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雏菊切刀1980 2016-05-02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另一本《万万没想到》。这是一本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去美国当物理学家写的书。如同《硅谷之谜》一样,同为理工科的博士写的书,他们的语言精简,所看的理论和材料取证全面,对其所描述的问题分析透彻。

这本书对常识和真正的成功学都做了深入解读。其中最精彩的一篇莫过于《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篇。这是对格拉德威尔名著观点的修正和补充。下面我将其核心观点摘录下来,一睹为快。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它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一万小时。可是,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把自己变成顶尖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的口号是毫无意义。

各个领域需要的练习时间非常不同。成为顶尖高手的确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每天练3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很多领域要求的训练时间远超过一万小时,比如对音乐家而言,需要训练15~25年才能达到世界水平。而在某个领域内,如果一个人很有天赋而且训练得当,他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成为顶尖高手。

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对体育和音乐之类的项目来说,没有天赋可能再怎么练也没用。一项2014年的最新研究发现,对音乐来说天赋比练习时间重要得多。一对基因相同的同卵双胞胎的练习时差两万多个小时,但是他们的音乐水平居然是一样的。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练习,讲究的并不是谁练得最苦,或者谁的心最“诚”。业余爱好者自娱自乐式的练习和专业选手的训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外行往往只看到专业选手是全职训练的,而且练得很苦,却忽视了训练方法的重要性。

坏消息是高水平训练的成本很高。你需要一位掌握这个领域的先进知识的最好的教练,你需要一个有助于你提高能力的外部环境——这通常意味着加入一所好大学或者入选一个好的俱乐部,你要能忍受一点都不舒服的训练方法,而且你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训练时间。

好消息是各个领域的不同训练方法也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这意味着哪怕我们并不是真正想成为世界冠军,也可以借鉴一些世界冠军的训练方法来完善自我。比如我们从来没有争夺诺贝尔文学奖的愿望,但我也可以在业余时间使用科学的练习手段来提高一点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心理学家们系统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选手、医生、数学家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九百多页的论文合集《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手册》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这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在此,可以联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个小块进行重复训练;

3、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你就应该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比如算算微积分,写写计算机程序,然后尽快找到一个好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从学徒做起,做真正的科学研究。如果有一个人,认为搞科研“功夫在诗外”,一天到晚研读牛顿等古代科学家的传记,给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搞排行榜,在博客上写好多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跟伪科学和民间科学家做斗争,甚至希望通过研读西方近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办法去学习搞科研,那就是缘木求鱼了。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训练方法是在不断进步的。比如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6年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3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的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

训练方法的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一段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拥有绝对优势。难道别的国家的人就天生不适合从事这些项目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已经掌握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且该国能找到足够多的人来接受这种训练方法,以至于可以批量生产优秀运动员。

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掌握了科学训练法,他就可以带出顶尖高手。

一、只在“学习区”学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跃动作;普通爱好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成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两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在“学习区”做事。

只在学习区练习,这很难。学校的教学往往都是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须训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的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徒弟。

假设一个人,他无比严格的执行“要待在学习区”这个教条,从小到大不停的进步,他会是什么状态呢?答案是他会变成泰格·伍兹。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二、掌握套路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部分是基础训练。当一个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或者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他到底练的是什么,学的又是什么呢?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就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类似于电脑的内存,是指人脑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事情的个数,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同时应付四个东西,多了就不行了。短期工作记忆与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性思维有关,换句话说,跟智商非常有关系,它很难通过训练提高。

长期工作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它有点类似于计算机硬盘,但比硬盘高级得多。长期工作记忆并非是杂乱无章,随便存储的,它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人的技能,取决于这两种工作记忆。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而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这些东西都需要记忆力。

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旦获得也很难抹掉。因此,练大脑比练身体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因为大脑神经元连接是能变的。

如此一来,高手与普通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带着不一般的气质,连眼神都与众不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

那么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案例】2011年,姚明担任CBA比赛转播解说期间,曾经透露过易建联的一个训练秘密。那年夏天,人们注意到易建联有一个金鸡独立的跳投动作非常想诺维斯基,而且命中率相当高。这个动作其实是他自己“加练”的结果,这种专门训练比比赛还重要。姚明说,“阿联夏天接受的针对性极强的专项训练是他近两年迅速提高的关键,我们的球员一直在比赛,其实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像阿联这样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请允许我在反对一次“功夫在诗外”。如果你要从事创造性活动,你得学会借鉴各个不同领域的东西,的确是“功夫在诗外”。但是人们经常滥用这句话,认为连学习,都要讲功夫在诗外,这就完全错了。对练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工夫就在工夫上。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大脑中,别的都不必管。

所以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否则即使浪费时间。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三、随时获得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提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的教练是什么样的?是能够给队员提供反馈。

【案例】约翰·伍登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帅霖UCLA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NCAA冠军。为了获得伍登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他给球员们的每一条指令。结果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中,6.9%是表扬,6.6%是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与外行想象不同的是,这位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每次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及时反。他要求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

四、兴趣和基因

刻意练习不好玩。伟大的成就需要放弃很多很多东西,而这种放弃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的这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这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游戏。

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真正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

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是天生的。也许兴趣就是大师们最大的先天因素。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同兴趣,区别仅在于有的人足够幸运能够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找到。找不到,不代表这个人不行,更大的可能性是整个环境都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