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的22种自我防御机制(三)

 大漠胡杨968 2016-05-03


七、总结


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一道心理防御墙,这道墙非常非常的坚固。利是:能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不让自己的心理崩溃;弊是:让人无法理性的对待问题,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有时后早已伴随了自己10多年甚至20几年,简单地说:人会认为这样应对是对的,自己觉得舒服的,自己能承受的。就算是重客观理性的利害分析后,事实告诉自己这样应对不正确时,甚至是弊大于利时,人们都不会对此动摇,还会为自己的行为,围绕“自己的观念”来进行辩护,弗洛伊德把其称为心理防御。


前面讲过,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ego)的功能,所以,我们采用的标题叫“自我防御”机制。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


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因为有些个跟社会规则冲突的想法,于是心里着慌,科学说法叫做心里有焦虑。那你的“自我”就玩了些小花样,为的是让你不焦虑。这些小花样就叫心理防御机制。人非草木,总不免有些本我欲望是社会不容的。这“社会”在你脑子里有个代理人,就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超我整天板着脸检查你的思想是否健康,自我压力很大,所以就把很多本我欲念逼得藏身潜意识不见天日。但是藏起来不等于消失了,它们憋着一肚子气总在潜意识里涌动鼓噪,虽然没能明目张胆的跳出来表演,但它能让你隐隐觉得自个有点心事藏那儿呢要给人知道了咱就混不下去了,这就不免让您有点惶惶不安,学名叫做焦虑。那咋办,您的自我就给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我们说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至少形式上它能掩盖症状让你不焦虑啊。所以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其实通俗地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也不例外。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讲,对防御机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防御机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防御机制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人们会在无意识中以习惯化了的某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心理危机和焦虑情景。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习惯化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么消极的防御机制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就会减少,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有意识地多使用积极的防御机制,无疑会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本我的冲动与自我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就神经症或心身疾病而言,冲突并未得到良好地处理以适应冲动和自我,如果冲突过强或自我无力应对,冲突就会被以“潜抑”(repression)的方式成为潜意识的成分。尽管潜抑将不可承受的冲动从意识的层面驱逐出去,但它不能保证确保其无害,被潜抑的冲动总会找到返回意识的表达之路,此即为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的伪装形式,这个伪装就是防御机制。这样的伪装或症状,可以保护他们免于强烈的不快乐的情绪情感,如无法忍受的焦虑、抑郁或负疚感、羞耻感。


这些不快乐的情感体验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形成和积累,婴儿由于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他们对满足的需求,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才可解决殊如由饥饿、干渴而产生的紧张,他们还存在着对亲近、温暖和爱的欲望加以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未能及时满足时,他们常常会陷入无法控制的创伤性情景中。如果身体为兴奋所充盈,婴儿视这种体验为“原始或自动性焦虑”。以后,他们在面临即将发生的危险时,以往的这种自动性焦虑又会出现,这时,它以低强度的焦虑形式出现,作为一种信号,引发抵御不可承受之紧张的防御行为。


在儿童的早期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焦虑形式:


1.

害怕失去能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客体,通常为母亲,孩子害怕冲动(如饥饿)得不到处理,陷入不能满足的无助感中;


2.

害怕失去客体的爱:孩子虽然能够确认他们的母亲或其他重要的提供他们生理需求人就在身边,仍存在着对这些人的爱的不确定感;


3.

以后,男孩出现阉割焦虑,这也同样出现在女孩身上,在男孩,它意味着害怕失去阴茎,或害怕阴茎受到伤害或被其他强大的男性所控制;对女孩则意味着害怕被剥夺女性的特征,如女性器官或代表女性魅力的特征被毁灭。


4.

