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历史虽然只有30多年,但这里的工业旧建筑曾经创造了诸多的工业奇迹和工业文明,是深圳改革开放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工业旧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它的去留、保护、用途和价值日益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 在日前举行的深圳市两会上,王凌云、火星两位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关于建立工业建筑遗产库,分类保护利用的建议》,引起各界共鸣和关注。几天来,记者就此话题多方采访,受访者均认为,建立工业建筑遗产库很有必要,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利用工业建筑遗产,使其发挥价值,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内涵与活力。 呼吁建立工业建筑遗产库 深圳本身就是伴随着大片的工业建筑的建设发展起来的,大量从1980年左右开始建设的工业建筑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发展历程的集体记忆。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现状工业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约31.66%。 人大代表火星是《宝安日报》记者部主任,长期关注工业遗产保护话题,她与另一位人大代表王凌云联合提交《关于建立工业建筑遗产库,分类保护利用的建议》的议案,他们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诞生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和明星工厂。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一些工业遗址、遗存在改建拆迁中消失。工业遗产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但如今深圳对工业遗产底数不清、界定不明,也没有一个保护工业遗产的总体规划方案。 两人建议,希望建立工业建筑遗产库,对工业遗产分类保护利用。首先,对现有工业遗产建筑进行摸底排查,从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测绘;其次,抓紧出台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办法,将其纳入到城市更新规划工作中,探索适合深圳的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模式;第三,工业遗产的修复设计从一开始就要适合城市的发展趋势,它不应该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最后,在一些合适的工业遗产打造创业孵化器、青年社区,留住人才,让他们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意。 与两位代表建议不谋而合的是,深圳著名文化品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近年来已经让玻璃厂和旧码头华丽变身为文化创意场。2013(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选址在创造了中国工业文明和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蛇口浮法玻璃厂和蛇口客运码头,双城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激活了工业遗存的价值,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并促进了蛇口的转型升级和再出发。在为期3个月的展期中,观展人次超过18万。记者获悉,为巩固和延续上届双城双年展(深圳)所持续倡导的城市“激活”成果,2015双城双年展(深圳)的主展场将继续选址蛇口,具体位于原大成面粉厂和8号仓库所在区域,将于2015年12月4日开幕。 据了解,大成面粉厂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远东(中国)面粉厂。1980年,招商局与远东面粉厂(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该公司独资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开办远东中国面粉厂有限公司,这也是招商局为深圳蛇口工业区引进的第一家外资独资、独家经营的企业。目前,大成食品用地已收回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即业主)。深圳蛇口工业区业主对现存大成厂区的建筑物,提出了研究工业文化遗迹留存及更新发展的全新课题。 根据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共有62家。其中,由工业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称得上是深圳创意园区的“佼佼者”。他们以创意融合生活旅游休闲的模式,也引得国内各式团队前来取经。 记者6月10日从深圳市规土委获悉,深圳市政府和规土委一贯对老旧工业区转型升级比较重视,最近要求深圳罗湖区的金威啤酒厂保留一部分工业遗存,如生产设备与技艺、啤酒罐等,并规划建设一个啤酒博物馆,通过影像资料等为深圳市民留存关于啤酒的技艺与记忆。 于2012年拍摄的未经改造的浮法玻璃厂。 原工业遗产——蛇口浮法玻璃厂。 蛇口浮法玻璃厂、蛇口客运码头华丽变身为文化创意场。 图为2014年12月,深圳首届新媒体艺术节在改造后的蛇口旧工厂举行。 先评估研究然后创新利用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表示,两位人大代表的提议非常好。