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续记忆:老上海的老物什(3)

 云游看天下 2016-05-03

过去的老物什你还知道多少?它带给我们的记忆你知道多少?这些东西现在己成永远回忆... (第三集)

缝纫机







缝纫机,上海人叫它“铁车”,以前家里衣服裤子都要修修补补全靠这台缝纫机了。当年是要凭票供应的。准备好缝衣线、底线线圈、底线线圈盒、剪刀等,有上线,下线,一边看,一半手动一半脚动。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使用缝纫机了,其实缝纫机的使用并不难学,学会了使用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钟牌”414毛巾





“414”上海话就是“试一试”的意思。计划经济时期,“414”毛巾作为上海人眼中的“高档货”,还曾成为衡量国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参照。当时,一块毛巾的价格与一斤肉价一样,都是7角8分。至今仍是不少上海阿姨选购毛巾时的不二选择,也是几代上海人心中的深刻记忆。


汤焐子





老底子屋里没有空调,天冷睡觉钻冷被窝真受洋罪,这时汤焐子出场了。每天睡觉前,我家姆妈总是把灌好热水的汤焐子拧紧盖子,再在上面套上布袋子以防烫伤,杵在被筒中靠脚的一边,等我钻进去时被窝里就暖热了。第二天起床后,用了一晚的汤焐子里的水还有余温,可拿来洗脸。如今取暖方式多样,汤焐子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老式印花玻璃茶具






这种印花玻璃茶具,当时家家户户都用过,平时一般放在八仙桌,铁车或五斗橱上,玻璃器具下面还有个玻璃圆盘。有客人来时掀开罩着的印花布拿出几个泡水。小时候调皮经常将玻璃杯打碎给大人吃“麻栗子”,哈哈!


竹椅子





前天热乘风凉是上海城市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吃好夜饭各家各户用冷水冲刷过门前水门汀地面,搬出躺椅竹椅子,摆上小桌子小板凳,夜风中的露天晚宴拉开乘风凉序幕。这种竹椅或竹躺椅坐上去凉爽,但如放在太阳底下晒上半天会很烫的。竹椅旧了以后上面的竹条会松掉,有时候坐在上面会扎你屁股上的肉。


年历片





七八十年代年历片风行一时,各家工厂,商店都会印好发给职工。朋友之间会相互交换,当时在单位,家里的桌子玻璃台板下都可看到年历片的身影,有的人还会放在随身口袋里。后来还有会变色的,左右转动,上面的图案会旋动。


布店的滑动夹子




老底子的布店里顾客选好布,营业员开好票,再用木架子将小票和钞票夹好,通过铅丝“哗啦”一声传到收款员面前。忙的时候店堂里头顶上只看到一根根铁丝上飞来飞去的铁夹子,那帐台一般在最里面很高的地方,几乎贴着天花板,要有台阶才能上去,那收账人坐在里面,一抬头取下铁架子上的小票和钞票,在发票上很响的盖章,震得门口都能听见,然后把零钱和发票夹回铁夹子上,一用力哗的一声又甩回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好玩的!


削刀磨剪刀




怀念小时候的辰光那个磨刀以浓重的苏北口音在弄堂里叫喊“削刀磨剪刀 ...”,每当我听到这个吆喝声,就要从屋里厢跑出去接上一句“奶油鸡蛋糕”,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奶油鸡蛋糕和削刀磨剪刀有什么关联?


脚桶





小辰光弄堂里“箍桶,箍伐!”的吆喝声一响,大人会讲,赶快叫牢伊。等到箍桶匠歇下担时,大人也捧着待修的盆桶来到了屋外。脚桶分大、中、小三种,小脚桶主要用于洗脚;中脚桶主要用来洗衣裳;大脚桶实际就是浴盆,主要用于沐浴、洗被单、洗蚊帐等。特别是用来洗澡的大脚桶,如整个冬季没使用,往往会干得濒临散架或出现许多裂缝,如将大脚桶放在天井里,雨水浸泡一天仍不管用的话,那就需要等待箍桶匠来修补了。


铝制饭盒子





对铝制饭盒有份特殊美好的记忆,总觉得那是成长的象征。早上上学前将饭盒装好,到学校放在专门的地方,中午时就能领到已蒸得热腾腾的饭,有股特别的温濡的木材香味。那时好像很多同学都带饭的,午休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讨论功课。那时每天一只帆布书包之外,女同学多人手一只彩色编的网线袋装饭盒;男同学用几根帆布带子扎住像拎篮球样子,这已成我们这代学生特别的一道风景线。

追忆往事的一幕幕,伴随了我们上几代人的成长,而时至今日,它们却渐渐地成为一段段历史的记忆。当您偶然从家里的角落里,发现一些尘封的老物什时,您会发现,在不经意间,您一直在不断地和过去告别,与之一同消失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当聚焦这些物化的历史,关注那远去的生活背影,想起我们的上一辈,您将更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的轨迹。


重续记忆,下篇待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