在所谓的“超我”或良知(3-5岁)被建立起来后,焦虑则为负疚感所取代,这是指向良知的自我焦虑的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良知的警示功能显示出避免强烈负疚感引起的痛苦的倾向。这些痛苦包括特别的内在的不悦:害怕失去自尊或害怕失去内在的愉悦感、保护感以及安全感。在良知方面,这一焦虑被内化,危险因此被整合成为属于人格的来自内部的成分。真实的外部惩罚虽以焦虑的方式被感受,但我们不将此称为真实的负疚感,因为这一恐惧不能与其他倾向下发展出来的焦虑信号相鉴别。


这些在儿童时期非常常见的焦虑也同样出现在以后的生活中。它们均可在心理神经症中出现。区别在于神经症性焦虑及现实性害怕的危险来源不同。真实的危险威胁来自于外部的客体,而神经症性危险则来自于本能的需求。焦虑与神经症之间的紧密关系来自于自我保护自身不受本能冲动威胁的事实,这与抵御外界真实的危险是一样的方式,即借助于防御机制而逃逸,但从此启动了神经症的过程。


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防御机制,每个个体实际上应用的却并不多,它们只在内部危险出现的情景下自动开始工作。如果我们在面临特殊的挑战时启用了这一特别情景下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推测,该防御机制也将会为该个体在其他很多情景下所惯用。这就提供了治疗师理解病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自由联想中出现了阻抗,通过上述的观点,我们就能了解病人采用的防御机制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个体特别的防御机制所吸引,我们就可以在所有的活动中对他们指出此点,使发挥着作用的潜意识自动地被呈现于病人面前,暴露无遗。一旦这些机制被确立,便可以按图索骥,追溯到童年它们开始的时候。防御机制及其它们的早期情形一旦被呈现于意识层面,就可能在该层面将个人对现实的判断及推理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开始在主观上的修正。



前面我们按防御机制的性质分类,进主要防御机制进行了描述。心理学更愿意从人的心理成长或成熟水平来划分各种机制:自恋性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四类。


第一、自恋性防御机制:


这一防御机制通常见于5岁以前的幼儿,在成人的梦境及幻想中也很常见。运用它们可以改变现实,但这将使运用者看上去与“疯子”无异。一般而言,它们难因心理治疗性的解释而发生改变,但可因现实的改变(如药物氯丙嗪或应急环境的解除)而改变。


包括,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精神病性否认(Psychotic

denial)、歪曲(distortion)和分裂(splitting)。


第二、不成熟性防御机制:


这一防御机制通常见于3-16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也常见于人格和情感性障碍的病人中。常由于受到来自人际间过于亲密关系的威胁或害怕体验这种关系的丧失而作出的对应急状况的改变。其表现形式常为不受社会接纳的错误行为。一般说来,通过交谈,可以达到改变的目的,但这种改变需要反复强化的长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即需要治疗师以更成熟的直觉的方式去发展关系)。


包括,非精神病性投射 (non-psychotic

projection)、作为防御的认同(identification)、分裂样幻想(schizoid

fantasy)、疑病症(hypochondriasis)、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ur)及见诸行动(acting-out)。


第三、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这一类防御机制通常见于神经症患者中,但也可在应对急性的成人性应急状态下出现。使用该机制的目的在于能改变自身的感觉或本能的表达,故常以个性怪异的方式显现出来。心理治疗性解释常能促使这类防御发生戏剧性的改变。


包括,潜抑(repression)、置换(displacement)、反向形成(formation

reaction)及各种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防御机制,如隔离(isolation)、合理化(文饰,

rationlization)、抵消(undoing)及奇特思维(magical thinking)。


第四、成熟的防御机制:


这些防御机制见于10岁以后的正常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作为认同的副产品产生,为原始良知在发展自我理想化形象的取代产物。它们反映了皮亚杰所提出的与青少年认知相关的逐渐增强的精神整合复杂性,整合了良知、现实、人际关系及个人情感,出现于恰当的场合,在一定情况下,它们有着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差别,在应激性增加的情况下,这些机制可变为成熟程度较低的防御。


包括,升华(sublimation)、压制

(suppression)、参与(anticipation)、利他(altuism)及幽默(humor)。


防御机制无所谓好坏、只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不是不好,是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越成熟的防御机制能被越多地意识到。成熟的防御机制有利于合理化、把否定变成肯定、把消极变成为积极的,升华可以把消极的转移成积极而理性的,利他行为本身是社会所倡导的,幽默可以使人在谈笑间搞定不愉快。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强度,代表着人格的成熟度和强度,能区分开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在潜意识层次不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现实感比较差——自己想害别人,就会认为别人想害我(想让别人来害我)。心理健康的人是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来代替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去增加防御机制的成熟度,而不是去掉防御机制。


