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美日工业化完成后钢铁生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茂林之家 2016-05-02

美日工业化完成后钢铁生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不止是钢货 2015年10月11日


【备注:本文节选自光大证券10月11日正式外发的110页《钢铁投资宝典》报告,希望能对您有启发,也欢迎您给我们推荐文章或供稿,请邮寄至caun307@163.com


1、工业化完成后的十年内:钢产量降20%-60%,从业人口降20%-40%

根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数据,2014年全球经济GDP分布:中国占16.54%、美国占16.44%、欧元区占12.22%、印度占6.8%、日本占4.45%、韩国占1.61%,其他占41.9%根据世界钢协统计的数据,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分布:中国占49.8%、欧盟占10.1%、日本占6.7%、美国占5.3%、印度占4.9%、俄罗斯占4.2%、韩国占4.0%,其他占15.0%

综合经济体量和粗钢产量来看,对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韩国。鉴于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数据的获取方面存在难度,我们重点分析美日韩工业化完成后钢铁行业的表现情况。

从全球经济发展周期及全球粗钢消费来看,粗钢消费与粗钢产量峰值具有同步性。发达国家家共经历过4次阶段性的粗钢峰值,前2次阶段性峰值出现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钢铁工业伴随工业革命高速发展,在经济周期达到繁荣时粗钢产量达到峰值。

1973年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粗钢产量几乎同时达到峰值,此后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取代了工业化革命,各产业占比也随之逐渐转变。加之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钢铁需求量大幅下降,各国呈现了不同的粗钢变化情况:美国是到达峰值后降到一定水平,但没有再回到原来相近的水平,欧洲国家是大体保持在与峰值相近的水平,日本是到达峰值后经过数十年的调整,再回到接近峰值的水平

1974年到1982年的10年间,美国的粗钢产量下跌51%,英国下跌48%,法国下跌27%,德国下跌22%,日本下降17%

日本的钢铁产量在1973年达到峰值,此后震荡下行,至1982年累计下降16.57%,至1983年累计下降18.56%;但1973-1983年期间,日本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27.80%,也就是说日本粗钢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由1973年的22.12%提升至1983年的33.80%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粗钢产量在1984-2014年期间均稳定在0.9-1.2亿吨之间(工业化完成期间的峰值是在1973年的1.2亿吨);日本粗钢表观消费量1973-2013年期间则稳定在0.7-1.0亿吨之间,其中最低点为工业化完成之后的第10年(1983年)的0.67亿吨,1973年为0.93亿吨,1991年为1亿吨,2014年为0.71亿吨。

综合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钢铁行业发展演变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粗钢产量在 2014年已经达到了峰值,在未来的10年内,下降幅度很有可能超过20%,即降到6.5 亿吨左右的水平。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粗钢达到峰值之后的10年内下降18%,主要是因为其出口依赖度翻了一番和国内较短的粗钢积蓄时间(峰值之前10年左右完成快速上升),但中国出口量再大幅增长的难度很大。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峰值之后10年粗钢产量下降45%,在峰值之前经过了70多年的国内积蓄,而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人口是美国的4.2倍,但只有15年左右的粗钢国内积蓄,因此后期下降的幅度不会很大。

比产量下跌更加剧烈的是就业人数的变化。英国钢铁业的产业工人人数在1974-1984年十年间从近20万人下降到不足7万人,下跌65%。美国钢铁工人人数从超过50万人下降到23万人,跌幅超过一半。西德从23万人下降到不到17万人,法国从近16万人下降到不到9万人,卢森堡从24千人下跌一半到12千人。

日本的钢铁生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与日本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变化不一样,其在工业化完成之后(1973年)就业人口持续下降,1970年为基准,5年内降10%10年内降22%15年内降30%20年内降38%25年内降46%30年内降59%35年内降63%40年内降62%,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完成35-40年内,从业人口下降了62%后才趋于稳定

2、大规模兼并重组在工业化完成20年内都没有出现

美国、日本的钢铁行业均是在1973年达到消费峰值,相同的是两国的钢铁集中度在20年内均没有出现提升,但在25-30年后出现迅速提升。

美国的钢铁业CR41973年为59%,此后一路下行至1998年的32%,然后迅速回升2008年的75%;日本的钢铁CR41961年和1986年均为60%左右,1961-2001年也均在55%-60%左右,2002年起开始迅速提升,2008年达到78%

中国的钢铁集中度则显著低于国际同行(CR10仅为37%,而美国CR3便达到54%),并且该集中度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行(中国的钢铁景气度是从2011年、2012年开始下行),三年累计回落12个百分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次产业整合在20世纪初的美国。金融巨头JP摩根将785家中小钢铁厂合并成美国钢铁公司,其产量占美国钢铁业产量的70%1910年,美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近50%,成为世界产钢最大的国家,并且一直保持到1970年代。

第二次产业整合在1965-1970年的日本。二战后,在反垄断政策的指导下,美国以占领军的名义迫使日本制铁(占日本钢产量的50%铁产量的80%)拆分成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1965年神户制钢和尼崎制钢合并,富士制铁与东海制铁合并,八幡制铁与八幡制钢合并;1970年,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合并成新日本制(新日铁),新日铁由此雄踞世界钢铁头号霸主30年之久。

第三次产业整合在1990年代的欧洲。由于欧盟统一及苏联、东欧的解体导致欧洲区域的全球化进程加快、竞争加剧,欧洲钢铁产业进行了一系列整合,使欧洲平均每个企业的粗钢生产能力由1500万吨上升到了2500万吨。

第四次产业整合在2000年后。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钢铁产业跨地区、跨国并购重组成为趋势,规模逐步增大。企业兼并几乎成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主要方式。跨国兼并重组一直持续近十年,除直接并购外,还频繁使用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战略合作等等。

3、工业化完成后期钢铁股无大机会,集中度提升期间有显著超额收益

观察美国、日本代表性的钢铁股票与该国大盘走势,不难发现共同点:(1)工业化完成10年内,钢铁股的超额收益并不明显;(2)集中度提升期间,钢铁股的超额收益非常可观,当然这也可能与全球钢铁行业景气同步好转有关。

观察美国的代表性公司纽柯与标普500指数的比值再乘以100可以发现1980年以来,有两波可观的超额收益:(119873-19946月,该值由0.45一路上涨2.36,涨幅达426%;(220009-20086月,该值从0.34一路飙涨至4.57,涨幅达1246%。标普500指数是从19899月才开始有数据,2000-2008年期涨幅也达到了832%

也就是说,总体来看,美国钢铁股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的第14-21年、第27-35年,均出现过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有着436%-1246%的超额收益。其中20009-20086月也是全球钢铁景气好转叠加美国兼并重组浪潮。

观察日本的代表性钢铁股新日铁住金(简称“新日铁”)与日经指数的比值可以发现,1973年以后持续下行,由0.25下行至1978年的0.13,期间虽有震荡反复,期间相对涨幅超过100%的仅有一次:从1985,12月的0.09上涨至198912月的0.21,然后再次盘整下滑至1999年底的0.10,之后便呈现出一波波澜壮阔的行业至20079月的0.44。神户制钢的情况基本类似。

也就是说日本的钢铁股在工业化完成(1973年之后)的26年内总体呈现超额负收益,期间在198512-1989124年间超额收益133%;但是在1999年底-200798年间呈现趋势上涨,超额收益3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