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孩子不认同老师爸妈怎么办?

 洱海流云 2016-05-05


当孩子不认同老师爸妈怎么办?


除了教学,老师也是引导孩子适应学校规范的带领者。夹在师生间的家长,面对孩子被安排特别座、联络簿上的罪状,如何处理? 


状况1 国小的孩子因不守规矩,被老师安排在特别座,觉得被老师排挤,该怎么和孩子、老师沟通?


学校是团体生活的场所,国小老师除知识传授外,还要用心引导学生符合团体规范。老师会根据班级学生状况,发展教室规则,当学生不连从规范,老师根据规则处置,就可能出现提问中的问题。以下提供介入方法和策略给父母参考:


1.让孩子学习处理负面情绪。有些孩子天生较敏感,就算知道“不守规矩,要被换到特别座”是既定规则,但无法承受被惩罚的结果而产生负面情绪。累积太多负面情绪,可能产生“老师排挤自己”的错误认知。


 

要避免这类错误认知,得让孩子练习“排解被责罚时不舒服的感受”,父母可陪孩子谈谈事件后的感觉,或透过陪孩子运动的过程,降低孩子的情绪压力。

 

2.引导孩子平常心看待处置。有时老师在做某些惩罚时只有简单的说明,孩子可能不完全了解自己为何被处罚,因此有不公平的感受。

 

当孩子出现被老师排挤的心情时,父母可扮演学校问题的“翻译者”角色,如:解释老师为何会有这种教室规矩:如果你犯规,会干扰到同学,或影响自己某些学习……父母的正向翻译,可协助孩子正常心看待处置。 


3.让孩子站在老师的立场思考。母亲可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藉孩子扮演老师角色,换个角思考,了解老师要修正学生错误行为时的用心和为难。

 

父母宜强化老师教学的“目的”,引导孩子思考老师“让他坐特别位置”,是希望孩子能记住该修正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控制行为,这样老师就不需用这种方法改变他。

 

4.和老师建立良好亲师沟通。在孩子的学习阶段,“老师、学生、家长”是合作的关系,如果三方能共同努力,孩子的问题较能妥善解决。因此,家长平时应和老师建立互信,遇到问题时,父母再以“不干预教学”的态度了解状况。

 


父母向老师沟通的目的,不是要引导老师教导方式,而是藉由讨论,了解孩子“问题发生的频率”、“状况严重的程度”和“家长在家中可协助的部分”,以达亲师同步的效果。

 

5.协助孩子改善不守规矩的问题。了解问题后,可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避免被换到特别座,如“别人怎么做”、“思考什么是好行为”,也可带孩子“做一个进步表”,提醒、鼓励孩子表现好行为。

 

6.与老师沟通孩子的特殊状况。有些孩子对特别座有强烈反应,或因此被同学孤立。父母可向老师反映,让老师斟酌孩子状况,微量调整奖惩方式。

 

有些孩子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或情绪问题,造成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和老师沟通孩子的状况,让老师知道孩子有些状况不是故意的,用其他方式引导,会比用责罚方式处理有效。(林珊贝新北市学校专团职能治疗师) 


状况2 国小孩子的联络簿被老师写下不乖表现,孩子却说是老师诬赖他,该怎么处理?


面对以上情况,某些父母急于仿是非判断,如此便误入是非对错的陷阱,这样的结果对亲、师、生三方的关系都很不利,形成对立僵局。因此,积极做法不是当审判官,而是当孩子的顾问,协助孩子厘清事件,解决问题,让三方关系更信任、产生合作。

 

1.先检视犯错后的“否认”防卫机制。犯错后常产生的防卫方式是“否认”,而否认背后的原因和犯错焦虑有关。因此询问孩子有关联络簿上的留言前,可先在心中检核:孩子在你面前是否能自在的认错?孩子是否了解父母面对犯错能理性面对,且不过当处置?


