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根 谭
一、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二、 抱朴守拙 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三、 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四、 出污泥而不染 明机巧而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五、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六、 和气致祥 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七、 淡中知真味 常里识英奇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八、 閒时吃紧 忙里悠閒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閒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閒的趣味。
九、 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使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丑。
十、 得意须早回头 拂心莫便放手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十一、 澹泊明志 肥甘丧节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十二、 眼前放得宽大 死后恩泽悠久 面前的土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十三、 路要让一步 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嚐。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十四、 脱俗成名 超凡入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十五、 义侠交友 纯心做人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十六、 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十七、 退即是进 与即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十八、 骄矜无功 忏悔灭罪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十九、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 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二十、 天道忌盈 卦终未济 事事留个有馀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二十一、 人能诚心和气 胜于调息观心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个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二十二、 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二十三、 攻人毋太严 教人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二十四、 淨从秽生 明从闇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固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二十五、 客气伏而正气伸 妄心杀而真心现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二十六、 事悟而痴除 性定而动正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二十七、 轩冕客志在林泉 山林士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二十八、 无过便是功 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二十九、 作事勿太苦 待人勿太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三十、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 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三十一、 富者应多施捨 智者宜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三十二、 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三十三、 人能放得心下 即可入圣超凡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仁义道德之心下,才可入圣。
三十四、 我见害于心 聪明障于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三十五、 知退一步之法 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三十六、 对小人不恶 待君子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三十七、 留正气给天地 遗清名于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三十八、 伏魔先伏自心 驭横先平此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三十九、 种田地须除草艾 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四十、 欲路上无染指 理路上勿退步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四十一、 不流于浓豔 不陷于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豔,亦不宜太枯寂。
四十二、 超越天地之外 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四十三、 立身要高一步 处世须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四十四、 修德须忘功名 读书定要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併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 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四十五、 真伪之道 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簷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四十六、 道者应有木石心 名相须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四十七、 善人和气一团 恶人杀气腾腾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四十八、 欲无祸于昭昭 勿得罪于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祸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四十九、 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五十、 处事要方圆自在 待人要宽严得宜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五十一、 忘功不忘过 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五十二、 无求之施一粒万锺 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锺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五十三、 推己及人 方便之门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关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五十四、 恶人读书 适以济恶 心地乾淨,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盗粮矣。
五十五、 崇俭养廉 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馀;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五十六、 读书希圣 讲学躬行 居官爱民 立业种德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五十七、 读心中之名文 听本真之妙曲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演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五十八、 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处;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五十九、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 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徒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六十、 人死留名 豹死留皮 春至时和,花尚舖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六十一、 宽严得宜 勿偏一方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时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六十二、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六十三、 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六十四、 名利总堕庸俗 意气终归剩技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六十五、 心地须要光明 念头不可暗昧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六十六、 勿羡贵显 勿忧飢饿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飢寒为忧,不知不飢不寒之忧为更甚。
六十七、 阴恶之恶大 显善之善小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六十八、 君子居安思危 天亦无所其技 天之机缄不可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技俩矣。
六十九、 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七十、 多喜养福 去杀远祸 福不可缴,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七十一、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七十二、 杀气寒薄 和气福厚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冷清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七十三、 正义路广 欲情道狭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七十四、 磨练之福久 参勘之知真 一苦一乐相磨鍊,鍊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七十五、 虚心明义理 实心却物欲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七十六、 厚德载物 雅量容人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七十七、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七十八、 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七十九、 心公不昧 六贼无踪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八十、 勉励现前之业 图谋未来之功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八十一、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八十二、 不著色相 不留声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八十三、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八十四、 君子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气度 贫家淨扫地,贫女淨梳头,景色虽不豔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八十五、 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閒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八十六、 临崖勒马 起死回生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八十七、 宁静淡泊 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閒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八十八、 动中静是真静 苦中乐见真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静;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八十九、 捨己毋处疑 施恩勿望报 捨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併所施之心俱非矣。
九十、 厚德以积福 逸心以补劳 修道以解阨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天且奈我何哉。
