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邓同学拍摄的大理某小镇
弗洛姆说,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 全部人格, 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 那么, 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真正 谦恭 勇敢 真诚 有纪律性地 爱人, 那么, 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里, 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认为爱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 当我们觉悟到,自己作为一个单一存在,孤寂的恐惧,对自然的无能为力,这种恐惧的感受像瘟疫般扫荡我们的心灵,如果不能用某种方式,同他人或者周围结合在一起,就觉得会疯狂。 可是。 如果不认识自我, 一味地试图摆脱或攀附, 会陷入更深的深渊。 如果借助“性纵欲”克服由孤独产生的恐惧感,或者通过“集体纵欲”,体验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加剧效果,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孤独感,但是必须不断重复这一行为,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与同一组人通过某种观点一致性达到结合,即使以追求自由为名,也只能是越抗拒孤独越孤独,越恐惧。
接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而不试图要求它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以便其成为我们的使用对象,满足对象。当我们从渴望无条件“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他人才不会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爱比被爱更重要,也才能感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如果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而试图在他人生活里寻找生活的意义,这必然会失败,因为每个人的生存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 《存在于虚无》中 萨特用了三十页来讨论爱情。因为从哲学角度,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爱,为什么希望被某个人爱而把其他人都排除在外,的确是不可能的。 在此, 不是尝试解释什么, 而是一种表达, 我们要坚持自我, 保持自我, 这就是独立性。 这也是爱作为一种能力的, 源泉。 高原的蓝绒花
说到毕加索。 他几乎逼疯了 步入他私人半径里的 所有女人, 她们, 被他遗弃后, 都处于半疯癫状态, 潦倒度日。 卡米尔克洛黛尔,如果她不遇见罗丹,她可能会成为一代宗师,绝不至于凄惨的死在精神病院。 托尔斯泰夫人,才情出众,可是给托大叔逼得精神崩溃,四十多岁时候还脱光了衣服在雪地里跑。 米列娃,一个自学成才的残疾少女,成了爱因斯坦太太,放弃了自己的奖学金名额和物理学家的前程,专心为丈夫打理日常,而碌碌的十年后,不经允许,她甚至不能上丈夫的床。 弗里达,和风流老公对抗的结果是——肉体和心灵满目疮痍。她最出色的病历就是她的画册——“我睡的时候,我的痛苦都醒着”。 波娃,她在精神上是非常依赖萨特的,和天才比肩的自得,是她骄傲的重要组成部。
爱不是只要找到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会产生。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以认识自我为基础的。 如果我们 以自己的生命本质出发, 体验到通过自己的一致 与对方结成一体, 而不是逃离自我, 那么, 在这样的基础面前, 才是找到了爱的能力。 爱是一种能力。 爱是一门艺术。 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 篇外话: 戴老师和我们几个小伙伴说,我喜欢你们的才华,也许哪天老师会上天去了,你们还在长长的人生当中,作为一个文学家或者创造者不能失去的就是自我,失去自我,才华就会永远停止向前,一旦掉进陷阱要勇敢的打开枷锁,才能完成自己,我希望你们一生是这样的,我希望你们一生是这样的真实。 我就很触动。。。很触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