另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这些防御机制是不需要放在心中的,也不需要就是把某行为归结为某防御形式,背下来100多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也是一种不合理的防御机制。当然,有一些经验性的认识也可以了解,如一般最人最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合理化、投射与认同,这些是正常的防身机制;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多为神经症;使用否定的多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病人的防御机制多、复杂,从经验来看,这类来访者经常让咨询陷入迷失,需要慢慢理清的;强迫症的病人也是运用防御机制最复杂的、最难以理解的;抑郁症,是最少的防御机制的,追求完美的、理想化、像水一样透明的人格特征,崔永元说,得抑郁症的都是好人;厌食症是最多变、最灵活的来运用防御机制:厌食症小女孩子,她变什么我们就跟随变什么、以不变应万变,厌食症,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防御机制,没有边界的、没有稳定的行为模式,经常与妈妈打游击战形成的;父母的防御机制是否成熟、稳定将能影响孩子的防御机制;精神分裂症与人格障碍,采用否认、原始化、投射认同等运用混乱的防御机制。


研究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需要观察一个人的应对方式然后推断;防御机制可能涉及到许多未完成的心理冲突,日渐成为应对方式。但应对方式与防御机制是不同的概念:


第一、应对方式一般是指行动上的,而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上的。


第二、应对方式一般是理智上的、理性的;而心理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而得出的;


第三、应对方式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心理防御机制是应对方式的内在动力。


咨询过程中,该如何来处理防御机制呢?以下几条提示供参考:


第一、要了解病人的防御机制是处于何种水平:成熟与不成熟、或介于中间状态。


观察防御机制可据此作为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动力学诊断的参考;用症状做诊断是精神科的表现,用防御机制做诊断是心理动力学的表现;神经症与强迫症采取了复杂的防御方式来表现症状,防御机制很透明是抑郁,多变的是厌食症的表现。正常人、成熟的人的防御机制是成熟的或伴随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而神经症的防御机制,则完全是不成熟的、并且采用复杂的防御机制。


第二、尊重病人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心理咨询不是打跨病人的防御机制。不要直击其防御机制,缺德。新的防御机制尚未建立,只能让人深受伤害。


当病人第三次出现某心理潜意识,我们可以和其讨论其背后的原因。个案:三次感冒、三次退行,就可以和其讨论。这是趁热打铁,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第三、用高级的防御机制来代替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新的防御机制形成后,可以解释其原本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解释时,来访者就不会用低级的防御机制来防御。不要太快把来访者治好就是这个意思,继发性获益过大时,是不能在短期内治好的。


第四、对防御机制的解释需要以人格的基本稳定、成熟为前提。


防御机制的强度约等于人格的强度,防御机制的深度约等于人格的深度。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会失败,成熟的防御机制失效的可能性较小。


  防御机制的解释时机:来访者的人格相对稳定和成熟时。不成熟时是不可以解释的。


第五、让病人优雅的改变,不遗余力的尊重和维护来访者。


  不要太快把病人治好,或不把来访者治好,是让来访者自己治好、自己帮助自己,形成优雅的、轻松的防御机制。


  道德沉底,让病人在堕落中成长——自己爱自己吧。


   对父亲有性幻想的来访者容易在第一次性关系、婚姻中“让鲜花插在牛粪上”,让一个不好的男人来打破自己,然后将其抛弃——这是因为其害怕自己的性幻想。


  一般的来说,时间不成熟,我们对来访者的防御机制解释了,来访者也不会承认。


  学习精神分析就是加强防御,用理论作为自己的防御。任何新的心理治疗理论,都必须有加强自我功能的作用,具有防御的功能,使自我功能更加强大。防御之后,要有助人之心,使人性光辉更加明亮。越帮越乱、越帮越糟,只能是投射性认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