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刘记印:一把破解海昏侯墓巨额财富秘密的钥匙

 汉青的马甲 2016-05-03
【大刘记印:一把破解海昏侯墓巨额财富秘密的钥匙】


海昏侯墓出土的明确刻有刘贺字样的玉印,在墓主遗骸腰部发现(左);右为出土的玉质 ' 大刘记印 '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发掘成果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我极大兴趣,脑子里冒出了三个大问题:海昏侯的坟墓中怎么会藏着这么多金银财宝?刘贺生前特别是被废黜皇帝后到底干了些什么?怎么能在短短一生(34岁去世)就积聚起富可敌国的财富?


  为了寻求这三大问题的答案,笔者先后四次细看首都博物馆3月2日开展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查阅了《史记》《汉书》等有关资料,与老友夏廷献、礼平数次商讨后,对上述问题谈点“一家之言”。呈请方家教正。

  墓葬中的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财富简直令人震撼:

  先看最晃眼的黄金。目前已出土各类金器378件,纯度99%以上,总重量超过80公斤。其中有大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饼285枚,尤其是那20块金板,每块重达一公斤左右。这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有专家估计,这些金器如果上拍,其价格在10亿元之上。

墓室北部回廊中集中出土了约200万枚10余吨的五铢钱。(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

  再看汉代流行的货币——铜钱。一次出土的五铢钱就有200万枚,重达10余吨。相当于50公斤黄金,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大约相当于100万元到200万元之巨。有专家考证,铜钱加金币在当时若是购买粮食,可够近3万人吃一年。

  还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品质上乘的玉器、青铜器、漆器、竹简、丝绸等等,财富的聚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超过了同为列侯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陪葬,甚至超过了比他级别还高的河北满城汉代靖王刘胜墓中的陪葬。

  陪葬的这些巨额财富究竟从何而来?截止目前有以下四种主要说法。

  一、“宫中私拿说”。有人说,刘贺当过27天皇帝,被废后离开皇宫时私自带回来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大将军霍光等人准备废掉刘贺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刘贺正准备到未央宫的温室殿,突然听说太后要召见,赶到承明殿时,手下的人一个也不让进去。被废后,霍光立即亲自押送刘贺出未央宫至昌邑邸(说是邸,其实就是临时搭起的帐篷),还下令杀掉了刘贺的随从200多人。整个过程惊心动魄血腥残酷,刘贺能够保住脑袋就不错,根本不可能去拿皇宫中的贵重物品——在1127条罪状中再加上一条。因此,“宫中私拿”之说根本就不可能。

  二、“继承遗产说”。有人说,这些财宝是继承的遗产。认为第一代昌邑王刘髆(bó),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武帝赏给了他大量黄金(多少没有说),死后财产全部留给了他的独生子、第二代昌邑王刘贺。我们可以算一算,第一代昌邑王只当了十年便去世了,第二代昌邑王刘贺接班的时候只有5岁,死的时候是34岁,中间有29年。史料记载,昌邑王家有250人到300人之多,一起尽情享受着奢侈的贵族生活。如果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这么一大家子仅靠汉武帝赏赐第一代昌邑王的黄金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要说刘贺又把一生未用完的、富可敌国的黄金带进棺材里。再有,出土的黄金许多都是祭祀用的,汉武帝不会拿祭祀祖宗的黄金去赏赐。再有,汉武帝总不会赏赐铜钱吧,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十几吨铜钱,相当于50公斤黄金,很多铜钱是汉武帝刘彻子孙辈——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这说明铜钱不是汉武帝赏赐的。再有,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上分别铸有“上、中、下”字样,这些字的笔画与“刘贺”印、“海”字大铜印上的字,用笔相近,字形一致,都是刘贺当海昏侯以后才铸刻的,显然,这些黄金不会是汉武帝赏赐的。因此,“继承遗产”之说也不靠谱。

