系列动作来理解诗中女子的孤独忧愁。

5.(2013·杭州二中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御街行

宋(无名氏)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1)这首词借用了         (意象),传达了主人公             的思想感情。

 孤雁   念亲思归

【答案】

 孤雁   念亲思归

【解析】

    所谓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会因猎人射击等原因而掉队,成为孤雁,常以“孤雁”表达诗人孤独或念亲思归的情感。

 6.(2014·原创)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尊酒慰离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的开头营造了分别时的凄凉氛围,颈联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归来。尾联写别时畅饮,设想他日重逢,作者与友人未分别即设想再相见,可见依恋之情深厚。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情景交融手法、虚实结合手法把握作者情感。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荒凉冷落的古堡,交代了落叶萧萧的寒秋时令,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将何以堪,惜别之情可见;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至此,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已经非常清晰了。

7.(2014·原创)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青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人们常说,一首诗的题目是其内容的眼睛,这首诗的题目和它的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诗的内容紧紧扣住诗的题目“野步”,写的全是在田野间散步的所见所感。题目和内容密切相关。

“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抒发了诗人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通过对“翠浪”“肥水”“青蛙”“蝴蝶”“东风”等意象的理解,我们可以感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恋。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