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终于发现,陨石撞击不是恐龙灭绝的绝对原因

 尤里蒙提 2016-05-02

DeepTech深科技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倾力打造

恐龙在陨石撞击地球前2400万年就已经逐渐失势。

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6600万年前一颗陨石撞击墨西哥湾,平静的地球气候突变,乌烟瘴气,地球霸主恐龙从此走到命运尽头。然而,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大灭绝就如同一部虐心的琼瑶剧,跌宕起伏。一个英国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之前,绝大多数恐龙亚种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了。

研究人员将恐龙化石随时间的变化分布作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他们发现,在陨石撞击地球的2400万年前,恐龙种群的数量就已经呈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恐龙的三大分支--鸟臀目、蜥臀目和兽脚亚目--大约在9000万年前就达到的致命的临界点。也正是在那时,恐龙的物种灭绝率要高于新物种的衍生率。简单而言,恐龙的进化速度赶不上灭绝速度。

中生代恐龙物种进化的模型预测。(A)相较于直线建模(橙色),抛物线模型(黑色)的拟合度更高,该模型显示恐龙的物种进化速度有所减缓。(B)将这种模型应用于恐龙的三个主要分支(绿色代表鸟臀目,蓝色代表蜥臀目,红色代表兽脚亚目),其拟合度更好。(B插入图)在单独分析鸟臀目的亚种鸭嘴龙科(浅绿色)和角龙科(浅蓝色)时,模型拟合度显著提高,但是图中并不能看出这两种白垩纪鸟臀目亚种有衰退迹象。之后的预测显示了该模型的不确定性。竖直线表示主要的地层边界(它们大多形成于数百万年前)。

我们可以看到在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很久之前,恐龙的几个亚种的数量已经在缓慢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例外情况:鸭嘴龙科和角龙科这两个亚种进化速率反而较高。

角龙科

任何物种最终都会走向灭绝,但正常情况应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物种的灭绝速率应当与新物种的进化速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然而在希克苏鲁伯事件发生前的数百万年间,多数恐龙的进化过程并没有维持平衡,只有少数恐龙亚种(鸭嘴龙科和角龙科)受到大自然眷顾。鸭嘴龙科和角龙科在陨石撞击之前的千万年内生命力一直很旺盛。

鸭嘴龙科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在陨石撞击地球后,鸭嘴龙仍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万年之久。在陨石撞击前的数百万年内,恐龙在进化上一直走下坡路。当然,随着恐龙的失势,早期的哺乳动物们就开心了。来自天敌的威胁小了,哺乳动物就可以在地球愉快地玩耍了。

这就表明陨石浩劫并非恐龙灭绝的绝对原因,陨石撞击更像是给气数将尽的昔日地球霸主的最后致命一击。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9000万年前就开始逐渐消亡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的地球正处于脱胎换骨的状态--两个超大陆发生解体,海面翻腾,惊涛骇浪。与此同时,印度境内的德干暗色岩区的超级火山正在喷发。也正因如此,地球科学家格塔·凯勒(Gerta Keller)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促使恐龙灭亡的是火山喷发。恐龙曾大量活动于劳亚大陆和冈瓦那大陆这两块超大陆的热带地区。

那么我们综合以上所有事件,就会发现恐龙的数量会开始减小显得合情合理。随着恐龙栖息地的收缩,恐龙数量自然会随之减少。这就使得恐龙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灾难来临之时,也就是它们命运终结之日。而且恐龙种群的数量越小,它们能卷土重来机会也就越小。

我们所熟悉的故事是:中生代的恐龙站在地球食物链顶端,悠哉地戏耍着其它小动物。突然有一天,一颗陨石从天而降,然后恐龙就没了。

然而,物种灭绝并不像友谊的小船一样说翻就翻,地球上75%以上的物种消亡才可以称为大灭绝。所以大灭绝是一个漫长而混乱的过程,其时间跨度可以达百万年之久,绝非仅仅一场天灾就能造成的。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地球板块飘移影响了恐龙的栖息环境,恐龙在大自然逐渐失宠,然后一颗天外飞石给了它最后一击,在地球上为恐龙的统治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来源:arstechnica 撰文:Annalee Newitz翻译:孙小彪

《五十大突破技术》深度剖析版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出版 首部中文图书

本书将收集2012年--2016年的五十大突破性技术,并邀请国内外技术专家对每项技术的应用、未来发展及投资潜力进行点评。 我们还会为参与众筹者建微信群,随时更新最新进展和进行交流,并希望将这些微信群逐步打造成成高品质的创新科技社群。

购买地址请戳”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