九十一、 天福无欲之贞士 而祸避祸之憸人 贞士无心邀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憸人著意避祸,天即就著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九十二、 人生重结果 种田看收成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九十三、 多种功德 勿贪权位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九十四、 当念积累之难 常思倾覆之易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址,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九十五、 只畏伪君子 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九十六、 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 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九十七、 能彻见心性 则天下平稳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九十八、 操履不可少变 锋芒不可太露 淡泊之士,必为浓豔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九十九、 顺境不足喜 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中,周身皆鍼砭药石,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一百、 富贵而咨势弄权 乃自取灭亡之道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燄。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燄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一百零一、 精诚所感 金石为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行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一百零二、 文章极处无奇巧 人品极处只本然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一百零三、 明世相之本体 负天下之重任 以幻迹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一百零四、 凡事当留馀地 五分便无殃悔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一百零五、 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一百零六、 持身不可轻 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閒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一百零七、 人生无常 不可虚度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一百零八、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一百零九、 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 君子尤兢兢焉。
一百一十、 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一百一十一、 勿犯公论 勿谄权门 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沾污终身。
一百一十二、 直躬不畏人忌 无恶不惧人毁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一百一十三、 从容处家族之变 剀切规朋友之失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一百一十四、 大处著眼 小处著手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一百一十五、 爱重反为仇 薄极反成喜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
一百一十六、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百一十七、 盛极必衰 剥极必复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 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一百一十八、 奇异无远识 独行无恒操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一百一十九、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 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一百二十、 毋偏信自任 毋自满嫉人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一百二十一、 毋以短攻短 毋以顽济顽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一百二十二、 对阴险者勿推心 遇高傲者勿多口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性性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一百二十三、 震聋启瞶 临深履薄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一百二十四、 君子之心 雨过天晴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一百二十五、 有识有力 魔鬼无踪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一百二十六、 大量能容 不动声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一百二十七、 困苦穷乏 锻鍊身心 横逆困穷是锻鍊豪杰的一副炉鎚,能受其锻鍊,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鍊,则身心交损。
一百二十八、 人乃天地之缩图 天地乃人之父母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一百二十九、 戒疏于虑 警伤于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伤于察也;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一百三十、 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一百三十一、 亲近善人须知几杜谗 剷除恶人应保密防祸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遭媒孽之祸。
一百三十二、 节义来自暗室不欺 经纶缲出临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一百三十三、 伦常本乎天性 不可任德怀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著不得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一百三十四、 不夸研好洁 无丑污之辱 有研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研,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一百三十五、 富贵多炎凉 骨肉多妒忌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一百三十六、 功过不容少混 恩仇不可过明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堕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一百三十七、 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磅兴而毁来。
一百三十八、 阴恶祸深 阳善功小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一百三十九、 应以德御才 勿恃才败德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是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一百四十、 穷寇勿追 投鼠忌器 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一百四十一、 过归己任 功让他人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一百四十二、 警世救人 功德无量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一百四十三、 驱炎附势 人情之常 饥则附,饱则颺;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一百四十四、 须冷眼观物 勿轻动刚肠 君子宜淨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一百四十五、 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一百四十六、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吨处也。乘此而一念迴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一百四十七、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闢众善之路,一以濬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一百四十八、 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此也。
一百四十九、 自然造化之妙 智巧所不能及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一百五十、 真诚为人 圆转涉世 作人无点真垦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一百五十一、 云去而本觉之月现 尘拂而真知之镜明 水不波则自定,鑑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者,而乐自存。
一百五十二、 一念能动鬼神 一行克动天地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宜切戒。
一百五十三、 情急招损 严厉生恨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一百五十四、 不能养德 终归末节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一百五十五、 急流勇退 与世无争 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
一百五十六、 慎德于小事 施恩于无缘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一百五十七、 文华不如简素 谈今不如述古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一百五十八、 修身重德 事业之基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一百五十九、 心善而子孙盛 根固而枝叶荣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一百六十、 勿妄自菲薄 勿自夸自傲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治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一百六十一、 道乃公正无私 学当随事警惕 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一百六十二、 信人示己之诚 疑人显己之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一百六十三、 春风育物 朔雪杀生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一百六十四、 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一百六十五、 厚待故交 礼遇衰朽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的人,恩礼当愈隆。
一百六十六、 君子以勤俭立德 小人以勤俭图利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一百六十七、 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一百六十八、 律己宜严 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一百六十九、 为奇不为异 求清不求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一百七十、 恩宜自薄而厚 威须先严后宽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一百七十一、 心虚意淨 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淨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一百七十二、 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一百七十三、 慈悲之心 生生之机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一百七十四、 勿为欲情所繫 便与本体相合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一百七十五、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 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一百七十六、 明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虚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一百七十七、 操持严明 守正不阿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羶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一百七十八、 浑然和气 处世珍宝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一百七十九、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 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一百八十、 和气致祥瑞 洁白留清名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一百八十一、 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吨而召和平。
一百八十二、 忍得住耐得过 则得自在之境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 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一百八十三、 心体莹然 不失本真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一百八十四、 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坝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时而靡者。