马蹄金、麟趾金上分别铸有“上、中、下”字样

  三、“皇帝赏赐说”。有人说,刘贺是汉室宗亲,打断骨头连着筋,那么多财产,可能是汉宣帝赏赐给他的。的确,汉代皇帝赏赐下属,有时是大手笔的。比如,汉文帝一次赏给周勃黄金五千斤;汉武帝一次赏给卫青一千斤;而汉宣帝就曾经赏给过霍光七千斤。然而,这种大量的赏赐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为朝廷立过大功,而且是要上史书的。刘贺是个废帝,对汉室未立寸功,何享恩赐?再有,汉宣帝一直对刘贺有所忌惮,无论在山东昌邑还是在江西南昌,都派人监视着他的言行,随时报告情况,最后还削掉他三千户食邑,在这种政治生态环境中,皇帝怎么可能让刘贺有好日子过呢?因此,“皇帝赏赐”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四、“剥削食邑说”。有人说,刘贺重回昌邑时,虽然被贬为民,但仍然“赐汤沐邑二千户”,如果加上他四个姐妹“各赐汤沐邑千户”,一共是六千户。被封为海昏侯时,“食邑四千户”,后又“削户三千”,他的财产就是靠剥削这几千户人家积累起来的。按照汉代的生产力水平,一亩地打不了多少粮食。在昌邑时,刘贺一家共有183人,光靠“汤沐邑”收上来的粮食财物,也许仅够他们一家的吃喝开销。而当了海昏侯后,就要按照“食邑四千户”规模,直接给皇帝进贡,剩下来的才是家用。其实,汉代豫章(今南昌)郡海昏县那个地方十分荒凉,鄱阳湖的范围比现在要广阔得很多,长江发洪水时,主要靠鄱阳湖来调节;江西北部遇到涝灾时,也是靠鄱阳湖来调节。鄱阳湖周边湿地范围很大,往往百里不见人烟。所以,刘贺在这里也攒不下什么财产。因此,“剥削食邑”之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陪葬海昏侯刘贺的巨额财富究竟从何而来呢?

一方玉印解开重重迷团

  如同《红楼梦》中的全部奥秘,都系在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灵通宝玉”一样,海昏侯墓出土的一方玉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破解刘贺墓藏巨额财富的钥匙。

大刘记印(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

  这方玉印便是“大劉記印”。它出土时位于内棺的上部,从磨损程度看,应当是一方常用印。印材为和田白玉,印纽为龟形亦称玄武形,规格较高,为汉代王侯用印。印文雕刻流畅,线条有力,形同铁箸,其中“大”字吸收了大篆的笔法,“大劉”二字互让,“大”小而“劉”大,相得益彰。而“劉”字有意缩小立刀,突出卯金,别有一番风趣。“記印”二字平分秋色,使整个印文从不平衡中找到了平衡,但“記”字大胆地将“言”字旁舒张开来,紧收“已”的笔划,又从平衡中显现出新的不平衡,回味无穷。可以说,此印的雕刻堪称汉印之冠!


  这方印如何解读?一种读法是“大劉—記印”。这种读法的关键问题是,在《秦汉印典》中,遍查四千余方出土的姓氏印文,有“之印”、“私印”、“信印”或“印信”之类,唯独没有发现一方为“记印”,显然,不能这样读。还有一种读法是“大刘记—印”。这里,“大刘记”是一个名词,只要破解了这个名词,重重迷雾便会烟消云散!

  有人说,“大”字当臣讲,代表臣的意思。这种猜想难以服众。可以想一想,如果上朝时或者写奏章时,对着皇帝不称“臣”某某,而称“大”某某,恐怕脑袋早就该搬家了。

  为什么称“大刘”而不称“刘贺”呢?我感觉,因为刘贺是个废帝,被贬为平民,全国都知道,而且在废黜他的时候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有1127条之多,名声不好,所以便叫个姓。叫姓也有小刘、老刘、大刘之分,如果叫小刘吧,对这位以前的王爷不够尊重;叫老刘吧,刘贺的岁数又不大,死的时候才34岁,那就叫大刘吧。另外,古人有“名讳”之习俗,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能直呼其名,在书写时也不能使用这些字。刘贺尽管被贬但身份高贵,刻印不用“贺”字也是按习俗办事。


