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葡萄酒与健康

 邢小兔儿 2016-05-05

葡萄酒最初引起祖辈们的注意,既不是因为它所散发出的酒香,也不是因为那紫红色液体在口中悠长美妙的回味,而是饮用了葡萄酒之后的奇妙感觉。

在那些生活艰苦物质贫乏的年代,最先感受过酒精效力的人,饮了这具有魔力的东西后,忘却了忧虑,减少了恐惧,那种美妙的感觉就像到了天堂一样。

1葡萄酒是“毒药”的故事

詹姆希德是一位半人半仙的波斯国王,传说在他的宫殿里,葡萄被储存在专用的坛子里,以备葡萄过季时享用。当人们发现某个坛子里的葡萄开始冒泡,散发出异味,他们就会把这坛不能食用甚至可能有毒的坛子挑出来放在一边。一次宫里的一位长期失宠的妃子,感觉头痛难耐,打算饮下这种传说中的剧毒来了结生命。结果,她并没有被毒死,反而一觉醒来之后,容光焕发、倍感精神。

2葡萄酒具有两面性

在西亚一带已经发展到建立起高度文明的阶段,人们已经很好把握了葡萄酒这一饮料的基本概念,了解到她作为酒精饮料的特性,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葡萄酒具有令人感到快乐的一面和令人感到可怕的一面。像古代人一样,人们把葡萄酒与善恶的恩惠、恶神的诅咒联系在一起,并自我控制饮酒量。 

3葡萄酒是治病、消炎的良药

葡萄酒所具备的某些特性,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似乎无关紧要,但对我们的祖先则具有非常的意义。在长达2000多年的医学史上,葡萄酒都是内外科通用的唯一的消毒剂,直到19世纪晚期,葡萄酒都一直是医学界不可或缺的用品。医生们用它来给病人清洗伤口,还用它来净化饮用水。

4没有葡萄酒的地方,药就不可少

《犹太法典》中写道:“没有葡萄酒的地方,药就不可少。”公元前6世纪出版的一本印度医术上将葡萄酒描写成“能令人精力旺盛、提神、解忧、消除疲劳的一剂良药,能使人产生食欲、感受到愉悦,还能帮助消化”。

5“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460年前后,被人们称为医药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出生在科斯岛上,据说他活了将近100岁,被称为“医药之父”。他给病人开出的每张药方上几乎都有葡萄酒的影子。希波克拉底用它来退烧,当作利尿剂和抗生素,还用来帮助病人的恢复。他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症使用不同的葡萄酒,他还特别提到,红葡萄酒促消化,白葡萄酒利尿。偶尔也会建议病人忌酒。

对于如何饮用葡萄酒,希波克拉底也有他的一套看法,他认为最好喝不太冷也不太热的温度适中的酒。他认为如果人长期饮用热葡萄酒,会造成“智力障碍”,而过多饮用冷葡萄酒,又会导致人体“抽搐、痉挛、坏疽、受寒,以致高烧不退”。

当代医学界对葡萄酒在临床应用所取得的特殊疗效,尤其是在心脏病方面的特效,也同样抱着认可的态度。就连穆斯林医师也甘愿冒犯真主安拉,借助葡萄酒的特殊功效治疗他们的病人。

因为葡萄酒十分温和,即使经常饮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如此。适当饮用一些葡萄酒,不仅能增强体质,也能令人更加自信,在人群中更显卓越不凡。难怪早期社会的统治阶级要求严格控制葡萄酒的流通,使其只供他们专享,平民百姓根本无缘问津。

6人为加铅葡萄酒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在人类历史上,古罗马帝国的帝王们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古罗马帝国的发展历史,一直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研究之余,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在古罗马时代,那些叱诧风云的10个帝王,个个短命,平均年龄不足30岁,低于当时人均寿命。这个怪现象成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不解之谜。

古罗马人还独创了一种甜酒制作方法:将葡萄汁在铅容器中熬制成糖浆状,以1:30的比例与酒混合,这种高成本的葡萄酒是为古罗马贵族准备的,这一酿造思路不失为一个生产好葡萄酒的办法,然而,古罗马人并不知道使用铅作为熬制器皿对身体所带来的危害。随着葡萄汁的熬制,金属铅也进入到葡萄汁中,最后进入酒中,这使得葡萄酒的颜色鲜亮,受到贵族们的喜爱,大量被古罗马贵族饮用,此外,一些古罗马人还发现,将葡萄酒直接置于铅容器中进行熬制后酒液下方会出现白色晶体,这种白色结晶体尝起来非常甜,他们称之为铅糖(铅糖其实是醋酸铅的水合物,它的产生是由于酒精加热形成醋,醋酸和铅反应生成醋酸铅,进一步与水结合结晶形成),于是,利用铅容器熬制葡萄酒而产生的副产物铅糖也开始受到古罗马人的青睐,他们大量把这种铅糖作为佐餐佐酒物,或者当做零食。日复一日,铅富集于人体的骨髓和造血细胞里,特别是孕妇通过胎盘把金属铅离子输送于胎儿的血液之中,极大地毒害了罗马人的一代又一代人,损坏了他们的脑细胞,破坏了他们的骨髓,恶化了他们的生殖能力,侵蚀了他们古罗马军团祖先遗传下来的强健体魄,铅毒使古罗马上层阶级的人数不断减少,贵族子弟的文化和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翻看古罗马帝国史,自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奥古斯都封号,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开始,直到公元395年帝国分裂,古罗马帝国先后或同时出现60多位皇帝,每人在位平均不到十年,而且经常出现皇帝膝下无子或是皇子是低能儿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古罗马贵族对于采用铅容器酿酒的追捧所造成的。(转自李斯屿——遗失的葡萄酒)

