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墨论:一个新画语(1)

 赵东华 2016-05-05

死墨论:一个新画语(1)

2015-12-01 10:13:57  新浪收藏    参与评论(0)人

王非画作

王非画作

 

    “死墨”是一个新画语,不曾出现在水墨里。多年的创作与体悟,突然从脑中冒出这个词来,觉得怪怪的,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仿佛看见先贤那般温和的脸;陌生的是,昼夜颠倒熬红的眼--翻翻自己寂黑的画,再看看自己时常穿错的袜--就在这时:

    一只冬天的苍蝇在空荡的房子里时飞时落,它应该早死。我说:要死在夏天,这不是它死的季节……

    “死墨”的定义

    中国画向来重视笔墨。“其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或取气格而笔迹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凡用笔,先求气韵”,最忌讳“刻、板、结”三病。所谓“板”,就是运笔亏力,平扁单薄;所谓“刻”,就是“笔迹显露,用笔中凝,手心相戾”;所谓“结”,就是行笔迟疑,凝碍不畅。

    用墨亦有二病:凡用墨不可深,深则伤其体;不可微,微则败其气。

    以上,病笔病墨,如强其病迹,至笔墨于大患之境,则笔墨无情无性、无气无韵。是谓之:“死墨”也。

    我却认为:

    “死墨”是病笔病墨的主观强化,不是失败的笔墨。

    “死墨”是一种观念,不是技术。

    “死墨”的内涵在于:肯定的心--一种深层的生死思考。

王非画作

王非画作

    “死墨”的原型

    凡是活着的事物都会死,这是一切生命无法逃避的现实。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主题,也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命题。生死思考,是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在人文视野中,死是生的完结、安顿,因此子贡说:“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在宗教的视野中,死是生的升华,遵遁神的路,死就是永生。如佛教的涅槃、基督教的天国。艺术的视野中死,则是生的反思、感悟和积蓄。

    死的形式与形状有多种:一种是隐性的死,比如,新陈代谢的残物和成长过程中脱落的思想。一种是显性的死,比如疾病等。再一种是非自愿的死,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引发的死。

    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死,比如自杀、安乐死;是彻底的死,是绝望的死。总之,不管那种死,死是绝对的,与生俱来。死,时刻冲盈在生命里,以死亡信息或死亡冲动方式出现。死亡信息包括生理的、时间的、心理的、意志的、客观的等。死亡信息导致死亡冲动而后形成一定的“死的结体”。“死的结体”,要么是局部的,要么是整体的,要么是形式的。“死墨”的原型正是生命中的“死的结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