海昏侯墓出土“大刘记印”印面摹本。 熊长云绘

  那么,“大劉記”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大刘记”是刘贺的一个商号。刘贺无论是在昌邑当平民百姓,还是到江南去当海昏侯,始终在从事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这个看法的依据是一滴水见太阳的“记”字。“记”字用于商号或店铺名称是商界商家的传统做法。其含义是权属、权利、义务、责任和信誉。从什么朝代开始这样使用尚未考证,但直到现在,有一些商店尤其是私营商家仍然在使用这个“记”字,“张记”“李记”“赵记”等等,把它写在招牌上,刻在印章上。甚至在商号使用的器具上,如斗、升、米袋、粮袋上,都有“张记”“李记”“赵记”的字样。“大劉記印”就是盖在商品包装以及泥封上用的。这样看来,刘贺是“大刘记”商号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无疑。成吨成吨的五铢钱是“大刘记”商号的流动资金,光灿灿的金饼是“大刘记”商号的黄金储备。别看上面墨书写着“┄┄海昏侯臣贺┄┄酎(zhòu)黄金┄┄”字样,那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因为他根本没有资格去长安参加每年八月皇家举行的祭祀活动。

  经商使刘贺摆脱了当初的窘境,广泛结交了朋友,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走向了人生的辉煌。可以想象,当刘贺34岁突然去世的时候,敬重他的那些食客,伙同他一起的经商朋友,还有依靠他的家人,是多么悲痛,最后大家决定按照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原则,把那方常用的“大劉記印”,那些“大刘记”商号的流动资金——200万枚五铢钱,还有“大刘记”的黄金储备,统统埋入墓葬中,随着刘贺一起驾鹤西游去吧,也省得去交巨额财产税(当时遗产税极高)!有学者认为“大劉記印”只是个“殉葬品”。我认为是“殉葬品”不假,但不是“只是”。而是在完成了从昌邑到海昏国两地的商贸使命,为刘贺带来了巨额财富后才作为殉葬品的。

  “大刘记”商号经营的大宗商品

  “大刘记”商号到底是做什么买卖的?十几年内能够发这么大的财?我们还是让这次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说话吧!

  海昏侯不昏,刘贺是一位十分精明的多种经营大师,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帝王级商人”。初步理了一下,刘贺经营的货物主要有:

图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药材

  一、药材。仅出土的冬虫夏草就有半箱之多——说明刘贺经营这种珍贵东西,可能是部分家用部分用于做中成药。出土的琥珀虽然不多,但也是一味贵重的中药,很多中成药需要用琥珀来配制。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医药方面的书籍,由此推断刘贺或身边能人是很懂医的,做药材买卖没问题。还有,出土一套捣药用的青铜臼和杵,与现在中药店用的差不多。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臼和杵

  一些重量级的青铜器,基本上与制药有关。有些学者根据史料上的记载,武断地认定刘贺就是一个会玩的“吃货”,青铜器能往吃上靠就往吃上靠,能靠多少算多少,这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出土的那个青铜温鼎和青铜染炉,被说成是汉代的火锅和调料杯。

  仔细观察和琢磨后,我认为不是:一是温鼎上面的开口太小,无论是放食物还是取烧好的食物,都很不方便;二是下面的铜盘太浅,放不了多少烧炭,一锅水还没有烧开,火就可能灭了。倒是像做中成药的器皿,下面加热烤着,上面还可以摇滚。

  还有那个青铜“蒸馏器”,被认为是酿酒用的,理由是出土时里面有类似芋头的残留物,而日本至今仍然有用芋头酿酒的习惯。我看也不是,因为青铜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铜离子,而铜离子是具有杀菌作用的。酿酒过程中的酵母菌会被铜离子杀死,所以用它酿不成酒。这个青铜器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圆形桶状的东西叫做“悬壶”,下面的叫釜,是做药用的器皿。至于里面有类似芋头的残留物,更说明它是制药工具,因为芋头入药,是中医中药的传统做法,也是民间治疗便秘的验方,明代药圣李时珍在著《本草纲目》时将其收入。据说从汉代起,凡是行医卖药的门前,都摆这么个东西或悬挂药葫芦。久而久之,到了东汉就出现一个词,叫“悬壶济世”。还有一件青铜重器,就是滴漏,中间有一把刻度精确的量尺,用这个滴漏计算时间,我估计能够准确到半刻,一天是100刻,一刻是十二三分钟,半刻也就是六七分钟。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刘贺干什么事情需要这么精确的时间?答案只有是制药,当然还可能炼丹。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铜滴漏

