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艳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比如高校教授与中小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就很不相同。一般而言,语文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而对学科性质、育人价值等理论问题关注很少,认为那是语文教育专家的事情。殊不知,这方面思考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问题,学科性质研究工具性人文性“此消彼长”的折腾现象,语文教师“越来越不会教”的专业困境……凡此种种使我们意识到,作为学校课程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必须要有原点思维和终极追问的意识,思考语文教育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类最基本也是最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以及学校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教育中“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什么”“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在哪里”这两个基本问题。 教了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总是在思考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这似乎是一个早就应该解决了的问题。然而,要想简单明了地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容易。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讲:“语文教什么、学什么,这‘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办学堂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等,教什么、学什么界限都十分明确,几乎从来没有过什么大的争议。唯独‘语文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王荣生教授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谈到我国语文教育研究讨论乃至争辩的总话题,一直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应该走哪条道路、进哪扇门的问题。该问题的完整表述为: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语文科应该教哪种取向的语文(总取向)?应该培养哪种取向的听说读写能力(分取向)?或者按钟启泉先生的方式提出:“我们的中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素养?”语文单独设科百余年来,探寻此问题之答案的语文人不在少数。历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似乎都试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由于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学的特殊性、学科界限的模糊性还是导致了认识理解上的诸多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常常遭遇“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的困惑。 其实,如果我们能把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想清楚,也就不难回答语文“是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了。每一门学科课程的开设都有着具体的教育目的,无论是古代课程还是现代课程,都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修习本学科的一份教育预期。不同的课程培养出教育者不同的特质,即培养出不同的人。比如,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的中国古代“六艺”教育和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构成的西方古代“七艺”教育,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内容不同,发展历史不同,培养出的人也自然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对东西方的社会文化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可见,修习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程可以塑造人不同的品性。那么,语文能使人变得怎样呢?诚然,培根的论述当中已经涉及了语文,首先一切学问的载体都是语言,同时,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母语学习内容都会涉及历史、诗歌、哲理、伦理、逻辑修辞等。但是,语文毕竟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语文教育价值还需要更明晰的表达。作家巴金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则把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诉之于三个子女的名字“至善、至美、至诚”,似在试图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真切理解。“美好”固然有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很难明确其程度与边界,但对我们思考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还是深有启发。如同课程的三个维度不能割裂一样,在现代社会,美好的人也一定是求知与做人充分均衡发展的人,是一个善心美德于内,嘉言懿行于外,拥有美好的精神世界,具有真善美人格特质的人。母语教育对培育“美好的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那样的斑斓多彩。”于漪老师曾经如此满怀深情地赞美语文,这也道出了语文人普遍具有的语文情结。语文是如此之美,语文对学生的成长又是如此重要,理应成为学生最喜欢、最受益的学科。然而,理想中的魅力语文却常常变成了现实中的灰色语文,要么是工具主义影响下的“僵语文”“呆语文”“死语文”,要么是人文大旗主张下的“泛语文”“去语文”“非语文”,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学科价值取向功利化、课改行为简单化、主体地位虚无化、阅读教学概念化、写作教学套路化等,但问题的核心是没能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特有之美。实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真正发现、欣赏、表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而语文的魅力全在于语言,有魅力的语言隐含着情感的魅力、思想的魅力、逻辑的魅力、文化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主张以语言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亲密地触摸语言。教语言,不是教静止的、孤立的、僵化的语言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动态的、鲜活的、关联的、传递人类精神魅力的语言。在阅读、写作、交际、综合活动中激活语言,通过朗读沉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沉思默想、披文入情、品味辨析、博闻强记、活写活用等言语活动,让学生感受汉语之美,享受语文学习之乐。品味积累把学生带入汉语艺术的宝藏深处,表达运用让学生能够畅叙自己的内心情愫。建平实验中学不仅针对教材开展“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主题教研活动,还努力把学生带到语文教材之外的万水千山,欣赏课文之外的万紫千红。按照“1 X”的框架来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按照文学史的线索编写校本教材《诗海撷珠》,古今好诗佳句一线贯穿。预备年级、初一年级开设《时文自主阅读》《课外文言文自主阅读》拓展课,开设“课前五分钟魅力语文”微型课程,其中“吟诗赏对、群儒舌战、美文美声、短信生花、猜字入迷”等课前小栏目让学生欲罢不能。初二、初三年级开发“类阅读”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成立“话剧社”“清音社”“小主持人”等社团,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同一本书”等主题活动,组织优秀作业展评,开展“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书写心愿”等活动。语文的魅力渗进了学生的心灵,也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盈着师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增强。仅以2015 年为例:在上海市作文竞赛中,我校学生彰显实力,团体成绩名列前茅,并获一等奖第一名;在古诗文大赛中,团体成绩位居上海市公办学校第一名;在古诗文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微型剧《八仙过海》荣获“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不只语文,其他科目也获得了各类奖项,学生以文明自信的精神风貌和阳光乐学的状态,诠释“探索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活出真我”的培养目标,展现了“美好的人的样式”。 美的力量常常是难以估量的,诗人舒婷曾经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建平实验中学魅力语文的探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自我意识。学生对汉语魅力、汉语智慧的感受力、理解力、运用能力越强,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越丰盈,他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