一百八十五、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子孙造福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一百八十六、 为官公廉 居家恕俭 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 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一百八十七、 处富知贫 居安思危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一百八十八、 清浊并包 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一百八十九、 勿仇小人 勿媚君子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一百九十、 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一百九十一、 金须百炼 矢不轻发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一百九十二、 宁为小人所毁 勿为君子所容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一百九十三、 好利者害显而浅 好名者害隐而深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一百九十四、 忘恩报怨 刻薄之尤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一百九十五、 谗言如云蔽日 甘言如风侵肌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一百九十六、 戒高绝之行 忌褊急之衷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谿谷迴环则草木丛生;水湍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一百九十七、 虚圆立业 偾事失机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一百九十八、 处世要道 不即不离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一百九十九、 老当益壮 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二百、 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牠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二百零一、 过俭者吝啬 过让者卑曲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 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二百零二、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二百零三、 宴乐、声色、名位 三者不可过贪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二百零四、 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二百零五、 过满则溢 过刚则折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二百零六、 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二百零七、 量宽福厚 器小禄薄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二百零八、 恶不可即就 善不可即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洩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二百零九、 燥性偾事 和平邀福 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二百一十、 酷则失善人 滥则招恶友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二百一十一、 急处站得稳 高处看得准 危险径地早回头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豔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二百一十二、 和衷以济节义 谦德以承功名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
二百一十三、 居官有节度 乡居敦旧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倖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二百一十四、 事上敬谨 待下宽仁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二百一十五、 处逆境时比于下 心怠荒时思于上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二百一十六、 不轻诺 不生瞋 不多事 不倦怠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二百一十七、 读书读到乐处 观物观如化境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二百一十八、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 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二百一十九、 上智下愚可以论学 中才之人难与下手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二百二十、 守口须密 防意须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洩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二百二十一、 责人宜宽 责己宜苛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二百二十二、 幼不学 不成器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二百二十三、 不忧患难 不畏权豪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惸独而惊心。
二百二十四、 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桃李虽豔,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二百二十五、 静中见真境 淡中识本然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二百二十六、 言者多不顾行 谈者未必真知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二百二十七、 无为无作 优游清逸 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二百二十八、 春色为人间之粧饰 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莺花茂而山浓谷豔,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二百二十九、 世间之广狭 皆由于自造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閒而劳攘者自冗。
二百三十、 乐贵自然真趣 景物不在多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二百三十一、 心静而本体现 水清而月影明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二百三十二、 天地万物 皆是实相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会心处。
二百三十三、 观形不如观心 神用胜过迹用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琴书之趣?
二百三十四、 心无物欲乾坤静 坐有琴书便是仙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二百三十五、 欢乐极兮哀情多 兴味浓后感索然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
二百三十六、 知机真神乎 会趣明道矣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裡;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二百三十七、 万象皆空幻 达人须达观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二百三十八、 泡沫人生 何争名利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二百三十九、 极端空寂 过犹不及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二百四十、 得好休时便好休 如不休时终无休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二百四十一、 冷静观世事 忙中去偷閒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閒,然后觉閒中之滋味最长。
二百四十二、 不亲富贵 不溺酒色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二百四十三、 恬淡适己 身心自在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二百四十四、 广狭长短 由于心念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閒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二百四十五、 栽花种竹 心境无我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儘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二百四十六、 知足则仙凡路异 善用则生杀自殊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二百四十七、 守正安分 远祸之道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二百四十八、 与閒云为友 以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二百四十九、 存道心 消幻业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二百五十、 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二百五十一、 修养定静工夫 临变方不动乱 忙处不乱性,须閒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二百五十二、 隐者无荣辱 道义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二百五十三、 去思苦亦乐 随心热亦凉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二百五十四、 居安思危 处进思退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二百五十五、 贪得者虽富亦贫 知足者虽贫亦富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二百五十六、 隐者高明 省事平安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閒。
二百五十七、 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二百五十八、 得道无牵繫 静躁两无关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繫;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二百五十九、 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固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二百六十、 理出于易 道不在远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緻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
二百六十一、 动静合宜 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二百六十二、 执著是苦海 解脱是仙乡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二百六十三、 躁急则昏 静极则明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二百六十四、 卧云弄月 绝俗超尘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二百六十五、 鄙俗不及风雅 淡泊反胜浓厚 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二百六十六、 出世在涉世 了心在尽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二百六十七、 身放閒处 心在静中 此身常放在閒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在安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二百六十八、 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二百六十九、 不希荣达 不畏权势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世宦之危机。