  二、盐铁。汉武帝时代就实行了盐铁官营,民间禁止盐铁买卖。尽管汉昭帝时代把提出盐铁官营的桑弘羊砍了头,但盐铁官营的制度没有改变。刘贺在昌邑时虽然是削去王位的平民,但他靠父亲的余威,靠过去的人脉关系网,当然也靠他经商闯出的商业渠道和销售网络,弄到个盐官铁官的位置不难;实行酒类专卖后,没准还弄个酒官当当。当上海昏侯以后,经营盐铁更是顺理成章,当然要向国家和当地政府上交很高的税。这次出土的文物中没有盐的直接证据,但有铁的实物。一件是成套的铁编磬。磬一般都是石头做的,在考古发掘中这是第一次见到铁制编磬。铁磬比石磬声音更加浑厚,传得也更远,穿透力也更强一些。可惜这次未展出,据说考古人员正在研究铁磬里面的填充物对音质、音色和音高的影响。另外,出土车马中的一些部件也是铁做的。给人的印象,刘贺这个头脑清醒的大商人,把盐官铁官当到了极致,既为官家也为自己赚得盆满钵溢。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铁编磬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

  三、书籍。在海昏侯刘贺的主墓室中,西边的一半是书房或叫书库,出土了大约一万枚竹简和木牍,这就相当于一座小型私人图书馆,说明刘贺生前是读书、爱书、藏书之人。他不仅爱书,也爱写书用的竹子。史书记载,刘贺应召去承袭皇位,从老家昌邑往长安赶,中途经过河南一个叫济阳的地方,当地出产一种积竹杖,他非要买来带上。后来到了江南当海昏侯,当地漫山遍野都是竹林,喜爱竹子的他,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做竹简的竹子。西汉是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年代,董仲舒、公孙弘、桑弘羊、司马相如、司马迁等等大家,纷纷著书立说,传播思想,传承文明。像司马迁写的《史记》,洋洋洒洒几十万言,该用多少竹简呀!刘贺看准了这个商机,让“大刘记”商号多做竹简和书籍的买卖。这在当时可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先派人上山去伐竹子,再运下山,把竹子劈开,然后用大火蒸煮(主要是除去里面的小虫子和细菌,保证竹简不虫蛀、不霉变、不开裂)。等到彻底凉干后,再削成一个个竹条,截短打磨后打捆装车,打上“大刘记”商号的印记,最后千里迢迢从南方运到长江以北各个地方。海昏侯手下还有不少食客,有从昌邑带过来的,也有到江南后新投奔过来的,刘贺为了安抚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便让他们抄写竹简,抄好后一方面供大家学习,一方面拿出去卖。食客们每天抄书,出版的能力和速度甚至超过了官方。在这些书籍中,有《论语》、《易经》、《礼记》,也有医书、五色食胜等等。通过经营书籍,“大刘记”商号不仅大大赚了一笔,获利扬名,客观上还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万枚竹简内容破解后,更会证明刘贺不是一般人。

图为一件盘盏类漆器上刻有“医工五禁汤”五字

  四、漆器。汉代官府民间都很少使用瓷器,因为瓷器的制作还没有发展起来。虽然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产自浙江的青釉瓷器,但那是祭祀用的,平常不会用。而民间用的一般是较为粗糙的陶器,官府一般用青铜器。再有,就是官府民间都使用的木器和漆器。木器赚不了多少钱,作为专营高档商品的“大刘记”商号便做起了漆器这号买卖。中国最早的漆器发现是在浙江河姆渡,出土了一只红漆碗,木胎的。距今已有七千年之久。到春秋战国以后,漆器发展迅速,更加实用化,大有取代青铜器之势。汉代的漆器在战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达到了鼎盛。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一是数量大,达2300件之多;二是种类多,包括鼎、壶、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三是档次高,采用彩绘、金银镶嵌、螺钿等多种工艺,纹饰精美,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的高超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出土时许多杯、盘、碗都是一摞一摞堆在那里,每摞都有十个左右,光亮如新,显然是等待批发或零售。漆器与青铜器相比,不仅轻巧,而且不传热,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和欢迎,一时间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销路当然会很好。

