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服饰(一)

 yinamu 2016-05-03

1.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又自称为炎黄子孙。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在服饰上,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汉族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其染织工艺,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1644年清军入关后,汉服在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逐渐淡化,并被满族服饰慢慢取代。清朝时期长袍等开始在汉人中传播,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或外加马褂,谓之“长袍马褂”。妇女上衣以袄、褂、衫、袍为主,款式上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之别。下装以裤、裙为主,裙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新中装流行,21世纪汉族的服装已与世界流行时尚接轨,多以西式服装形制为主,但汉民族传统服饰元素再次受到世界瞩目,并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民族传统元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瑰丽的花朵。



2.蒙古族蒙古族服饰以宽袍阔带著称,服饰色彩明亮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族同胞热情、豪放的性格。由于地区不同,部族不同,蒙古族服饰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构成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其中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最常穿着的品类,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风格。典型的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至四米不等,色彩多与长袍的颜色相协调。系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具有装饰之美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腰带上还要挂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等;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蒙古族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



3.藏族不同地域的藏族服饰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但共同特点主要为宽袍长袖。藏族服饰中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服饰的基本特征有长袖、宽腰、长袍、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在夜间可以合衣而眠,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邦典——即围裙,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二十种左右。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藏靴的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大致可分为全牛皮靴、条绒藏靴和毛棉花氆氇靴三种。藏靴无男女之分,只有长靿、短靿以及单棉之别。藏族男女特别讲究佩戴饰物,妇女尤喜红珊瑚、黄蜜蜡、绿松石和各种银饰为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服饰风格,其中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佩戴时将宽带穿于腰带上,佩饰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尽显吉祥华贵。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最珍贵的礼物。“哈达”为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丝绸质地,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4.基诺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基诺山为“攸乐山”。新中国诞生时,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普洱茶。基诺族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名为“砍刀布”,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男女皆穿。基诺族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的上衣称为“彩虹衣”,是一件漂亮别致,镶绣着各色条纹的对襟小褂,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一个关于“彩虹衣”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祖先老奶奶把天上的彩虹披到一位饱受磨难的姑娘身上,使她变得如仙女一样美丽,过着吉祥幸福的生活,从此,基诺人就把彩虹作为本民族特有的装饰。基诺男子十五六岁后要举行成年礼仪式,经过一番严肃而复杂的过程后得换上成年人的衣服,上衣背后要绣上太阳(月亮)徽,挎包——“筒帕”上也绣有此徽,从此才具有公社成员的资格,取得了谈恋爱的权利,此后他们必须在公房内过夜。 基诺族的头饰独具特色,女子头戴尖顶式披肩帽,用自织的白色厚麻布制成,上面饰有条状花纹。有的帽子下摆很长,绣有彩色的挑花几何图案,下沿用珠子、绒线和羽毛做流苏。未婚少女将帽子服贴的戴在头上,已婚妇女则在头上架起一个竹篾编的架子,使帽子高高隆起。男子头帕上最好的装饰品是用红豆组成花纹的饰物,下面坠有白木虫的翅膀,这是姑娘给小伙子的定情信物,白木虫的翅膀坚硬光亮永不褪色,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5.  苗族在中国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苗族有一百余个支系,就有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贵州是苗族服饰最为精美之地,其刺绣、蜡染、纺织、银饰都极为出色,充分体现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饰艺术。苗族服饰在运用织、绣、染的一种传统工艺技法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苗族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苗族有佩带银饰的习俗,在传统观念中银饰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现代观念中,银饰是富有与美丽的象征。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不同支系的苗族银饰显示出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这些差异也极大的丰富了苗族银饰的种类。苗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和艺术才华都很强的民族,他们不仅将文化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更将它倾注于服饰图案之中,其不仅有记述人类起源神话的'蝴蝶妈妈'和苗族祖先英雄故事的'姜央射日月'等图案,更有追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苗族人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达历史并作为苗族群体的标志世代相传。



6.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等自称,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常见的凉山地区彝族服饰,其男子身着大襟式、宽饰边长袖衣,下着肥大长裤、头扎'英雄髻',身披羊毛'擦尔瓦',脚穿布鞋,左耳佩一颗蜜蜡玉大珠。女子穿无领大襟式窄袖衣,外套镶绣有精美纹样的深色坎肩,下着宽大的五色百褶裙,脚穿绣花鞋,头顶一方头帕,帕上有精细刺绣,用长辫将其盘在头上。首饰有手镯、耳坠、项链、领花等银质饰品。流行于云南红河、楚雄等地的鸡冠帽是极有特色的彝族少女头饰。云南石屏花腰彝女子服饰,除裤子为深蓝色以外,全身均饰以红色为主的彩色绣饰,因其腰带绣饰格外精美而称为'花腰彝',服饰工艺以刺绣、挑花、银泡镶嵌为主,技艺精湛。



