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而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超出你的预期~ Techer L不想从传统的角度说音乐教育多么好,只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让家长和老师们脱开传统理论客观看待音乐教育。 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十几年前我曾经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长成一个帅小伙儿,现在就读于美国的Cornell University。他从大洋彼岸寄来的CD,托他妈妈转交给我,CD内容是各种版本的《摇篮曲》。 看到这张CD立刻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见到的那个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敌视”的小男生。他是一个“二手学生”,据妈妈说孩子原本很喜欢音乐的,学了一年钢琴后慢慢开始厌学,转到我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是他的第5任钢琴老师了。这样的结果并不因为我是名师,而是孩子妈妈认识的所有老师都不愿意教他钢琴了,只有我是年轻小老师不挑剔,然后就那么稀里糊涂的成了师生。 第一节课他不看我,更不与我交流,自顾自的在钢琴上用力拍着,还会用上胳膊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根本没法交流的学生,他妈妈就坐在旁边看着。语言交流、眼神交流都没用,我只能用“音乐”交流。他无规律的拍着琴键,我就在钢琴的高音区弹奏《摇篮曲》的单旋律,一边弹一边哼唱。可能他觉得并没有激怒我,就开始拍我弹奏的高音区。 对我而言这就是一种“交流”,至少他意识到我的存在了。他用手拍我正在弹奏的高音区,我就换到中音区继续弹,反正他的速度没我换的快。这样我就具有了主动权,他要“影响”我的演奏,反而会被动受我引导。我们就这样跌跌撞撞的共同完成了一首风格迥异的《摇篮曲》,这中间我们一句语言交流都没有。我《摇篮曲》弹完了他也停下了,满脸疑惑的看着我。我冲他笑笑说“合作愉快!”他也冲我咧嘴一笑。 我们有了眼神互动,才能建立良性的交流,我顺势又说“你其实还可以砸的更好听一些!”他又一脸疑惑的看着我,我拿起他的手(肢体接触不排斥我了)帮他握成一个拳头,告诉他“你这样。。。。。砸”(拳头砸下去的区间就只有3、4个音,音响效果就可控了),同时我又给他规定了简单的拍子(就是砸出摇篮曲的拍子),我跟他共同坐在琴凳上,我在高音区继续弹《摇篮曲》,他用小拳头在低音区有规律的砸着——至少这次是他有意识的配合我了。 《摇篮曲》弹完以后,他若有所思的看着我说“你是钢琴老师?” 我看着他很认真的说“我是你的伙伴,我们共同玩钢琴的” 他咧开缺了两颗门牙的嘴笑起来,然后用力眨了眨眼睛说“你是一个不一样的钢琴老师~” 这一刻起,我知道他接受我了。 到这里,你以为像是童话故事里“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事实可真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5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所有音乐老师都经历过的,他发脾气、摔东西、撕书、不练琴。。。。但是唯独没有“旷课”“请假”,他住过一次院,他妈妈开车接我到医院给他上钢琴课(无谱钢琴课以后我会讲);他扭伤脚在家养着,我去他家里上课;倒是我这个老师偶尔会在他那里请个假。我们在一起玩“创作”游戏,把《小汤普森》里绝大多数的曲子都进行了改编,他每次要完成的作业就是他自己“创作”的曲子。 第一次“创作”源自于他要送给妈妈一个生日礼物,我告诉他可以把已经弹过的曲子选一首,我们玩“作曲”!最后他选择了《扬基歌》,经过半节课的折腾,我们把《扬基歌》改的面目全非,完全成了另一首新曲子,他把这首作品命名为《美丽的妈妈》。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节课时,他就带来了用我教的方法以《摇篮曲》为参考,“创作”了另一首作品《我的钢琴老师》。他弹给我听的时候,在稚嫩的旋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信任和依恋。 这个学生一直跟我学习了5年,直到他转到另一个城市上学不得不中断我们的钢琴课。这期间他没有考级,也没有参加什么比赛,跟很多孩子比起来他的演奏技巧也很一般,但是他慢慢的变化着,他不再用攻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语言还是肢体);他会为喜欢的人“写曲子”;会很神气的告诉你为什么自己喜欢舒曼多于肖邦;会为每一位给他上课的老师端一杯水;会告诉他的妈妈“我爱你!”;会……我和孩子的妈妈一直默默感受着这些神奇的变化。 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力量!它不会苛求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它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导孩子的情绪和表达方式,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要你肯给孩子一个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那么你获得的,绝不是简单的证书和荣誉,因为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心态,平和的性情,这才是能够辅佐孩子未来最重要的! 我们是怎样“玩”《小汤普森》的呢?Techer L会在5月21日的《小汤普森趣味教学》微信课中与大家分享,详情请看?? |
|
来自: 青木森森 > 《教育 育儿(儿童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