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廷栋(1830—1909),字容甫,号芸甫,生于歙县瞻淇村一个文化世家。其祖汪莱(1768—1813),字孝婴,号衡斋,是乾嘉年间数学家,著有《衡斋算学遗书》,在中国数学史留有重要的地位。父光恒(1810—1849),号小衡,亦精研算学,有《小衡箕说》传世。 汪廷栋自幼渊源家学,对数学和舆地、测绘均有研究。壮年正逢咸同兵燹祸及徽州,他的弟、妻、子相继而殁,孑然一身十分窘困。1863年,经人举荐入左宗棠部浙江按察使刘典幕,从此随左部而浙而闽、而入陕甘。1879年,汪廷栋署甘肃河州知州,摄篆河州七年,至1886年,在卸任河州、奉调沈阳之际,为表彰他治理黄河、湟水,兴修水利,开发河州之功,闽浙总督杨昌浚为之请立“泽洽河湟”匾,此匾现为其后人捐献歙县博物馆收藏。
1896年,在结束了东北练兵事,67岁的汪廷栋乞骸骨不获,又迁任陕西全省水利总局提调,主持陕华州及华阴县治水。他通过实地调研,采取了开河浚渠、引水入渭的疏导方针实施治水工程,越年事毕功成,解除了二地的水患。为旌表这份功绩,清廷钦赐“赏二品顶戴花翎”的直匾,祖、父均赠授资政大夫,汪氏故居也由是称“资政第”。
仕宦期间,汪廷栋还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心搜集、校勘、编定、刊印了汪莱父子极有学术价值的数学及其他著作,使之得以传世。1897年,68岁的汪廷栋告老归里,一直在瞻淇生活到80岁逝世,这十余年中,他在村中兴文会,建乡约所,坚持禁毒禁赌,提倡植树造林,做了许多好事。75岁这年,汪廷栋绘制了《歙县舆图》。
该图藏于歙县档案馆,分上下两帙,合成后为53.5×36.1厘米。上帙居中题“歙县舆图”,右上部题“县境北界都图村落舆图”,绘有歙县东、北、西三乡;下帙右下部题“县境南界都图村落舆图”,绘水、旱南乡,左下部题注“是图始于光绪壬寅夏,成于甲辰秋。因前志太略,改为五里一方,详加考订,分为两帙。凡都图村落均按现在地名开列,其荒僻山庄暨不及十家者,盖置不录,以限于尺幅不能悉载也,识者谅之。光绪甲辰初秋邑人汪廷栋谨识,时年七十又□(五)。” 全图采用计里画方法则,每方五里,整体46×32方,标有37个都(含关、隅)村落地名686个。不仅村落布点数量繁多,而且绘制了练江流域的扬之水、布射水、富资水(昉溪、丰溪)、丰乐水(阮溪、浮溪、双溪、曹溪、伊坑水、颖溪),渐江流域的桂溪,浦口以下新安江流域的榔源口水、棉溪(佛源、白洋源)、薛坑口水、昌源、大洲源、小洲源、三茶源、街源等水系,方便定位。南北两帙严丝合缝成一张全图,可以纯粹以地图形式通过石印、描绘等方式复制传播。
民间发现《歙县四境都图乡村地名全图》复印件,其实就是抄绘了《歙县舆图》,并添加四至、填充颜色、增置道路,是为汪图流传扩散的一个例证。 《歙县舆图》题注透露了该图从1902年夏季开始搜集绘制,历时两年有余,到1904年秋告成。绘制的起因是汪廷栋认为前志地图太略。这里的“前志”,或指清道光《歙县志》,或指此前所有县志。 歙县传统县志自明万历始修以来,“……张、戴两志并无图说,宋志止绘城垣,其于四郊均之未及……”张、戴、宋三志即明万历、天启和清顺治《歙志》。清康熙年间,靳治荆修志时要求“今之为图,悉准元人朱思本画方之制,凡山川、袤广、道里、远近悉按方位尺寸寻,并非世俗截长补短仅了故事者也。”于是康熙《歙县志》由吴逸绘图,开始采用计里画方技法,将县境之内一些村落地名上列,标示村落199个,并标示都号。 及至乾隆年间修志,又认为“旧志图绘乡落,虽界划方隅格限计里,而河道未清,致有参差舛错。兹师法前式而以河路厘清,俾阅者知某村在厓之南、某墅处岸之北,则远近长短瞭如矣。”乾隆《歙县志》由许嵻绘制了河流走势,藉此在康熙志图基础上提高村落定位识别,道光《歙县志》沿用乾隆县志地图,两志地图标示村落184个。
康熙至道光的三版《歙县志》限于木刻版技术和志书篇幅,将地图的《歙县北(南)境隅都村落图》又各分为两半,共成四帙,南、北两图各自描绘,在交界处略有重叠错落,无法完美地拼合一张。汪图较之“前志”地图确实做到了诸多优化。 歙县修志在太平天国战乱期间趋于停顿,此后同治年间,仅有《歙县采访册》问世,至1908年,曾有修志之议,但为时数月便因故中止。汪图从体例上与此前县志地图相似并更加详细严谨,但绘制这一时间段官方并没有没有修志动作,可以排除这项工作缘于官方修志延聘。 1935年,时任民国县长石国柱欲启修县志,认为“前志舆图颇病简略,往岁适有兵事,苦无善图以供筹运,急须更作。”当时旅沪同乡会首任会长程霖生有志精测,曾捐资邀请汪采白等实地测绘三年而成,“山川脉络最为详密”。编纂县志时,石国柱从程霖生处求得摄影本,增加村落标识,并改原图阴荫式山脉为晕滃式。民国县志地图的作法是先自发于民间、后为官方采用修改,这么看来,《歙县舆图》的绘制也有很大可能出自汪廷栋为修志而备的自我意识。
