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书|把眼前的苟且,活成真正的诗和远方

 无名的读书 2016-05-02

 


当许巍也像高晓松一样煲鸡汤,开始唱起“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每一个曾经热爱他的底层青年(包括我)都不可避免地被激怒了。时世如此艰难,我们举步维艰,尚且挣扎忙碌努力生活,赶早挤地铁、熬夜写稿子,你却站着说话不腰疼,把别人的挣扎努力说成是“苟且”。看着年少时的偶像变成了晚会歌手,就像目睹明眸善睐的初恋情人变成了珠光宝气面目模糊的肥胖妇人,终究是一件悲哀而又无奈的事。


而这首歌之所以令人反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许巍(居然!)像那些动辄喊着辞职旅行看世界、去丽江开酒吧的刻奇主义者一样,把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视作所谓诗和远方的反面。对此,我只能把原因归结为矫情,因为作为曾经的草根,许巍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诗意。就像伟大的文学都是对日常生活的微妙刻画,对平凡人生的谦卑礼赞,伟大的诗意也都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纯真奇迹,是从平凡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朴素果实。


如果还是借用那句歌词,我想说,所谓诗意生活,是把眼前的苟且,活成真正的诗和远方。


今天要推荐的书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的践行者。



关于《田园之秋》



《田园之秋》是台湾学者陈冠学在台湾乡村生活三十年,写下的田园生活日记。


这本书是一曲现代陶渊明的田园牧歌。作者在南台湾的乡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读生活,这里有“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关,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每天在燕雀划破晓空的鸣声中醒来,在铃虫幽幽夜吟中睡去。


这本书又远远超越了看山看水的田园牧歌。作者是诗人,是哲学家,更是笨拙谦卑的农夫,全部家当不过是两分旱田、一座瓦屋、一头牛、一条狗、一只猫、一对鸡。他写夜雨下的闲读,更写琐碎繁重的农夫生活,却在这些单调劳作中体会到与万物共处的旷达与清明,呈现出对人生、人性、人文的深刻思考。


为什么值得读这本书?



安于辛劳的生活态度



在陈冠学笔下,田园生活远不只是采菊东篱下、夜静春山空的闲适,更是翻土犁地、拔草收割、喂鸡喂牛的辛劳与平凡。他每天听着鸡鸣,随天色起身,下田耕作,天气不适合农作的时候就去读书。在邻居小孩的帮助下挖出半亩番薯,一个人仔细摘了番薯蒂,然后坐牛车进城,上集市卖掉。归途时累得睡着了,就躺在牛车上,任由老牛把他带回家。


在这样劳累的日常生活中,他却说自己丝毫没有疲劳感,没有厌倦感,因为这就是他的生活。他会为一颗缀在蛛网上的露珠而赞叹,也会为雨后的漫天星光而陶醉。


他能把最寻常的雨声写得细致动人,“雨声之美,无如冬雨。冬雨细,打在屋瓦上几乎听不出声音,汇为檐滴,滴在阶石上,时而一声”。甚至把一般人觉得刺耳的猫头鹰叫声写得引人遐思,“听见猫头鹰的鸣声,照例看书时放不下书,洗涤时停了洗涤,躺着之时停了思维,一心只沉迷在它的声音说开出的深邃之境”。

 


朴实谦卑的生活哲学



不同于传统悯农诗的俯瞰角度,也不同于如今盛产的白领乡愁文字,陈冠学是活在他笔下的田园文字中的。他的生活与心灵就是风景的一部分。

“我静静地眺望着晴朗的天,看着那有一万米高的美丽冰晶云,看着赤腰燕在高空中衬着这美丽的背景自在地翱翔着。我觉得这天地实在出奇地美,因此想着,人不应该只单独写成一个人字,人应该以这美丽的天地为括弧写成(人)字。”


在他看来,甚至家中的一头牛、一条狗、一只猫,都是和他一样平等的大自然造物。


他称呼家中的牛为“赤牛哥”,把他当作自己的知心老哥。自从成为农夫以后,除了老天,他最感激的就是长长拖着载重两千多斤硬木车的赤牛哥。因为赤牛哥本来完全不必依靠他,便可以自由自在无虑匮乏地过活,地面上有的是草,小溪里有的是水。除非当作老天的安排来解释,否则牛马鸡犬一点儿也不欠着人类的情。虽然是天注定,但人类至少应该对此心存感激。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把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都当作工具,未免太狂妄了。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家里那只花狗的态度。他说自己一向喜欢独来独往,所以也不愿意花狗跟着他。他希望花狗也像他一样,独来独往,不要当奴才。这个家是他和花狗共有的,他们俩各自当家,一个人不在家时,另一个人就是主人。

 


带着泥土气息的内心修行



看《田园之秋》时,总是忍不住惊叹,一个人所需求的可以那么少,而他所拥有的却又那么多。虽然从不刻意抒写隐居世外的诗意,《田园之秋》却呈现出一种伟大的诗意。它的文字仿佛带着泥土和落叶的静谧气息,令人自然而然体会到作者对内心的修行虔诚,以及那种把欲望降到最低限度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书,读过使人安静。


陈冠学说,当初之所以决心回归乡村,只因在路边看到一朵小小的蓝色草花。那样一朵微不足道的小草花,却仅凭自身的力量,长出娇艳的蓝色花瓣,完整、完美得令人赞叹。他因此惊觉自己对自我的漠视,内心自我的不完整。繁琐的物欲似乎让每个人把自我降为一件工具,轻易把自己拿来零售,换取一时的享受。


而在这里,一片经由自己修整后可以在秋天丰获的菜畦,就是他的玫瑰园;一群在田间枝头鸣叫的鸟虫,就是他的皇家乐队;一头牛、一条狗、一只猫、一对鸡,就是他的忠诚听众。在这里,他拥有完满的一切,却不必占有整个世界。

  


令人叹为观止的散文经典



《田园之秋》的文字纯净优美,堪称字字珠玑。虽然写的是乡居生活的琐碎小事,却处处呈现出闪闪发亮的诗意。难得是作者写什么都毫不刻意,而是随性自在地泼洒笔墨,随手一捏就是一朵莲花,恣意一写就是一道金线,读来如行云流水。


作为台湾文学的经典佳作,《田园之秋》几乎囊括了台湾所有的散文奖,如《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散文奖、吴三连文艺奖散文奖、“台湾新文学贡献奖”,入选“台湾文学经典名著30本”、“台湾百年千书经典必读”。被媒体誉为现代陶渊明的田园神话,中国版《瓦尔登湖》。



关于作者

陈冠学在台湾可谓是传奇人物。他生于并长居台湾屏东县新埤乡的他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师从牟宗三先生,曾任高雄三信出版社总编辑。他具有传统文人气质,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入世之情。1970年代辞去职务,移居乡村,勤耕雨读,致力于写作。除刻苦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致力文学创作外,也专注功力于台湾地理变迁、移民拓荒历史、闽南语正字声韵研究。


他一生著作颇丰,包括中国哲学著作《论语新注》、《庄子新传》,短篇小说集《第三者》,散文集《田园之秋》、《父女对话》、《访草》、《蓝色的断想》、《觉醒》等。最令他家喻户晓的,正是这本包含对土地深切热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田园随笔”的散文集《田园之秋》。



台北野鸟学会理事长随作者野外写生,精心绘制70余幅鸟类、植物插图

 

编辑:陆禾


丨读者·文房推荐:


 带着泥土和落叶的静谧气息

现代陶渊明的田园牧歌,中国版《瓦尔登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