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顏德謦談痰飲
2016-05-04 | 阅:  转:  |  分享 
  
痰飲病窮原竟委

顏德馨



痰飲是指水液在體內運化輸布失常,停積於某部的一類病証。痰飲涉及的範圍

很廣,廣義是指《金匱要略》所劃分的四飲,即“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狹義則是指四飲之一的痰飲。

古時“痰”宇本作“淡”,晉唐時,如《脈經》、《千金翼》中均作“淡飲”。

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云:”淡飲,謂膈上液也。”淡與澹通,是水液搖動的

名謂,《說文》云:”澹,水搖也。”故丹波元堅《雜病廣要》謂:“痰本作淡,

淡,澹動,澹水動也,故水走腸間,名為淡飲。”後世名家多有發揮和闡述,如

宋代嚴用和《濟生方》認為”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調攝失宜,氣道閉塞,水飲停膈而結成痰”。從氣與水的關係來論述本病的病機,

甚為精闢。清代葉天士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外飲治脾,內飲治腎”之大法,

亦屬精當。餘從”痰瘀同源”說,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痰飲,亦取得了一定成績。



「探求病因陽虛為本」

痰飲病之成因,歷代醫家論述甚多。由於痰飲有濃而稠及清而稀之不同,故病

機炯異。臨床所見,大凡咳嗽多痰,氣逆喘息之病証,多屬飲病。《金匱要略》

云”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有蒼桂朮甘湯、腎氣丸之治,若陽氣不到

之處,即為飲邪停滯所致,飲為陰邪,得陽始化,故將痰飲之成因歸咎於脾腎陽

氣不足。因脾主運化,飲食於中,全賴脾土之薰化轉輸,而脾陽又賴腎陽之溫煦,

腎陽不足,則火衰不能蒸土,土虛不能化物,以致水谷難以化為精微,而為痰飲,

故痰飲病常由脾及腎或脾腎兩傷。同時,脾氣健運,還須賴肝氣的疏洩,肝脾不

和,脾運不健又是停濕成飲的重要因素,蓋木旺必侮土,土郁則水谷不化,濕即

化為痰。另外,嗜酒多濕,嗜煙釀痰,也為常見原因,更有年屆花甲,命火式微,

陽不勝陰,火不敵水,則水谷所人亦可化痰成飲,因此老年命門火衰,腎氣衰微,

更易罹患飲病”



水積於陰則為飲,飲凝於陽則為痰,故通陽化飲,當為治痰飲之大法,臨床常

用蒼桂朮甘湯加減。患者如形寒肢冷、咳嗽痰稀、苔白脈患者,加半夏、陳皮以

燥濕蠲飲。若飲病而脾虛者,呵配以六君子湯健脾化飲。若肝郁氣滯,中虛停飲

者,則配用香附、烏藥、沉香、積殼等理氣化飲。中陽不足,寒飲較甚者,則以

乾姜、細辛助桂枝溫運中陽。飲邪上逆,喘咳氣促者,與旋覆花、代赭石、蘇子

降氣化飲,但總不離乎溫藥和之之宗旨。



2.痰瘀同源活血化痰

痰和瘀是兩種不同的致病因素。痰是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所謂“積水

成飲,飲凝成痰”,故“痰”、“飲”名雖異而實同。而瘀是人體血液循行不暢

或離經之血著而不去的病理表現,在這種痰瘀認識指導下,辨証用藥迥然不同。

但由於津血同源,很多痰飲病與瘀血相關,應用活血化痰的方藥治療痰飲則有較

好療效。

醫學科學是一間自然科學,其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必然以實踐為依據,臨床實

踐給醫學科學理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如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論和實

