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老师讲弟子规

 道非道2006 2016-05-02

作者:马健文 微信公众号:psy-key


马老师讲弟子规

《遵行孝道,受益自身》

马健文

入则孝之二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马老师讲弟子规

有位年轻人家境殷实,个人天资也不错,本来应有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后来认识了一群社会上的朋友,开始学会偷、骗父母亲友的财物去挥霍。父母看出他是受损友影响,劝导他尽早远离这些人,可他把父母的话当做耳边风。有次他偷偷跟这些朋友去夜场喝酒,其中一位朋友挑事斗殴,在混乱中年轻人被仇家打成重伤,伤及神经致半身不随。他看着不听使唤的身体整天唉声叹气,父母也终日以泪洗面。

《弟子规》里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妄为。如果任性而为,就是道德亏缺的不孝行为。上面例子中的年轻人如果与朋友出去喝酒前有事先向父母汇报,那么父母一定会劝住他,抱憾终生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父母的人生阅历总是比孩子更多些。但别总强制孩子接受,而是教育他们不管有什么事,多跟父母汇报和商量,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全对,但其中一定有你值得借鉴和参考的部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就是说:公物虽小,也不要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东西不管大小,只要不是自己的顺手牵羊就是偷。很多恶劣的品行都是从小偷小摸开始的,例子中的年轻人也不例外。盗窃会消磨人的意志,钱财来得容易人就不求上进,花钱也会大手大脚。所以,提醒父母们若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举动,一定要深究原因,斩断源头,并采取最严厉的方式帮助孩子悬崖勒马。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说: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做到;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去除。如果例子中的年轻人能认同父母对那群朋友的评价,及早与他们断绝联系,也就不会受他们的牵连,悲剧同样不会发生。父母总是从子女的切身利益出发考虑事情,容易急于让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做事少走弯路,这常使孩子很反感。父母别只告诉孩子怎么做,更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因此多把你对某些事物的好恶分析给他听,他不一定完全照做,但在潜移默化中会吸收你的观点,变得更加理性。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若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亲十分忧虑。若品德有伤风化,会使父母亲蒙受耻辱。这十二字古训用到例子中那位年轻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因为不听父母规劝任性而为,这种不孝之举最终让他自食恶果,也连累父母受到精神打击和周围亲友的非议。教孩子自爱,爱护自己的身体,更爱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自己受益,父母也更舒心。

《行孝并非言听计从》

马健文

入则孝之三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马老师讲弟子规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随着父亲李渊到处征战平定乱世。有次重要战役时,父亲有个决策要连夜拔营攻打一个地方。李世民觉得这个决策太冒险,就劝父亲:后方有埋伏,前方战斗也缺乏十足把握。结果可能前后受敌,形势非常不利。可当时李渊拒不采纳,李世民不畏父亲反感仍耐心多次劝谏,可都以失败告终。眼见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嚎啕大哭。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因为唐太宗已经预见父亲的决策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父亲李渊听到了哭声,细问起原因,终于听进劝谏,及时停止这项军事行动。后来,父子联手终于平定天下,奠定了盛世唐朝的基业。

《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说: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该劝说他们改正。劝说时尽量做到脸色温和愉悦,话语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他。若父母亲仍听不进去,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求父母改过,哪怕招致责打也毫无怨言。

唐太宗李世民苦心劝谏父亲这段故事便完美地诠释了《弟子规》里的这段话。曾有人说《弟子规》倡导之孝道为愚孝,出此言之人可能没有仔细研究就得出结论。从《弟子规》中“亲有过,谏使更...”这段话其实就可看出,《弟子规》认为孝顺父母要发自内心,并承认父母也可能有过错的时候,并非让世人对父母言听计从。若父母做错了还听之任之是为愚孝。知道父母有错后应该力谏更正:“谏不入,悦复谏”。哪怕是“号泣随,挞无怨”,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也要帮助父母看到问题,改正错误。这也提醒为人父母者,如果孩子向我们提些建议,需要积极回应。鼓励孩子多与我们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确的就应该吸收采纳,对培养孩子的主见有重要作用。

