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由我党周恩来、叶挺、朱德等领导人在江西南昌发动了著名的起义事件,从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我党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的序幕,这次起义对于我党的意义非凡。但是,却因他带领部队临阵脱逃,导致我军损失惨重。 他就是蔡廷锴,在南昌起义前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他和叶挺将军是老乡,而叶挺将军也一直想要拉拢他起义,虽然蔡延锴从来没有表过态,但叶挺将军一直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南昌起义的当天,蔡廷锴正随汪精卫在庐山开会,当得知自己的第十师被叶挺拉去起义后,大为吃惊,立刻就坐不住了,军人尤其是一个合格的军官,看自己的军队比看自己的孩子都要亲,当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拐了,哪有还能淡定下来的?于是散会后蔡廷锴就立刻回到了南昌,他就一个目的,一定要把自己的部队拉回来。 蔡廷锴经过简单的思索后,来到了起义部队的驻军处。满头大汗往座位上一坐,就直呼:“你们搞起义,怎么能不叫上我啊!”周恩来等人见到蔡廷锴能来参加起义都非常高兴,毕竟缺人手嘛,何况还是一个出色的军官。但这时谭平山还保持着冷静,对周恩来、叶挺等人说道:“蔡廷锴这个时候来,提前也没动静,显然态度十分暧昧,他的立场很模糊,我们应该先将他扣留再作商议。” 然而你叶挺对于自己的老乡还是十分看重的,之前自己去求他起义他都不干,现在主动送上门了,哪还能推走呢?于是当即表明发对,为蔡廷锴大说好话,并说扣押国民党起义军官,对于外界影响不好,以后哪还有起义军官赶来投奔我们?大家感觉叶挺说的有理,于是就将蔡廷锴留了下来。并委任他为左翼总指挥,带领自己的第十师打前阵开路。 这一切都中了蔡廷锴的下怀,蔡廷锴正愁如何将部队安全带回去,这下可好办多了。于是在两天后,部队行军到贤县一带时,蔡廷锴见左右没有其余的部队,于是立即命令部队“溜了个弯”,跑到福建去投奔了蒋介石。 蔡廷锴这一跑不要紧,这一下打乱了起义部队南下的原定计划,并且动摇了起义部队的决心,紧接着起义各军相继发生了出逃事件,最终使部队分崩离析。也正是因为他的逃跑教训,使党的领导人开始逐渐加强党对军队的控制权。 对于蔡廷锴率部逃跑一事,也不应多加批判,毕竟当时人各有主,蔡廷锴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将自己的部队“拉“了回来。在蒋介石都手下,蔡廷锴参与了中原战争,为蒋介石屡立奇功。蒋介石扩编19军后,任命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
然而当时19军只有4万余人,而大多配置的都是轻武器,根本没法和日军的飞机、坦克相抗衡。当时蔡廷锴表现出了一个军人的血性和威风,与6、7万日军血战了33天,使得日军主帅4次易主,伤亡万余人,最后消灭了日军妄图占领上海的野心。战役结束后,“民族英雄”蔡廷锴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深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南京政府和日本随后签订《淞沪停战协议》后,把蔡廷锴的19军掉到了福建,围剿工农红军,蔡廷锴不想自己的部队没死在敌人手里,却死在内讧手里,于是为了19军的前途,多次和红军进行接触,达成了停战协议。并于1933年和李济深等人在福建建立了反蒋联盟,但很快遭到了蒋介石的镇压,蔡廷锴被迫出海游洋,他没到一处都在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对日本的野蛮行为进行控诉,对南京的不抵抗政策严肃抨击。 “七七事变”后蔡廷锴知道国内情况后,当即回国,请求南京政府让他继续为国战斗,保护国家,保卫人民。虽然蒋介石召见了他,并任他为26集团军总司令,但南京政府为了报复他之前的反蒋行为,将他的部队都进行了改编,使他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蔡廷锴也明白是什么原因,他很快选择了辞职,而蒋介石也借机批准了他的辞职信,就这样蔡廷锴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参谋官”回到家乡养老。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蔡廷锴见到了周恩来,经过一番彻谈后。蔡廷锴和李济深等人成立了民主促进会,进行反对蒋介石独裁运动。当再次遭到蒋介石镇压打击后,他们转到了香港成立了“民革”,继续进行反蒋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蔡廷锴作为“民革”代表参加了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继续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