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佛只说家常话_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慕清欢 2016-05-02

  读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时,脑子里突然间冒出“真佛只说家常话”这句俗语。

  闲暇的时候,读过一些禅宗故事。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学者来到南隐禅师面前,向禅师请教什么叫做“禅”。禅师用茶水招待客人。往杯子里倒开水的时候,杯子已经满了,但禅师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眼看茶水不住地往外溢,学者忍不住说道:“禅师,茶水已经溢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禅师趁机说道:“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你心中满是学者的看法和想法,如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禅师为了让来客抛开心中的成见,因势利导,比喻是何等的巧妙,语言是何等的通俗,近乎家常话,但俗中寓雅,浅中藏深。

  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佛是大智大慧的,他们普度众生,普及佛理,总是深入浅出,说的是通俗易懂的家常话。

  朱自清先生称得上是一位“真佛”。他的《论雅俗共赏》虽是一本学术论文集,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感到晦涩。他的那一篇篇论文,内容涉及文艺现象、文艺规律、文学体裁、文学语言、作家和作品等,论题不可谓不重要,论述不可谓不精辟,但他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出之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间或杂入生动活泼的口语,就像他的散文一样,给人一种亲切感。可以说,他的《论雅俗共赏》本身就是雅俗共赏的典范。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时常阅读一些教育论著。近些年来,我发现一种怪现象:有些所谓的专家、教授的论著中,满是晦涩而生僻的名词、概念和术语,使读者望而生畏;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原理,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却偏要绕来绕去,“浅入深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读者如坠云里雾中。这样的东西见得多了,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其实,这样的东西大多是生吞活剥地照搬外国文献,或者干脆生造名词、概念,根本没有任何实践基础和实践意义,故弄玄虚的文字背后是思想的苍白。这类论著,也许对作者获得眼前的功利有用,但对读者毫无益处。写这类论著的所谓专家、教授,看似高深莫测,其实不过是教育界、学术界糊弄人的“假佛”。

  越深刻的思想,其语言表达越朴实、浅近。真正的大学问家,都是“说家常话”的“真佛”。在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教育论著,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或将理论融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在夹叙夹议之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案例,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语言平易而精彩,他的思想朴素而深刻,他的感情真挚而充沛。读他的论著,既有思想的启迪,又有形象的感染,还有情感的熏陶。我们的专家、学者中如果多一些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大教育家,并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去写作,我们的教师如果多读一些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大教育家的论著,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