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孩子的礼貌观念大部分取决于父母的引导,以及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有的孩子被公认为是有礼貌的孩子,而有的孩子在周围众人眼中是不可或少的混世魔王。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生下来没有有礼貌和无礼貌之分,最重要的还是看父母怎样的去调教和引导。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大熊家里来了一个保姆,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中年妇女,她经历了一般人都承受不了的天灾人祸,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有先天性疾病,由于家庭拮据不得不背井离乡出来打工,身上就带着一张家里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 由于阿姨为人实在,爸爸妈妈明白她的苦楚,所以对她很好,让她同吃住,然而大熊不懂事,经常调皮捣蛋捉弄她,阿姨也是逆来顺受。 有一天,大熊吃零食故意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妈妈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大熊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大熊的话令妈妈震惊:“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保姆就在旁边。妈妈是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大熊也道歉,没想到大熊还死活不肯。 大熊不懂事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在保姆不在时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来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大熊有些悔意,但他觉得自己是主人,一点儿也不想认错,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妈妈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她生气得想揍大熊,但是被保姆拦住了。 妈妈冷静了下来,孩子却惴惴不安。不过妈妈最后并没有惩罚孩子,而是把孩子叫来身边,让他亲眼看着妈妈手洗了保姆的床单,并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点点拼起来,拼了大半夜。孩子最后边看边哭,哭着向妈妈认错,妈妈也没有停下。一宿未睡。 做完这一些事情之后,她给大熊讲了很多保姆对他很好的细节,并且问大熊:你这样的捉弄阿姨,心里真的不难过吗?看到阿姨伤心流泪真的就没有一丁点的后悔之意吗?看到妈妈这样的为阿姨补救阿姨对家庭仅存的一点纪念就真的好玩吗? 年纪不大的大熊虽然不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但是他妈妈的举动却是让他在以后的日子中时时刻刻都记着。当长大成人后的大熊再次回顾这件事的时候我想他会感激他的保姆阿姨,感谢他的母亲没有批评,而是意味深长的跟大熊交谈。 有的时候批评并不是解决事情的最好办法,即使是您在最愤怒的时刻,面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控制,也许会因为您的这个控制会让孩子明白更多正确的做人道理和方式。 教育一个有礼貌、有责任的孩子是父母的职责。虽然有些人会势力的将现在的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我觉得这些人才是最低级的社会败类,相反经常被人瞧不起的保姆、清洁工他们的思想精神更为的纯洁。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中国畅响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好,做社会栋梁,更为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怎么做人,只有身边最亲近的父母做好了榜样,相信您的孩子会成为让您骄傲的佼佼者。 |
|
来自: 昵称32963897 > 《心理鸡汤儿童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