7基督教与葡萄酒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这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说过的话。

《圣经》中至少有520多次提到了葡萄酒,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在弥撒典礼中,圣餐里必须要有面包与葡萄酒。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作为罗马帝国重要经济支柱的葡萄酒业也随之没落了。只有教会继续坚持酿成葡萄酒,他们始终认为葡萄酒是最健康的饮品,现代人还能喝到葡萄酒可以说得益于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不懈努力。

8葡萄酒是“大航海时代”的伴侣

15世纪初,在各种原因的推动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欧洲人开始了他们大规模地扬帆远航。16世纪,葡萄酒上了航船,为水手们带来了必需的维生素和一些营养物质,漫长的海上旅途慢慢变得不再难熬。葡萄酒的健康价值也随着大航海而声名远播。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葡萄酒开始在海员们的生命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成为随船远行的健康使者。

在漫长的航行期间,酒能充当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减轻海员们在船舶上度过数周的艰难。14世纪90年代,哥伦布带着葡萄酒前往新世界,使葡萄酒第一次登陆美洲大陆。

15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如果饮用葡萄酒的话,海员将较少患败血症,因此,他决定除了面包等食品外,船上还每天配给海员们1公升葡萄酒,用来预防坏血病,并替代饮用水。他在葡萄酒上花的钱甚至超过了用于购买武器抵御海盗花的钱。随后,瑞拜克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南驶,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南非,并将葡萄枝条从欧洲带往南非。

可以说,葡萄酒正是随着这些航海家的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了葡萄酒,才保证了波澜壮阔的“大航海”能够快速、顺利地展开。

9禁酒令

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整个欧洲社会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激烈对峙的局面。宗教信仰、政治秩序、社会管制,统统遭遇困难。人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把一切罪过抛向了饮酒。

人基督徒的信念里,葡萄酒更是必不可少的饮品与仪式道具,用餐必有葡萄酒,否则就象炒菜不放盐一样。

但由于其中含有酒精成分,令基督徒陷入了矛盾与苦恼中。后来基督徒们更严格地区分了蒸馏酒与葡萄酒的不同,继续使用葡萄酒。

法国的禁酒不会产生轰轰烈烈的效果显著,法国信奉天主教,对规范制度比较宽容。虽然有禁酒运动,但不反对葡萄酒。政府检查时,也把葡萄酒排除在外。尽管如此,葡萄的销量还是和其它的酒精饮品一道,出现了下滑现象。

美国的禁酒是另外一幅样子:他们信奉清教,严格执行禁酒规范。这时美国也正是女权运动,女性对酒精 消费不多,更加拥护禁酒运动。 这对美国的葡萄酒产业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10“法兰西谬论”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心血管疾病控制系统——“莫尼卡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法国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西方国家要低得多,法国标准人群(35岁~64岁)中的冠心病发病率仅是英国的1/2、美国的1/4。然而,法国人胆固醇的摄入量在饮食中占很大的比例,并吸烟嗜酒成性,本应该是一个有健康危险的群体。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表明,正是因为法国人十分钟情于葡萄酒,往往在日常饮食中将葡萄酒作为搭配,从而降低了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这就是著名的“法兰西奇迹”。因此,葡萄酒对健康的裨益显而易见。

11饮酒需适度

关于希腊葡萄酒最简洁的概括是尤普鲁斯在公元前375年写的一句名言:"我把三碗酒兑在一起使之变得温和:第一碗是为了健康;第二碗是为了爱和欢乐;第三碗是为了睡眠;当第三碗中的酒被喝干,聪明人就会回家;第四碗不再属于我们,而属于亵渎;第五碗属于喧闹;第六碗属于醉鬼的狂欢;第七碗属于黑眼睛;第八碗属于警察;第九碗属于坏脾气;第十碗则属于疯子和摔烂家具。"
很显然,三杯酒作为一种适度的饮酒量贯穿于人类的历史之中。这种三杯为限的量一直持续至今,形成了现代葡萄酒瓶的大小,即两个人每人三杯,甚至还影响到了现代临床医学对健康的日常饮酒量的看法。

12适合饮酒的年龄

关于饮酒的最低年龄问题,柏拉图的观点是极为严格的:“18岁以下的男孩完全不能饮酒;30岁的男人才能适量饮酒,而且不要醉酒和嗜酒;当一个男人到了40岁时,他可以祈求诸神,特别是狄俄尼索斯(Dionysus)加入老人的圣宴。这就是神给与男人们的,以减轻他们负担的葡萄酒,它可以治愈因衰老而产生的各种疑问,使他们重获青春,不再感到绝望并享受生命”。柏拉图认为人从40岁时开始衰老,这个观点真是一种很清醒的认识。

结束语:

葡萄酒有益身体健康,但葡萄酒不能当作药物来使用,饮酒更不能过量,它是一种健康的饮品,适量饮用葡萄酒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用苏格拉底的著名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葡萄酒能滋润和抚慰灵魂,使人忘记忧愁,得到放松…….它把欢乐带回我们身边,它能点亮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如果我们懂得适度饮酒,葡萄酒就会像甘甜的晨露那样滋润我们的肺腑……那么,葡萄酒就不会夺走我们的理智,而是给我们带来令人惬意的欢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