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老刘tdrhg 2016-05-03


(2012-06-25 19:40:11)作者:菜根谭


陈竟

   唐代民间端午节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旧唐书》载曰∶“五月五日┅┅剪艾为人,悬门户上。以角黍相馈遗。虽其来已久,然至唐则家家如是。”《酉阳杂俎》载曰∶“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蝎、蜍、蜥蝎、蜈蚣之类,是五毒图的前身。五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五时图有绘画的,有刺绣的,也有剪纸的。特别是端午节,外婆送给外孙的礼品——裹肚和新媳妇送给婆家的礼物——香包上面,均刺绣上剪纸底样“五毒”图案,-是表示“祛疫”,二是表示“祈嗣”。唐代的门神,在端午节时换上了祛鬼避邪的新形象——钟馗,家家门上贴上纸绘的或剪纸的“钟馗图”。唐代民间在端午节这天,还增添了新的活动。《唐宗遗纪》载曰∶“江淮南北,五日钗头采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绡剪制艾叶,或攒绣仙佛、禽鸟、虫鱼、百兽之形,八宝鲜花之类,绉纱蜘蛛,绮觳凤麟,茧虎绒蛇,排草蜥蜴,又螳螂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为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这说明,唐代的端午节,不单纯是“祛鬼避邪”的内容,连佛、道也参加到民俗活动之中。而妇女更是用她们擅长的剪、绣、编、结的“女工”手艺亲自制作出各种民俗美术品,使得节日生活更加绚丽多彩,更带有浓郁的民间游艺气氛。

   从宋代起,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端午节日用品叫卖者,从隔宿到五更,沿门唱卖,满街不绝。其中“五色瘟纸”,就是五毒剪纸(剪镂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虫”)。有的人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状悬于门楣上,有的悬虎头。还有的人家门户剪纸艾虎、五毒和张天师像(东汉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用以辟邪。《岁时杂记》载曰:“端午,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褚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蜓、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象。”《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府过端午节要置办“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岁时广记》亦载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唐宋遗事》也记载当时妇女簪戴的彩胜“豆娘”,是以“缯绡剪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八宝群花之类,加以幡幛宝盖。”《乾淳岁时记》叙述端午宫中习俗,要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还用五色菖蒲、百草制作山子数十座,“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赏赐给后妃、内侍、诸阁臣僚的物品有翠叶五色、葵榴、金丝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以及紫练、白葛、红蕉等物。而其它大臣也要赏赐细葛香罗、蒲丝、艾叶、彩团、巧粽之类。其中香囊、软香龙涎佩带、细葛香罗等物品上的装饰刺绣纹样,不少是剪纸底样绣上去的。

   明清时代端午节,民间盛行剪纸避恶、泄毒、镇病的习俗。民间以蛇、蝎、蜈蚣、蜘蛛、蛤蟆为“五毒”。俗传五毒都从端午日午时起开始孽生,通常人们均于此日前后采取各种灭“五毒”的活动。民俗剪纸吸毒葫芦》、《辟邪艾虎》便是其中之一。民间认为,葫芦为吉祥之物,象征人祖女娲。于夏历五月初一小端午晨将此贴于室门楣间,可吸邪毒之气。初五大端午晚取下丢弃或烧毁,谓一切邪毒皆随此消灭。老虎也是吉祥之物,具有吃鬼辟邪之功能。因此民俗剪纸吸毒葫芦》、《辟邪艾虎》在明清时尤为盛行。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曰∶端午节,“于门首多剪红纸葫芦,以避瘟疫”。《山堂肆考》载曰∶端午节,“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以禳不祥”。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载曰:“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辑缝老健人,角忝、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蛛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又曰:“端阳家家悬蛛符,插蒲龙艾虎,空牖贴红纸吉祥葫芦”。《燕京岁时记》载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贴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记载:“五月五日为‘天中节’。刻菖蒲、结艾为人形,或葫芦形,佩之辟邪,或悬之门户以禳毒气。”江苏刘兆元《海州民俗志》载曰∶“用黄纸剪成一个葫芦,上写红字∶‘散灾大人本姓雷,见了葫芦速转回’,叫‘撵灾葫芦’,端午节上午,贴在门楣上,可以把散灾的凶神恶鬼撵走。”又载曰∶“五月端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即用两个鸡蛋壳粘在-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起,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 

   清代端午节各地还流传剪蒲纸牛、公鸡等辟邪的习俗。陕西《延长县志》记载:“端午日,用蒲纸牛贴门,名曰镇病。”河南、山东、山西-带剪的公鸡腹中有五毒,表示五毒已被公鸡吃掉鸡下面写着:“五月里,五端阳,吃粽子,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甘肃庆阳一带,不仅剪了公鸡嘴上叨着蝎子,而且鸡爪下还踩着鬼头,反映了农民驱毒除恶的心愿。清代不仅城乡民间流传端午剪纸辟邪的习俗,甚至连庙庵、王府中也流传此俗。《清嘉录》载曰:“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弦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蟲,谓之五毒符。”《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曰∶“端午节,在住房门的正中,还须斜贴着一张‘五毒’的剪纸。”

   清代端午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区民间流行在门扇窗户上贴镇邪剪锥》、《火钳夹蛇》、《金钟扣蛤蟆民俗剪纸。人们想象用剪刀、锥子、火钳剪锥钳死五毒,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他们认为剪刀、锥子、火钳、金钟是神物,可以驱鬼、退盅,贴上此民俗剪纸,百害就不敢进门。当地还有俗语:“剪锥定安宁,百害不进门(五毒撵出门)。”、“金钟扣蛤蟆,瘟邪都不怕。”

   清代端午节,民间还流行贴“张天师像”、“锺馗像”等剪纸驱鬼逐疫的习俗。嘉庆十九年《彭山县志》写道:“(端午节)门旁插艾叶、菖蒲,门楣悬艾虎,贴天师。”嘉庆二十二年《汉州志》载曰:“(端午节)门楣悬蒲、艾,图画天师像,仗剑跨虎,降伏五毒,贴之门楣,犹存古茧虎、艾人遗制。”艮斋先生《魏元词》云:“挂天师撑着眼直下覷,骑个生灵大艾虎,闲神浪鬼,辟煠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清嘉录》卷五引《杨慎外集》云:“俗画一神像帖于门,手执椎以执鬼。好怪者遂相传钟馗能啖鬼。”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也说:“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清代官府之家,五月初一,将‘神符朱判儿’和‘张天师五毒图’贴到大门正上方,到端午节的中午,用鸡血点钟馗的眼,俗称‘朱砂判’。门下贴张口向下的剪纸葫芦,名曰‘倒灾’。”《中华全国风俗志》曰∶“(浙江)端午节,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盘中┅┅。剪皮金为百虫之像铺其上。┅┅标以五色花纸,贴天师或虎蜴之像。”

(摘自陈竟著《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转载]古代端午节民俗剪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