二百七十、 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二百七十一、 春之繁华 不若秋之清爽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二百七十二、 得诗家真趣 悟禅教玄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二百七十三、 像由心生 像随心灭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二百七十四、 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 身如不繫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二百七十五、 忧喜取捨之情 皆是形气用事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二百七十六、 梦幻空华 真如之月 髮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二百七十七、 欲心生邪念 虚心生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二百七十八、 富者多忧 贵者多险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二百七十九、 读易松间 谈经竹下 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二百八十、 人为乏生趣 天机在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二百八十一、 烦恼由我起 嗜好自心生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二百八十二、 以失意之思 制得意之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二百八十三、 世态变化无极 万事必须达观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罥矣。
二百八十四、 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热闹中著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二百八十五、 世间原无绝对 安乐只是寻常 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有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安乐的窝巢。
二百八十六、 接近自然风光 物我归于一如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二百八十七、 生死成败 一任自然 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二百八十八、 处世流水落花 身心皆得自在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二百八十九、 勘破乾坤妙趣 识见天地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裡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閒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二百九十、 猛兽易服 人心难制 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刃;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兽易服,人心难降;谿壑易填,人心难满。」信哉。
二百九十一、 心地能平稳安静 触处皆青山绿水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二百九十二、 生活自适其性 贵人不若平民 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淨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 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二百九十三、 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二百九十四、 人生本无常 盛衰何可恃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二百九十五、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閒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二百九十六、 苦海茫茫 回头是岸 晴空朗月,何处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草,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鴞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鴞者,几何人哉?
二百九十七、 求心内之佛 却心外之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二百九十八、 以冷情当事 如汤之消雪 权贵龙骧,英雄虎战,以冷眼视之,如蚁聚羶,如蝇竞血; 是非蜂起,得失蝟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二百九十九、 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三百、 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三百零一、 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三百零二、 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三百零三、 森罗万象 梦幻泡影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三百零四、 在世出世 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三百零五、 欲望虽有尊卑 贪争并无二致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飧,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三百零六、 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三百零七、 不为念想囚繫 凡事皆要随缘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三百零八、 自然得真机 造作减趣味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其言之也。
三百零九、 彻见自性 不必谈禅 性天澄澈,即飢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三百一十、 心境恬淡 绝虑忘忧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淨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三百一十一、 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出,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裡,虽雅不能离俗。
三百一十二、 凡俗差别观 道心一体观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捨?
三百一十三、 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三百一十四、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淨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三百一十五、 断绝思虑 光风霁月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三百一十六、 机神触事 应物而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催剥后,忽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藁,机神最宜触发。
三百一十七、 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坝柄在手,收放自如。
三百一十八、 自然人心 融合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三百一十九、 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三百二十、 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三百二十一、 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羶却蚋。
三百二十二、 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三百二十三、 思及生死 万念灰冷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三百二十四、 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倖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三百二十五、 雌雄研丑 一时假相 优人傅粉调朱,效研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研丑何存;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著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三百二十六、 风月木石之真趣 惟静与閒者得之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閒者操其权。
三百二十七、 天全欲淡 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蕴袍裋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三百二十八、 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于有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三百二十九、 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 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三百三十、 修行宜绝迹于尘环 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三百三十一、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真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三百三十二、 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 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 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环,无偏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三百三十三、 人我合一之时 则云留而鸟伴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閒行,野鸟忘机时作伴; 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三百三十四、 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淨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三百三十五、 若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道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三百三十六、 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三百三十七、 落叶蕴育萌芽 生机藏于肃杀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三百三十八、 雨后山色鲜 静夜钟声清 雨馀观山色,景象便觉新研;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三百三十九、 雪夜读书神清 登山眺望心旷 登山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三百四十、 万锺一髮 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锺如瓦缶;心隘,则一髮似车轮。
三百四十一、 要以我转物 勿以物役我 无风花月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三百四十二、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三百四十三、 不可徒劳身心 当乐风月之趣 人生太閒,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三百四十四、 何处无妙境 何处无淨土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三百四十五、 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三百四十六、 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三百四十七、 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三百四十八、 月盈则亏 履满者戒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三百四十九、 体任自然 不染世法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三百五十、 观物须有自得 勿徒留连光景 栽竹种花,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三百五十一、 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三百五十二、 非分之收穫 陷溺之根源 非分之福,无故之穫,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三百五十三、 把握要点 卷舒自在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在,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三百五十四、 利害乃世之常 不若无事为福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三百五十五、 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境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三百五十六、 身在局中 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固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三百五十七、 减繁增静 安乐之基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吨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矣。
三百五十八、 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三百五十九、 超越口耳之嗜欲 得见人生之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絃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三百六十、 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