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政权的权力格局与北伐战略(二、留给后主刘禅的遗产 )

 快乐老年435 2016-05-03

刘封死的时候,后悔自己没有听孟达的话。然而在宫殿的深处,刘备也在痛哭流涕,因为他很清楚,刘封是冤枉的。

刘备一定要杀掉干儿子,这是诸葛亮的建议,而诸葛亮的理由,是权力交班需要。因为,刘备已经称帝了,而且身体也不行了,他必须给帝国布好权力之局、平稳交给下一代,否则,自己拚搏大半辈子,不过是给别人做盘菜罢了。刘备政权的权力格局与北伐战略(二、留给后主刘禅的遗产 )

我们必须知道,三国时代是门阀、豪族林立的年代。为了手上的权力,曹操、孙权、刘备都是真刀真枪地上阵,同豪族们明争暗斗,有的时候还差点打翻了盘。但是到最后,他们的帝国都成了一个个由豪族组成的共同体。对这种事情,我们不要认为,这是他们知识、勇气不够的结果,因为,用马老爷子的话来说,这应该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刘备临死前,显然深刻理会了这个道理。因为,他所布的局,是虚弱的皇权(甚至是皇族)、强大的嫡系集团(多年跟随自己的老兄弟)、强大的外戚(以糜氏、吴氏两大家族)、强大的辅政班子(以诸葛亮为代表),相互牵制的格局。

刘备这样布局,显然是因为刘备早已洞悉了贵族政治,是难以改变的事实。所以,他并没有试图加强皇权,反而让诸葛亮作为执行总裁,钳制大小经理和董事长(皇帝)。

诸葛亮后来没有篡位,从客观上讲,也是因为他知道,大家绝不希望一个强势皇帝出现;如果他敢打破刘备布的这个局,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在这样一个权力格局里,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而且既曾作为继承人培养过,又早就独当一面了。如果刘备死后,蜀中有一个这样的人存在,结果是非常复杂的。

刘备经过简单的推演也能发现,这样一个人活着,会让蜀中集团布局时,随时出现失衡的变数。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直接了当地告诉他说,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尽力完成,但是有刘封的话,我实在没有把握。刘备政权的权力格局与北伐战略(二、留给后主刘禅的遗产 )

于是,刘备只好流着眼泪,逼死了刘封。

安排完帝国的权力格局不久,刘备在夷陵大败,接着就在白帝城托孤了。

临终时的刘备,回想起这两三年发生的事,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因为,在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死了;许靖死了,法正死了,糜竺死了,刘巴死了;彭羕死了,刘封死了;关平死了,黄权降曹了,马良死了。

而且,在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先是荆州丢了,再是三郡丢了,接下来夷陵惨败,损兵折将。

更重要的是,刘备病重将死的消息传出,许多地头蛇,那都是蠢蠢欲动,甚至是接二连三的公然叛乱、割据。先是黄元反叛,后来是高定反了,再后来是雍闿反了,再后是朱褒反了。

面对此情此景。刘备想到仅有17岁的刘阿斗,显然知道,自己儿子,不可能应对这种局势的。所以,他当着群臣的面告诉小皇帝:你以后,要像对我一样,对待诸葛丞相;总而言之,你坐在皇位上,一定要无为而治,因为所有的事情,我都跟诸葛丞相交待好了;再总而言之,你千万得相信老爸的政治智慧,更得相信诸葛亮丞相的政治智慧;再总而言之,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如果你想作死,我现在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授权丞相,随时可以废了你。

一切是显然的。刘禅如果不作为,诸葛亮负责保证大家的蛋糕都不变,这是一个稳定的大局。刘禅如果自作聪明,难免在蜀中掀起种种风波,到时外敌入侵,所有人都要完蛋。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坚定不移地坚持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即定方针,四十年不变。

我们总会觉得,在这种安排下的刘禅,肯定跟傻子一样。因为,在各种史书里,阿斗都是无能愚蠢的代名词。问题是,谁能在三国年代里稳坐四十年皇帝,都不会那么简单。

君臣和睦相处、共享权力,是非常复杂的艺术。因为君权旁落的现象,在三国时代已非常明显了;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就更明显得不可收拾了。

在蜀汉灭亡前,皇帝曹芳被废了、皇帝曹髦被杀了;皇帝孙亮被废了。

在蜀汉灭亡前,辅政大臣曹爽死于非命;辅政大臣诸葛恪死于非命;执政大臣孙綝死于非命。

在蜀汉灭亡之后,两晋南北朝时,被废、被杀的皇帝,那是多的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全家死于非命的辅政、执政官员,同样多的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变成乱臣贼子的辅政、执政官员,同样多的是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

只要知道这种历史背景,我们自然能理解,刘备死后,蜀汉能保持四十年的稳定;诸葛亮死后,蜀汉能保持三十年的稳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个二代皇帝,能让帝国维持这样长久的稳定,实在太罕见了!

电视中的刘禅,就是这样一副人头猪脑的样子。但是,无数比他“聪明”的皇帝,最后都没挺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