图为海昏侯墓车马坑

  五、马匹。昌邑王刘贺爱马,这在当时当地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史料记载,刘贺曾经驾着马车狂飚,一口气竟跑了250里,创下了当时最高的行车记录!“大刘记”商号的起家,很可能是从贩马开始的。海昏侯下葬时,陪葬坑里一次就活埋了二十匹好马,这在汉代的江南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图片14)可以说,刘贺真是“成也由马,败也由马”!他应召去长安承袭皇位时,随行者开始是250多人,一下午就跑了135里路,是当时世界上运动速度最快的车队。笔者计算,这支车队怎么也有三百匹马左右,等于出动了两个骑兵连!因为刘贺乘坐的是七乘车,接他的人、送他的人也都是坐三乘、两乘,当然也有独乘或二三个人合乘一辆车的,后面还有衣车、食车、杂物车呢。须知,这些马匹不是从长安派去的,都是昌邑王自己家里的。夜里一点接到的玺书,中午就出发,根本没有到别处征集马匹的时间。一路上刘贺不断整顿队伍,前后发配回去50多人,快到陕西时因为有人不遵守纪律,昌邑王又让卫士长处决了一个叫善的下人,使这支车队更加严整。待到车辚辚马萧萧、浩浩荡荡飙进长安城,大将军霍光看到后,不禁倒吸一口气,脊梁骨直冒凉气:这支队伍要是闹起事来,还不把未央宫乃至京都搞得个人仰马翻!从此产生了必须除掉刘贺的心思并开始付诸行动。当然这是后话。再说刘贺被废黜回到昌邑后,仅靠“汤沐邑”收上来的那点粮食财物哪里够一大家子的用度啊,没办法,只能发挥他“爱马、识马、养马、训马”的特长。于是,“大刘记”商号居然靠贩马开张了,红火了,还淘来了第一桶黄金!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海”字铜印

  当海昏侯从山东迁到江西鄱阳湖边的时候,看到南方的马匹又矮又小,便决心扩大“大刘记”商号经营马匹的规模。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方“海”字大铜印,印面硕大,而印文只有一个字“海”。在展柜外目测,此印长约十厘米,宽约八厘米,略呈长方形,高约五厘米。比较奇特的是,印痕极深,大约有一厘米,这在铜印中是极不常见的。我推测,这方印可能是先铸造、再凿刻、后打磨而成。“海”字代表海昏国海昏侯无疑。这个字刻得很有功力,是非常标准的篆体字,完全展示了秦篆(摹印篆)的风格。可惜印面的一角残破——可见这方印在几年间是常用之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么大的铜印目前没有看到印把子,也没有看到印纽等抓手,只有如馒头状的缓缓突起,不知上面有没有开孔或开槽。一般来说,汉印都比较小,一般是盖在封泥上,因为那时只有竹简和木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这么大的一字铜印究竟往哪里盖呢?我推测,这是方烙印,使用的时候烧红了,再用特制的金属夹子夹住,或用后面专门的孔或槽固定,往马的臀部盖,以此证明马主人是海昏侯的,也为了出售良种马时防伪。

  六、骨董(古董、古玩的旧称)。汉代没有这个词,大约叫古物。刘贺很可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骨董商之一。玩骨董讲究“三年不开张,开张管三年”,货不在多而在真在精在老。刘贺深谙这些道理。他当27天皇帝时,皇宫中陈列、使用的前朝文物,让他大开眼界,使他的鉴赏能力和水平远高于常人。这种眼力再加上无人可比的财力,使“大刘记”商号收购骨董的魄力天下第一、无可匹敌。这次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发现两件前朝的青铜器——提梁卣和缶,分别是西周和东周的,距西汉已有三五百年之久。可以想见,这两件文物摆在刘贺宴客的殿堂上,一方面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奇货待沽,谁看中了就高价卖给他!这次还展出了一块琥珀,属于金珀,里面有一只小虫子,当时是十分珍贵的罕见之物。再有,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马蹄金中发现了当时比黄金还贵重的蓝色琉璃,只可惜墓中保存不善已经粉碎。这种琉璃产自波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中国,从此国人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宝贝!作为经营骨董的“大刘记”商号,把张骞带回的蓝色琉璃搞来,再嵌到黄色的金块里,做成光灿灿的琉璃马蹄金,说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琉璃马蹄金

  当然,除了上述六类大宗货物外,还有诸如丝绸、服装、首饰、青铜器、玉器、竹器以及粮食等,也是“大刘记”商号的经营之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大刘记”的主要商路和销售方式