 

若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有疑惑,澄清自己的做法是必要的;若孩子心存恐惧,父母须重新修正管教态度,让孩子面对错误时,视错误为修正自己的机会并坦然接受,且信任父母能给予学习及改变的支持。


此外,为减低防卫感,父母可用“假如”来进行缓慢式聊天,而非“质问”。以“假如”为起头的聊天,不聚焦在有做没做、谁对谁错,而是客观理解事情发生的脉络、师生的互动方式。父母可这样开启话题:“假如老师说的情况有发生,是怎么发生的?情况是如何?”“假如老师认为这事和你有关,可能的情况是什么?”

 

2.协助孩子与老师相处、互动。除了思考孩子犯错反应外,也须思考孩子对事件的认知和处理方式,是否和大人有落差。有时,大人认为“严重错误”的孩子行为,对孩子却可能是天生的“自然反应”。如孩子开心的将彩色原料涂在手上,大人却视为捣蛋,如此,双方就变成对立、各说各话。

 

因此,当父母不加批判且耐心的倾听孩子描述,了解这是大人和孩子间的落差时,父母一方面可同理孩子仿这件事的需求,也可引导孩子讨论怎么做更好。

 

如:孩子玩丢石头并不是要伤害人,而是觉得好玩,同时和孩子讨论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也是协肋孩子练习“观点替代”的机会从老师的角度理解老师在想什么,依此讨论出与老师的相处之道。良好的相处之道是:能照顾自己的需求,同时懂得尊重对方。

 

3.乐于和老师分享及沟通协肋孩子的方法。当孩子获得父母充分的了解、支持与有利的协助,就较容易以更开阔的心,去适应各种环境。同时,父母可利用各种方式或机会,如写电子邮件、拜访老师、参与班级事务、户外教学等,维持和老师的互动;父母一方面多了解老师处事的方式和善意,一方面把自己如何与孩子处理、沟通的方式和结果分享给老师,并乐于倾听老师的回馈。在开放的心态下,交流互通彼此对孩子的观察、了解与做法,较容易建立亲师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莫兹婷 格瑞思心理咨商所所长)

 

状况3 国中儿子在脸书上和老师互动热络,用语像朋友,觉得这样不好,该怎么说?


脸书是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对许多父母来说,也是种空前的考验。网络互动的轨迹,有些能消除、有些却不行,有些甚至过了一段时间,还能原封不动重新回顾,影响程度比当面互动更深远,因此在网络上的活动应更加谨慎。

 

如果孩子年满十三岁,已符合脸书使用年龄,但他在脸书上与老师的互动令你担忧,建议可先采取轻松的方式询问孩子,最近和老师互动的情形,邀请孩子与你分享他和老师间的对话。先肯定他与老师能维持正面的关系,是很不错的事:然后再提醒孩子,和长辈说话时,若能更加注意文字修饰等相关礼节会更好;最后也让孩子知道,脸书内容会存在网络上很久,影响力不容小觑,要更谨慎。

 

家长可进一步提供范例,协助他调整后续的网络发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努力与孩子的关系维持在理性层面,避免负面情绪在亲子间打转,以免父母的好意不但没帮到孩子,还破坏了彼此心隋,造成关系裂痕。



 

不同年龄与能力的孩子,在使用网络时,都需家长适当的关注与保护。家长应具备“孩子在网络上的虚拟行为,已算是独自出门行动”的认知,尽管孩子是坐在你身边用手机逛脸书、或在房里使用计算机和网友聊天,并没有单独出门,但其实孩子的行为已超出父母的视线范围,家长需要为孩子的网络言行负起责任。

 

下次在你决定让孩子独自上网活动前,请先思考:“孩子的心智成熟度,是否已经能面对网络上的各种状况?”当有任何人在网络上透过脸书,或是其他互动管道跟孩子传递讯息、邀请玩游戏、寒暄要电话、交朋友、进行虚拟金钱或宝物交易、发送诈骗简讯、进行污辱或恐吓等文字攻击时,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判断是非、保护自己,并且不伤害别人?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生活,我们和孩子都需要继续努力学习,迎接未来各种挑战。(黄雅芬黄雅分儿童心智诊所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