汪图上下两帙分名《县境北(南)界都图村落舆图》,“都”“图”俱是乡都图甲制单位。实际并未细化到图,仅是都划地图。徽州乡都区划复原属于历史地理的一个微观范畴,在徽州学研究中也避绕不开。今日已有学者在各自研究范围内复原了歙县的乡都区划,而《歙县舆图》是歙县已公布的最早有明确都划边界地图,亦可以为学者复原该县乡都区划提供不可多得的参考佐证。 歙县共有4关4隅37个都,2010年《歙县志》将以往地方志中关于歙县37个都的村落统计作了梳理:都图村落记载始于明嘉靖《徽州府志》,记录歙县262村;万历《歙志》记载265村,新增39村、减36村、改名31村;此后天启、顺治、康熙三版志书当中增删不大;乾隆《歙县志》记载627村,在康熙《歙县志》278村基础上增349村,改名46村,隶属都变化8村;道光《歙县志》所载乡都村落数目成倍增长,记载1407村,比前志增780村、改名17村、都隶属变化9村;民国《歙县志》比前志增161村、减681村、净减520村,只录886村。 村落记载在道光县志中的大规模增加和民国县志中的大幅度删减现象,是因为“劳志(道光县志)载各乡都村名及关隅地名,其中亥豕鲁鱼不一而足。有应改属他都而谬列入本都者;有既列某村而犹分列其村之各小地名以为村者;更有以一乡之名,一里之名,一桥、梁、寺、观、坛、坫、塘、堨之名而浑谓之村者,羼杂繁芜殊多失实。(民国县志)兹为一一厘正以求明晰。又兵燹后人事变迁,劳志(道光县志)所载各村中有空无居人者,有寥无数家者,(民国县志)则亦删而去之庶易省览焉。”汪廷栋在当时也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前志记载的诸多不足,制图时“凡都图村落均按现在地名开列,其荒僻山庄暨不及十家者,盖置不录”的思想不是简单地因为“以限于尺幅不能悉载也”,更多地体现了他订错补漏、宁缺毋滥的严谨治学态度。 此外,现在都制区划在历史变迁中已经消亡,但是仍有不少地方行政地名保留以“某某都”为名的现象。譬如祁门的“二都村”“六都村”、石台的“六都乡”“七都镇”。也有颇多地方仍有以都俗称村落,如黟县俗称西递为“八都”,绩溪俗称旺川为“七都”、上庄为“八都”。 都一般指一个地域范围,这类现象表示各都之内或存在首村。歙县现在没有“某某都”代称一村的情况,各版县志以及地名抄本中也未发现有首村反映。但是《歙县舆图》中有意地将都号与某一村名相连,这些村均属于所在都内最大或者较大的规模。汪氏这种做法,一种可能是帮助读者定位各都位置,另一种可能就是标示各都“首村”,后种推断有待细加研讨。兹将各都与都号相连村落整理如下:
表1:《歙县舆图》所示各都与都号相连村落名 综上介绍,《歙县舆图》不失为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但它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地图,如在边远山区所记寥寥、西境与休宁交界未绘、二十五都飞地没有体现,为今人参详都划找界带来诸多困惑。 漫话君尝试使用GlobalMapper、MapInfo、CorelDRAW等软件,调用NASA的SRTM数据和我国民用1:400万基础地理数据,采用WSG84投影,借助断限于宣统三年的民国《歙县志》以及《徽州歙县各都图字号乡村地名》《歙县各都图字号乡村地名》《歙县四乡地名总录》《歙县都图全载》《歙县都图总谱》《歙县乡里都图村镇岁征地畿总目》等地名抄本综合考量,修正局部都划隶属明显错误,并参考《歙县地名录》、1979年测绘《歙县地图》以及“天地图·安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标识可识别的《歙县舆图》所载地名626个,通过地形走势和当代乡、村区划逆推,明确县、都界,将汪图按照现代图制复原。(注释从略) 漫话君复原汪廷栋《歙县舆图》 昨日匆匆发出,检查竟有错漏。无法,只得撤回重改。十分抱歉! 上图系漫话君历时一周所制,下部为左右分页,可以放大。需要具体参考的朋友,可以查阅市地方志主办的《新安》杂志2015年第二期(牛哥请付广告费),或者《歙县文史资料》第九辑,篇名与此文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