  从“大刘记”商号经营的上述大宗商品,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海昏侯刘贺经商的主要路线。

  刘贺是从山东起家的,又有一口气奔跑250里的记录,应该说跨越黄河,穿越泰山,把整个山东半岛这个经济最发达地区都跑遍了。刘贺接旨入长安,从东到西纵贯整个河南,又穿越了半个陕西,所以中原这一带的道路他也很熟悉。后来刘贺当海昏侯时,从山东出发经过安徽,走水路跨越长江到江西鄱阳湖地区,又实地考察了东中部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刘记”商号正是有刘贺这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才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笔者初步梳理了一下,刘贺的主要商路有五条:

  一、北方商路。购买马匹的最佳地区是蒙古草原。每次贩运都是几十匹甚至上百匹马,浩浩荡荡从蒙古草原经山西、河北到山东。在黄河之滨,“大刘记”商号有专门的养马场,在这里集中育马、训马,特别是培养良种马,然后拉出去贩卖。后来当了海昏侯,山东的养马场仍然保留着,只不过贩马时要经过安徽,跨过长江到江西,这样,商路延长了,买卖也更大了。

  二、西北商路。琉璃产自波斯湾地区,琥珀产自贝加尔湖以北乃至波罗的海地区,这些地方“大刘记”的商队是否去过,没有史料支撑不敢妄说。但这些物品的流通有一个交汇点,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刘贺的商队从江西载上常见的日用品出发,经湖南、湖北、河南到陕西,一路销售,再用赚来的钱从西安采购大批高档商品,包括琉璃、琥珀之类,然后原路返回江西。

  三、东边商路。东部沿海最重要的就是产盐。刘贺在昌邑时主要靠山东半岛沿海的盐场采购食盐。当海昏侯以后,不仅保留了与山东盐场的交易,还就近与江苏、浙江沿海的盐场做起生意。因为从这里进盐主要走水路,出鄱阳湖进长江,就能直抵江苏、浙江沿海,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四、西南商路。冬虫夏草这类中草药主要产自青藏高原,到那里要翻越无数高山。刘贺的商队一路贩盐贩马,经过湖南、贵州、云南,抵达四川,商队越走越精干,最后用赚来的钱集中购买中草药原路返回。

  五、南方商路。制作漆器需要生漆也叫大漆,而生漆主要产自热带雨林。汉代漆器的广泛使用,使市场对生漆的需求量很大。当时做这号买卖有特殊的要求,就是装生漆的蒌子必须是特制的,坚固耐用,防火防漏。就好比现在高速公路上奔跑的装载化学品的特种车一样。刘贺也有这么一个特种车队专门运生漆。他们从江西向南,到广东、广西,甚至到海南、越南,采购大量生漆,然后运回江西销售。

  上述这些商路,有些是多年形成的传统商路,有些是“大刘记”商号趟出来的新商路。它们纵横交错,相互沟通,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就为东西南北的货物流通,为发展汉代的经济客观上作出了贡献。

  说到“大刘记”商号的营销之道,一件趣事不能不说: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偶车马

  在海昏侯刘贺墓南面的墓道中,发现一辆偶车马,也就是模型车马。让人感到有点因惑。其一,此前在不远处已挖掘出专门用于陪葬的车马坑,里面有五车二十马,为什么唯独这辆马车放在主墓显著的地方?其二,海昏侯墓整体是坐北朝南,南面为大为尊。在这个地方摆上一辆马车,有何深意?后来进一步挖掘发现,车上有一面建鼓,已破损;一件青铜乐器,叫錞(chún)于;四件青铜铙组合。这些乐器都是当时用的实物,由此推断,这辆乐车模型是按照1比1的比例制作的。根据这三样物品,考古人员将这辆车定名为乐车。那么,这辆乐车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这是刘贺出行时的前导车,一出门前导车上就吹吹打打,显示他的身分和地位,也说明他的奢侈和享乐。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对,如果这么招搖过市,皇上派到他身边的“卧底”一定会向皇上报告。皇上知道了也一定会把他杀了,因为严重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出行制度,古代就有这么个定罪的专用词,叫“僭越”!