他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深圳有大量的工业建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对工业遗存来说,30多年是很短的历史,30多年历史的工业建筑是“新遗产”、“年轻的遗产”,“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做一个课题:探讨新遗产与文化、科技的融合,重新赋予它新的价值,可以对深圳甚至国内其他城市大量的升级改造,提供启发和探索的意义。比如说, 2013年双城双年展就是将原工业遗产——蛇口浮法玻璃厂改造为价值工场,使其成为文创基地,推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 在黄伟文看来,工业遗产有多种修复方式:一是原貌保留,局部更新;二是保留精华,新旧交融;其三是全新形象,继承特质。“就开发模式而言,国内最多的是做创意产业园;第二种是建主题博物馆,如上海成功改造了江南造船博览馆,并成为2010年世博会展馆之一;第三种模式就是把工业旧址改造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就是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工业建筑遗产的生产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并不代表它们在当下就毫无价值,可以赋予它们新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黄伟文表示,建立工业建筑遗产库只是第一步,要区分和甄别哪些工业旧建筑具有保护价值,是局部保护还是整体保护,如何创新利用,使其重焕生机发挥价值。所以谈保护,不能仅凭感觉,需要一些新的评估手段、做足大量的研究,推动立法,现在是数据、研究、评估到立法,都是空白。“像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蛇口价值工场就是经过了科学的评估,发现并确定了它的价值。” 黄伟文告诉记者,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不同于文物的消极保护方式(不能动不能改),它是积极的保护方式,可以升级改造。“当然,是这个旧建筑里的材料有价值,还是家具有价值,是厂标有价值,还是墙上的口号有价值,这需要评估研究,然后才是创新利用。” 决策前应有多方面的参考 著名设计师韩家英游历过很多国家,见识了国外很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为城市文创产业发挥价值的典例。他认为建立工业建筑遗产数据库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还不够,关键是要有一个实际的机构和团体介入,才能够实实在在起到保护作用。“因为从目前来讲,民间的保护力量虽然也重要,但是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在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不是文物和古迹,现有的法律是保护不到的。” 韩家英举英国和美国为例说,这些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留下来很多的建筑,算不上文物,也算不上古迹,但它们是遗迹。政府对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做了很多标杆性的工作。“在纽约有大片厂房,全部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后来都把它们变成现在最时尚的区域。而且地价超过了很多大的商业金融区高楼大厦的房价。这里的艺术家创造了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它的文化价值也就显现出来了,氛围也非常好。”韩家英表示,“这说明整个社会对文化、历史、人文的尊重和认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他介绍说,在德国有一片码头,当时是欧洲最大的货运港口,当航空业发达后,这个港口开始衰落,后来变成了一个文化区,很时尚漂亮。“可以说这种工业遗存、工业的旧建筑变身文创区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韩家英看来,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是比较专业的事,“最关键的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规范,要对历史更加敬畏,多听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多做一些专业的评估和调研,多了解专家意见或数据库资源,决策前应该有多方面的参考。” 保护要契合深圳城市特质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介绍说,英国伦敦的蓬皮杜艺术设计馆也起源于工业旧建筑,它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的标志,不去蓬皮杜艺术馆,就相当于没去到伦敦。它有机地保护了旧工业建筑外貌,但同时赋予了内部设计、时尚的元素和内涵,升级成为一个公共艺术空间和艺术家栖息的地方,外国的艺术家也可以驻场展览作品。“它运营和保护得非常好,非常有计划性和规划性,而非我们国内的一些艺术园区,运营中完全商业化,丧失了艺术内涵与气息。此外,德国的红点博物馆原先也是一个烧煤厂,现在变身为公共的艺术空间也大受欢迎。” 封昌红坦言,“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搬,因为深圳工业建筑的历史并不久远,如何保护性的改造尤为关键。人大代表提出的建立数据库很有必要,通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对工业旧建筑进行物理空间和物理距离的盘点,再分析它的软硬件。同时,政府应多听专家和业界的意见,同时听取市民的建议和声音。” 封昌红表示,像国外的工业建筑遗产,外观保留了当初的外貌和历史痕迹,但对内部加以创新利用,沉淀了很多的文化创意元素。“深圳的历史并不长,属于年轻的城市,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上,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契合城市年轻、活力的特质,吸引更多的年轻创客和市民投入其中,并从中感受乐趣,有所收获。”(深圳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