踐,由來已久。甘肅漢墓出土的一批醫簡,其中一個處方為:乾當歸、芎窮、牡

丹皮、漏蘆及虻(虻為貝母之別稱),此方活血養血加貝母化痰散結,是痰瘀同治

的典型方劑。《內經》中四烏鰂骨一蘆茹丸,實際上就是痰瘀同治方,至元代朱

丹溪對痰瘀相關進行了探討,認”痰挾瘀血,遂成窠囊”,需痰瘀同治才能收效。

清代唐容川則說得更為明確,在《血証論》中指出:“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

“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故痰飲與瘀血成為病理

產物和致病因素。若在陽氣不運,痰飲阻滯情況下,則血行不暢,痰瘀交結不解,

可出現互相轉化的病理變化,臨床中常見慢性咳喘患者多因心肺功能減退而致口

唇、四肢紫組、青筋怒張。為此常在化痰藥中加入赤芍、桃仁、丹參或水蛙研粉

吞服,以怯瘀血而消痰水,另外常用消瘤丸(水蛇、玄胡、牡蠣)以治多種血管瘤

而獲顯效,均為活血化痰之明鑑。



3.外飲治脾內飲治腎

前賢曾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葉天士認為痰由脾陽不運而生,

飲由腎寒水泛而成,故有”脾陽虛為外飲,腎陽虛為內飲”之說。餘以為內飲屬

腎,外飲屬脾,不僅是指病位不同,更表示病機的不同和病情的深淺。一般而言,

痰飲初起,脾虛濕滯為患,病淺而輕,故稱外飲,責之脾運不健。若飲病久發,

外濕引動腎水,水泛為飲,病深且重,故屬內飲,咎之腎陽虛衰。《金匱》設蒼

桂朮甘湯以辛甘通陽,健脾燥濕,雖為健脾通陽化飲,但本方溫通有餘,健運不

足,所以治療痰飲之滯、形瘦體弱、神倦肢重、納谷不香、大便溏薄、眩暈(屬

中陽衰弱)、脾運不健者,常加蒼朮、小半夏湯、澤瀉湯或理中湯,使中陽充足,

脾胃健運則痰飲潛移默化。腎虛水眨為飲,《金匱》有真武、腎氣兩法。餘治飲

病氣短、腰膝酸楚、肢體浮腫、喘促倚息者,亦常以腎氣丸合黑錫丹、坎燕、紫

河車以溫補下元,利水蠲飲。然飲屬陰濁有形之邪,証雖虛而欲補,但須補而不

滯,才稱完美,故用附子、補骨脂、巴戟天、葫蘆巴、甜從蓉以補腎助陽,納氣

平喘。若老年久病,正氣大虛,飲邪難化,則用參附湯、黑錫丹、參蛤散以峻補

下元,扶元鎮固,以冀轉危為安。



4.痰飲扶感標本兼顧

痰飲患者,飲邪充斥,淹蔽陽氣,以致陽不衛外,無能禦邪,所以只要稍一觸

冒風寒,即可引動伏飲,挾感而發。若久發不止,正氣潰散,精氣內傷,腎之真

元損傷,根本不固,則非一般宣肺化痰之藥所能勝任。仲景治支飲,擬小青龍湯

散寒解表,溫肺化飲,實為飲病挾感而設,臨証習用之。然小青龍湯畢竟為宣散

之劑,溫陽之力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溫扶陽氣,使邪正對峙之局得以

改觀。臨床凡見咳喘,咯白色泡沫狀痰,背寒冷如掌大,舌苔白膩等,即可投之,

若表証重者重用麻桂,水氣重者重用姜半夏。至於外邪郁而化熱,出現身熱、口

渴、咳嗽痰濃、苔黃、脈滑數者又常以小青龍湯加石膏,或用大青龍湯,急則治

其標,在散寒蠲飲同時,兼以清熱疏表為治。

5.未病先防預防為重

飲病每於春冬受寒而發,可知飲病發作常和季節密切相關。然飲為陰邪,能淹

蔽陽氣,夏秋尚可,入冬陽微陰長,則陽氣不能外衛,觸寒受風,最易引發,故

對於飲病,預防復發十分重要。餘則常以“冬病夏治”,囑患者在三伏天服用苓

桂朮甘湯加附子,藉天之陽氣以助藥力,剷除深伏人體中之痰飲宿根,防患於未

然。亦可趁春夏陽盛季節,用腎氣丸以培補腎陽,療效更著,至於飲病日久,肺

脾腎三臟俱虛,諸症蜂起,往往有顧此失彼之感,常宗“培土生金”、“上下交

病,當治中焦”之旨,用香砂六君子湯加蒼朮、懷山藥等品以健脾化飲,斷絕生

痰化飲之源,具有預防作用。

6.背寒探頤溫陽消霾

《金匱》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唯有《千金》釋“留飲”

最切當,謂”結積留飲成游囊”,嘗譬之如潦水之有科臼,久而冰伏,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參照《陶華六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治療多起

背寒,有一定效驗,餘曾治“背寒冷一片”怪病二則。

鎮江金山寺住持,久患背寒。當心後側一片,蓋飲留之處陽氣所不到達,脈沉

弱,呈現一派脾腎真陽虛綏之象。僧人素食,兼胃陽不足,遂疏一方:生附子大

者1枚,公丁香49粒,麩裹熄熟研末,每服l.5g,1日3次,糜粥下。附子溫以

助氣化,丁香溫以破留飲,糜粥溫胃運脾。方藥簡潔,一料宿疾得瘳。

某老翁,背冷一塊久治不愈,已瀕束手,觀前醫投藥或掃群陰,或驅陰邪,

屹然不動益參附、朮附維陽立論,亦不為果。細察脈行遲細,舌紫苔薄,氣血以

並,陽失斡旋,取王清任急救回陽湯加味,別出蹊徑,以冀戈獲。處方:黨參、

附片、乾姜、白朮、甘草、鹿角、桃仁、紅花。五帖,服後其患若失。”怪病必

有瘀”,徵之信而不爽。

一從破陰凝化冰伏人手,一從”血為百病之胎”立論,亦思之巧而己矣。

献花(0)
+1
(本文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