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各种奇石,或多或少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人无完人,石无完石。如何面对奇石的缺陷,以及如何在奇石的缺陷中发现新的平衡美感,是非常需要智慧的事。
一、奇石缺陷的普遍性与人们的接受缺陷 什么叫缺陷?事物所欠缺或不够完备之处叫做缺陷。什么是奇石的缺陷?讨论奇石有没有“缺陷美”得从审美需求出发,单就外观而言,便有形、质、色、纹四大要素,若要详分细说,怕有几十上百条之多。奇石是自然生成之物,并非按照任何人的要求而制作的,没有一块石头能够全面符合人们提出的审美多项要求。凡不符合者,都属缺陷。所以说,世界上没有缺陷的奇石(奇石均属天然,下同)是不存在的。 人皆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得到的奇石完美一些,再完美一些,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完美的奇石不可能有。求而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岂非无奈!完美的奇石既然不可得,强求已属枉然,退而求其次,则是最为聪明的选择。再说,人们觅石、赏石、藏石,旨在亲近自然、返璞归真。没有缺陷不是天然之物。接受缺陷,正是人们实现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唯一途径。对此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就会对奇石少些苛求,多些宽容;我们也会得到大自然更多的恩赐。
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二、奇石有没有“缺陷美” 理解“缺陷也是美”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关键在“也”字。这个“也”并不表示“同样的”,而是隐含一种委婉,一种无奈之际的让步。“缺陷美”是对缺陷的完全肯定、完全欣赏,而且是以美学概念的形式来加以肯定,站在理论的高度来欣赏的。
从自然界的石头,到被人们所采、所赏、所藏的奇石,其缺陷,不外三种归宿。第一种归宿,被摒弃。人们接纳缺陷、宽容缺陷,是有限度、有条件的。那些明显有损整体美、有损主题的缺陷,只能被人们摒弃。这种缺陷,当然无所谓美。第二种归宿,转化。奇石的某些缺陷,在一定条件下,的确可以转化为美。缺陷既然转化为美,它便成为构成整体美的一个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而不再属于缺陷。既然不属缺陷,它的美怎能记在缺陷的功劳簿里呢?第三种归宿,存在。被允许存在的缺陷多得说不完,用“挂一漏万”不足以言其多。单说画面石吧:石形不规整、石质不细腻、画面不干净、呈图不清晰、构图不理想、主图不居中、主图过小过大……都属缺陷。人们觅石,对每一块石头权衡利弊得失,只要感到得多于失、利大于弊,就会对缺陷给予宽容,允许存在。 三、奇石缺陷“美”的本质 人们喜爱奇石,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使然。而奇石出自天然,工艺品出自人工。天然之物必有缺陷,缺陷乃是自然的标识,也是真实的标识。人们喜爱奇石,爱的除了奇石的外美内蕴之外,并非缺陷本身,而是缺陷所“证明”的自然与真实。
缺陷可以证明一块石头确属天然,但一般不能将一处具体的缺陷视为自然美。石头的自然美,是显示在一块石头的整体上,而非显示在某一处缺陷上。
奇石“缺陷美”不可过言 由“缺陷也是美”引出“缺陷美”的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这是正常现象。但“缺陷美”之作为赏石美学概念,说说无妨,不可过言之,过言则会引人蹈入误区。所谓过言,就是把缺陷“美”的价值抬得过高,似乎有缺陷(按,实为缺陷明显)的石头才美,没有缺陷(按,实为缺陷不明显)的反而不美。
曾在某杂志上看过一篇讲缺陷美的文章,作者在强调缺陷美时举例说:“最近在一画册上见到一图案石《祖国版图》,画面上的图案与中国地图几乎一般无二……太像了,几乎没有一点不足,……自然情趣荡然无存。”奇石贵在天然。做了手脚的所谓奇石,一经被人识破,即一钱不植;然而确属天然、没有任何人为加工,而在某一审美要素上极少缺陷甚或几近完美的奇石却也的确存在,我们不能只从图片上见它“太像了,似乎没有一点不足”就认为“自然情趣荡然无存”,就认为不是好石。那块《祖国版图》,笔者没有目睹,不能妄断真假;但作者也没有否定其真实性。这就存在两种可能:可能天然,可能非天然。如果确属非天然(做了手脚),当是自然情趣荡然无存,一钱不植;如果确属天然,那么它则是非常富有自然情趣,而且应是价值连城的。不是么,无意识的大自然,竟描绘出与真图十分相似的祖国版图来,岂非鬼斧神工?岂非绝妙的自然情趣?这样的奇石,如果其他因素也有高的品位,岂非价值连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