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谷类、薯类和水果蔬菜类食物,纯碳水化合物食物还包括糖果、酒类、饮料等。乳糖是哺乳动物乳腺分泌的一种特有的碳水化合物,一般仅存在于乳制品中。乳糖在不同动物的乳中含量略有不同,常见的几种动物乳中的乳糖浓度:人乳为7.0%;牛乳为4.7%;马乳为2.6%;绵羊乳为4.4%;山羊乳为4.6%.
能量充足(碳水化合物充足),蛋白质和脂肪的摄人不足,是我国农民处于温饱阶段的基本膳食特征,表明当时食物营养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随着城市住户的增长和市场食品供应的丰富,从1982年、1992年和1995年的全国营养调查和部分省市营养资料来看,居民消费正在发生变化,粮食消费量普遍逐渐减少,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的消费量明显增加。
我国18~65岁的居民平均的粮食消费在112~169kg/年之间。从1990~1995年的资料看来,谷类能量的比重多有下降,北京由51.9%减少到49.7%,河北由65.9%减到56.5%,广东、四川、宁夏保持1990年水平。城市居民的蔬菜水果消费量迅速增加,除了宁夏外,其余省市蔬菜的摄人量比5年中增加了40%~116%(1995年资料),水果增加幅度也较大,大多数在70%以上,仅宁夏持平。蔬菜水果是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量增加,有利于保持平衡膳食特别是提供多种来源的碳水化合物。 全国调查资料显示,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最高值占80.1%(甘肃、陕西),最低占51%(广东)。膳食中64%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于粮食类食物,大约7%来源于蔬菜和水果(城市9.4%,农村6.4%)。由于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国内有关摄人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来源等方面的资料较少。来自FAO的资料显示碳水化合物摄人量在全世界均呈下降趋势。碳水化合物的摄人量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根据我国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人量,参考国外对碳水化合物的推荐量,建议除了2岁以下的婴幼儿外(<2岁),碳水化合物应提供55%~65%的膳食总能量。这些碳水化合物应有不同来源,包括淀粉、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类等碳水化合物。还应限制纯热能食物如糖的摄人量,提倡摄人营养素/能量密度比值高的食物,以保障人体能量充足和营养素的需要,以及改善胃肠道环境的需要和预防龋齿的需要。建议中国碳水化合物适宜摄人量低于1988年的建议值(从1988年60%~70%到55%~65%),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碳水化合物的实际摄人量实际上是逐年下降的,特别是城市居民,小样本的调查均在50%左右。二是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研究资料,慢性病的发生和碳水化合物占能量的70%或60%关系不大,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应为多种食物。另一方面,营养素缺乏在我国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建议值相对下调,有利于提高居民动物性食物的摄人量和微量营养素的水平。如果蔬菜水果和抗消化淀粉的能量值以2为系数计算,随着居民蔬菜、水果摄人量的提高,居民每日摄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总量并不会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