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校本研修共同体让教师找到成长的力量(转载)

 麦田的馆 2016-05-05

  

    建立一个由教育专家、研训人员、学校教师等多种力量介入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际合作,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在共同体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校本研修共同体,就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校际联合研修的模式。这种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在内部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校本研修,从而形成一种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但要使它真正成为推进新课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持力量,化为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动,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政府推动、校际联动、内需驱动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立足职场、源于问题、自主研究、团队互动、区域统领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但是,传统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体制从形式到内容,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以便建立一种机制来整合资源,全面推进。

  校本研修基于学校,而不是限于学校,更不是闭门造车,不能演变成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以校为本的研修需要集体的智慧,包括校内外各种智力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尤其是要依托培训机构和同类学校的力量,相互协作,联合开展各种研修活动,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这种校际合作、交流与互动,至少能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

  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要从教师的内在需求来考虑,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项活动,注重营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浓厚氛围。只有形成合作学习、平等对话、共创智慧的研修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激活教师的灵动思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教师如果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面对明天的未来”这样尴尬的境地。现实中,为何很多教师教书教了一二十年,始终没有一点“家”的气息,而“匠”的气味渐浓?过于依赖经验,不善于反思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有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研究表明,读书和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同伴互助,可以通过教研组备课、听课、研课等活动,也可通过叙事研究的形式,如讲故事。讲故事,是同行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理清自己教育思路的重要方式。与写故事不同,教师在讲故事时常常会有灵光一闪的新想法,会对发生的教育事件有新的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思想、经验得以物化,与同伴互为“课程”,互助成长。

  此外,通过专家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形式,把教师引领到专业研究的轨道上,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也非常重要。

  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学生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校本研修无论如何不能脱离课堂,不能不研究课程和教学。课堂教学是复杂的,一个教师一个样,一个学科一个样。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改革也无从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课程和教学,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目前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增效减负”,课堂“减负”,说到底,比的是质量,拼的是教学底气。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因此,学校要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师生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校本研修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据有关调研显示,目前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涛声依旧”,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只研究课程,研究教材,却很少去研究学生。所以,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学生。只有研究学生,才能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换位思考中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从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

  营造学校氛围、尽好研训职责

  教师读书学习需要一种氛围。在校本研修中,文化建设彰显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学校要努力营造教师学习文化的氛围。从制度走向文化,是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共同愿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校本研修应该成为学校文化、教师文化。一个学校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力量。

  在校本研修共同体中,县(区)级研训机构的教师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一般来说,一线教师多实践经验而少理论积淀,专家、学者多理论积淀而少实践经验。研训机构的教师以其双重身份,成为两者间的桥梁和中介。就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而言,县(区)级研训机构应着力做好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必须以研究为前提,把资源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果。(作者:潘裕民,为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作者:潘裕民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9日第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