当然,《弟子规》也讲到“怡吾色,柔吾声”,提倡子女给父母建议时要注意方式。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有些孩子在外面说话羞羞怯怯,回到家里和父母亲说话态度却很差。父母亲一旦有了过错就更不得了。对于长辈的态度,应当从小教起,不恰当时就及时矫正,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也应当以身作则,对长辈多几分尊重。孩子自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怡吾色,柔吾声”,这样的古训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意思就是说:父母爱护自己,想要孝顺有什么难的?如果父母厌恶自己却还能继续行孝,正如李世民不畏父亲反感仍耐心劝谏,才真是难能可贵。父母应教导孩子,自己也非圣人,也会有糊涂的时候、错怪他的时候。此时他不应该真对父母生气,谅解父母、继续爱父母才是孝心的充分体现。

《侍奉父母须及时,孝顺经不起等待!》

马健文

入 则 孝 之四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马老师讲弟子规

汉朝时,汉文帝刘恒是位明君,他除了善于治国安邦,为后人称道的还有他的孝心。汉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很孝顺母亲。不管公务多忙,每天都要给母亲请安。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人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达三年,传为千古佳话。

《弟子规》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意思是说:父母亲病了,药要自己先尝,看会不会太苦太烫;病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随便离开。汉文帝侍母的例子就完美地诠释了这段话。

中国有句名言“百善孝为先”,可见中国文化中一直把孝顺老人当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孝顺父母,并不是靠嘴上说说,在年迈的父母生病之时,也最是验证子女孝心之时。有些人以工作忙为由疏忽了父母的照料,那就请看看汉文帝的故事吧,日理万机的君王还能抽空日夜照料母亲,我们还能有何借口?别等到失去的那一天才追悔莫及。

当然,谁都逃不过终老的一天。《弟子规》也说到双亲过世之后为人子女的规范“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意思是说:在父母去世之后,按古礼要守孝三年,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铺张浪费。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在我看来,双亲在世时善待他们是最为重要的。一旦到生死相隔的一天,做再多都只是徒劳。所以《弟子规》讲“丧尽礼,祭尽诚”,提醒为人子女者治丧不可马虎应付,却也并不宣扬铺张浪费,更劝告世人重视“常悲咽”、“事死者如事生”等精神层面的对至亲的缅怀和尊重。虽然现代人已不再遵古礼守孝三年,但我想,心中系念先人的良好品格,并把它们转化并传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之中,就是一种缅怀先人的最好“仪式”吧。

《看淡利欲,手足情深》

马健文

出 则 弟 之一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马老师讲弟子规

商朝末年,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叫姬泰伯,是个孝悌兼全之人。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相传季历的儿子姬昌生下来时,就有圣人出世的祥瑞。周太王看到了瑞相,再看到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与大弟弟仲雍暗自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以便日后让季历顺理成章继承王位。季历知道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为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顺利传给姬昌,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周文王。这就是“泰伯采药”的故事。

《弟子规》里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说:“当哥哥姐姐的对弟妹要友善,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和睦了,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正如泰伯为了成全了父母的心愿,自愿放弃了功名利禄让位给弟弟,这就是对父母孝道的极致体现,连孔子都表扬泰伯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某些兄弟手足因为家产而分道扬镳的故事,正如去年韩国某世界闻名的跨国集团的继承权之争,兄弟俩在利欲驱使下不顾骨肉亲情,使年迈的父母也被迫卷入其中,家族分崩离析,公司持续股价下跌,给整个韩国经济都带来震荡。若要使兄弟之间保持和睦、消除隔阂,可借鉴《弟子规》的一句话“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把财富看轻了,就不会有怨念。言语能够包容忍让,愤恨仇怨自然就会消失。”把利欲看淡一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自然就更容易被看到。然而人的观念绝非朝夕间形成,所以在多子女家庭的教育中,家长应该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之间的和睦关系: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家人远比物质重要”的观念,并以身作则。父母之间若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少因为物质而争吵,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其次,父母也要注意别拿孩子做比较,避免他们之间形成妒忌和反感。第三,鼓励大孩帮父母照顾弟妹,称他为弟妹的“老师”,会使大孩更有自信心,也更愿意接纳和爱护弟妹。第四,教育年幼的孩子要尊重哥哥姐姐,遵听他们的教导,若兄长有错时不要直接冲突,报告父母,由父母来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