图为青铜錞于

  那么这辆乐车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刘贺一心经商,需要到处推销“大刘记”的商品,于是刘贺设计并命人造了这辆乐车。出去卖东西的时候,三五辆或十几辆车载上货物一起出发,每到一处集市便停下来,由乐车敲鼓奏乐表演,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推销货物。有点像如今的大棚车,装上高音喇叭,推销各种产品。

  为了进一步达到广告性、标志性、徽志性宣传效果,海昏侯在车的装饰上下足了功夫,用了当时最好的材料和最好的工艺,车上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精益求精,做到了极致。仅举一个例子:马的额头上有个三角部位,这个地方的装饰物叫“当卢”。大约相当于现在小汽车前面的那个厂家标志。这次展出了三套当卢,造型十分优美,一套是纯银的,一套是纯金的,还有一套鎏金错银的。特别是鎏金错银很不简单,要在薄薄的铜片上刻出优美细致的线条,再分别用黄金、白银填进去,然后再打磨平。据说鎏金工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岁,因为他吸进了鎏金过程中产生的水银。这个当卢可以作为国宝级的文物,也可以作为国家旅游的标志物。难怪有人参观后惊呼:我们看到了二千年前中国的奥迪、宝马、凯迪拉克!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鎏金错银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

  千万不可小瞧这辆乐车,在差不多十年的光景里,它为海昏侯一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以致于刘贺在生前曾指着这辆乐车深情地说:将来就让它陪着我驾鹤西去吧!但是后来刘贺去世时,那辆乐可能仍然运行在遥远的商路上。家人便决定,就用偶乐车代替真乐车陪葬吧。

  刘贺为什么会走上经商的之路?

  作为由王到帝,又由帝到民,再由民到侯的刘贺,为什么最后会走上经商的道路?为什么会迅速成为豪商巨贾,登上人生的又一个巅峰?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刘贺在19岁的时候被削为平民,从此他的官路被堵死,那种王侯靠封地食邑为生的道路也被堵死。虽然刘贺继承了第一代昌邑王的遗产,但是坐吃山空,无法供养他们一家体面的贵族生活,也无法维持他手下那一二百人的生计。汉代重农轻商,商人是让人看不起的,还经常会受到官府的刁难和打击,从出台盐铁官营,到实行“酒榷”,即酒类专卖;从推行算缗(mín)、告缗令,到均输、平准的设置;甚至货币改革,都是针对商人商业的。这一点刘贺非常清楚。但由于生活所迫,最初只能通过经商赚些钱补贴家用,维持他仅存的一点王爷尊严,后来生意才越做越大。刘贺与社会地位低贱的生意人为伍,也起到了消除朝廷疑心他会复辟的作用,保存了生命。

  其次,古代的昌邑就是现在的巨野,地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交界的地区,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不远处的商丘,就是商代因商业发达而得名。这种经商的传统,也使被废黜的刘贺深受影响。有一个对比,就是刘贺刚到江西的豫章郡海昏县时,周边都很荒凉,当然也没有什么人经商,地名都是他去后才起的。但是几年后,海昏侯国的南面不远出现了生米市,北面出现了马口,再往北出现了马回岭。这些具有化石性质的古老地名充分说明,刘贺把北方的经商之道带到了南方,大量买卖粮食和马匹,繁荣了那里的经济,造福了当地百姓。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屏风

  再次,刘贺并非是不学无术、吃喝玩乐之徒。这次考古发现他不仅藏有孔子的书,还有画在屏风上的孔子大幅画像,如果整理出来,据说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孔子真容的最早画像。在这幅画像中,孔子居中,旁边还有孔子几个著名的弟子,包括颜回、子贡、子路等人。这说明,刘贺是一心尊孔的儒家。他不仅崇拜孔子,也同样崇拜孔子的高徒,尤其是子贡等人。而子贡就是官商鼻祖,生意做得很大。孔子带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出书讲学的经费,都是由子贡提供的。还有战国后期的越国国相大将军范蠡弃官经商,也是在今山东西部离昌邑不远的地域发迹被称作“陶朱公”的,肯定也是刘贺崇拜的偶像。在前辈经商之道之术的指引下,刘贺经商的路子越走越宽,最后成为一代声名远扬的儒商!遗憾的英年早逝,是得病而死还是被人害死,有待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遗体进行“解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