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御塾院| 给孩子讲讲什么是中国式建筑

 雪球儿01 2016-05-04




 

如果孩子问:有哥德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什么中国式建筑?你该怎么回答?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实在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能有这样一片奇迹的存在。故宫的每一所建筑,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它们拥有着不同的名字,拥有着不同的用途,微风轻抚这座古城,似乎听见岁月的叹息声。


        今天,我们从故宫的建筑探寻一下中国文化。



殿


 殿是故宫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筑体量往往也比较大。殿一般用作皇帝居住和朝会的地方,也可用来供奉神佛,如太和殿、钦安殿等。 



        中国文化中,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家,是社会思考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
  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在这个总概念之下,似乎无须再作什么房屋种类的详细划分。




宫本来是指大型的房屋,后来成为皇帝的专利。宫和殿在建筑形式上,没有明显的分别,区别主要在功能上。所谓“国事曰殿,家事曰宫”, 如: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皇帝都住过保和殿,但当时分别将保和殿改名为“位育宫”和“清宁宫”。宫的代表有乾清宫、宁寿宫等


        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意念中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当中。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无孔不入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堂一般是指处理政事的房屋,也可以用来供奉佛像。而故宫中的堂,其用途并没有明显的局限,除了像:内阁大堂、大佛堂这样符合“堂”本身用途的建筑外,还有用作园林建筑的遂初堂,作为寝宫的乐寿堂等等。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讷于言”。
  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阁是指类似楼房的多层建筑。通常可以用来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如:体仁阁、文渊阁。 





        楼是指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作用和阁类似,但纵观故宫内的“楼”,其等级大多较“阁”为低。故宫的楼中有一个特例,就是“角楼”,角楼虽然只有一层,但仍然被称作楼。其他楼的代表有:阅是楼、云光楼。 





        门,顾名思义就是故宫内的门户。由于故宫内的建筑多是以院落的形式组成的,所以从外到内,有很多形式的门。门的代表:午门、太和门。





        斋一般是指书斋或学舍。如大名鼎鼎的漱芳斋,就曾是乾隆旧时读书的地方。但也有的斋用来供奉佛像,如位育斋在雍正年间就用作佛堂。故宫的斋形式有:淑芳斋、倦勤斋等。





        轩本意是指书房或敞厅类的建筑,多用于园林建筑。如:乾隆花园中的古华轩,就是一座大的敞厅。但故宫内也有些轩已经改变了原本的功能和样式,如:丽景轩、绛雪轩,仅仅只是沿用了“轩”的名字,建筑的形式几乎没有任何“轩”的影子。





        馆一般是指供游览眺望、起居、宴饮之用的房屋,有的也作为佛堂使用。故宫内以馆命名的建筑不多,最著名当推咸若馆,这是太后、太妃礼佛的场所。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亭通常是用作休息、乘凉或观景。故宫内的亭主要出现在花园中,如御花园中的御景亭,千秋亭,乾隆花园中的碧螺亭等。





小提示:御塾院现已开通新浪微博,诚邀各位朋友@御塾院,来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