7.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族服饰多为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女子有植棉、纺纱、织布、染布的习俗。壮族崇尚黑色,故男女衣着皆以黑色为主。女子戴黑头巾,穿黑色或青色右衽斜襟上衣,领襟、袖口、衣摆均绣有花边。下着宽大黑裤,裤脚镶饰花带,腰系围裙,节日时穿绣花鞋,肩背壮锦筒包,喜欢佩戴银项圈、银手镯等饰物。男子穿黑色对襟布扣短衣,或铜扣大襟衣,系腰带,宽大中式裤长仅及膝下,打绑腿,穿草鞋或剪口布鞋,包黑布头帽。桂南地区壮族男子穿无领琵琶襟上衣、长裤、双钩头鸭嘴鞋,衣裤皆有边饰。壮族男子有纹身习俗,壮族女子有染齿习俗。具有美丽图案的壮锦很著名,其图案有自然形和几何形。自然形图案有鸟、兽、虫、鱼、龙、凤、花草或山川等,几何纹图案有菱形纹、回纹、万字纹、水波纹等,形象简朴而和谐。壮锦一般用于妇女的头巾、褶裙、围腰、绣鞋以及被面、包等日用品上。



8.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总人口约297万,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老年妇女长裙多用赭红色棉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戴上“假壳帽”的妇女必须长落夫家,受夫家族规约束。在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大襟宽袖的短上衣和长裤。晴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和汉族妇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头缠篮色包布,身穿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衣缝、下角分别镶绣花边及滚边。下身多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穿精美翘鼻子满绣花鞋,整套服装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于一体。中年妇女的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大襟衣,并在沿左衽前下方镶嵌两三道带色布边,领前结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袖口仍保留传统的古老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脚上满花鞋变成了半爿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装后显得洁净淡雅,古朴端庄。未婚女青年服饰大体与中年妇女相似,但喜欢在包头布末端镶绣鲜艳花纹图案,埋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头簪之间。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



9.纳西族

纳西族聚居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的横断山区,背靠雄伟的青藏高原,面向壮丽的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山地民族。各地纳西服饰有较大区别,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紫色坎肩,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披一块羊皮披肩,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穿着时,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宁蒗地区纳西女子穿大襟短衫和长及脚面的百褶大裙,系宽大的毛织条纹腰带,将牛尾和黑线掺在长发中盘于头顶,缠黑色布帕,以包头越大为越美。中甸地区纳西女子穿麻布对襟长衫,腰系彩带,下着百褶麻布裙和云头靴,背披羊皮。纳西男子的传统装为镶边大襟上衣,长裤,绑腿,布鞋,系腰带,包头帕。宁蒗等地男子受临近藏族影响,习穿藏式服装。



10.满族满族服饰充满浓郁的东北民族特点与民族性格神韵,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同时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满族入关后,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满族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和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象征吉祥如意。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圆领,前后襟宽大,袖子较窄,两侧开衩。由于袖子较窄且袖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活方式后,马蹄袖已演化为装饰,但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满族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附有花边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很大,如四片裁制改为两片裁制,袖型与领型变化多样,衣身加入修身元素以更好的表现妇女的身段与曲线等。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旗装,头戴瓜皮帽小帽,为六瓣缝合而成,帽顶缀有丝绒结成的疙瘩,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帽正,称'六合统一'帽,取其'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旗头,满语称答拉赤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扇形,长约三十厘米、宽约十多厘米,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上面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等。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满族妇女的'旗鞋'极富特色,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又称'高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除鞋帮上饰以刺绣纹样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



 11.侗族侗族是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9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全州侗族人口有121万,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0.8%;黔东南州的黎平县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全县侗族人口有32万多人。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族能歌善舞,其大歌享誉海内外。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12.瑶族瑶族是我国南方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现共有约213.4万多人,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她们精于蓝靛印染,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瑶族人民的服饰也根据其所居地域的不同而各有特色,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各瑶族支系也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有关。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注:以上内容均出自: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想了解更多服饰文化,请登入北服官网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