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价值?且看一根竹子的涅槃!

 网文下载图书馆 2016-05-05


一根竹子的涅槃

什么叫价值!

  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琢。人生亦如玉屏箫笛,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神箫仙笛
一根竹子的涅槃


刘泽松在选取竹材

  “立冬后两月,空气干燥,万物收敛,竹子含糖和水分较少,不易霉变生虫。”国家级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泽松随手拾起一截竹料,开始如数家珍似地介绍,“做箫笛必须明白,笛子需要哪几节,箫哪种材料最好,哪些竹子制作箫笛中音较准,哪些竹子能做到高音。”交谈中走进工作间,笔者发现外观不起眼 的小楼别有洞天,烟熏火燎黝黑的烘烤间、宽敞明亮的制作间、静谧神秘的调音间、光线柔和的雕刻间、通风阴凉的库房,间间雅致。尽管长短各异的竹管挤挤攘攘,占了大半地方,却让人生不出丝毫局促与逼仄之感,反倒熏陶出些艺术的情趣。这便是玉屏箫笛手工老作坊历经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气场。


  那站在田间地头、遍布山野的竹子,或如一卷卷天然的草木磁带,记录风声、雨声、虫鸟声,交汇而成天籁之曲。


竹心空灵,师法自然

  素有“山耸如屏,流水似玉”之称的玉屏,青山凝翠如屏风,婉约掩住半面城颜。世代傍河而居的北侗人,渔歌问答,悠然自得,善于亲近自然、乐山享水的繁衍生息之道。一管做工考究的箫笛,正如开启小城缓慢而悠扬的时光之锁,让人驻足探寻、聆听、感悟。

姚茂禄在精雕细琢

  据国家级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姚茂禄介绍,制作箫笛的最佳竹材,需取自朝雾夕霞的飞凤山和太阳山生长的水竹。它于深山中突破林荫重围,挺拔向阳,虚心有节,淡泊而身正不斜,不急不缓汲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历经三年,方可长成体直节匀,厚薄适宜,质地坚实的箫笛良材。此后还需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道工序,倾注情感心血,极尽巧匠之能事,少则半旬、多则数月而成;其中尤以雕刻,最考校匠人手艺,最能彰显其特色。

玉屏箫笛厂厂长吴继红正在试音

  走进玉屏箫笛厂,整齐码放着制坯后的箫笛半成品,经过烘烤和打孔校音后的竹管,如璞中美玉,静待雕刻修饰,阳光像一盏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换角度的台灯,透过窗户,汇聚在木桌上的某处,跟随老艺人灵巧的双手,温情地抚过刻痕,或偶尔在平稳的肩头、如沟的皱纹间,作片刻逗留。一根或圆或扁的竹管,在老人手中魔术般变幻,刻诗铭文,行草隶篆,起承转合笔意贯通一挥而就,阴刻阳雕流畅古雅,全凭心眼手灵犀专注;勾山勒水,注重虚实结合,留白写意,清新迷人;雕龙描凤,则彼此呼应,阴阳协调。竹沫轻落间,时光飞逝而不自知,但留满室竹香,慰籍艺术人生。

精益求精

  一根竹子,从蜕却草木本性,到循音谙律,打孔开声显得尤为重要。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逸。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唱和,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誉。这除了精湛的技艺外,我暗自怀疑,似与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有关。外人皆言玉屏人说话像唱歌,热情乐观的侗民族确是能歌善咏的民族,每逢三五聚会,亲朋贺喜,劳作间隙,张口即歌,唱和自然,那站在田间地头、遍布山野的竹子,或如一卷卷天然的草木磁带,记录风声、雨声、虫鸟声交汇而成天籁之曲,辅以言事抒情的地方民歌为词;而那道打孔的工序,只不过是点开了竹子的七窍,让佳音天成的曲调自然流淌出来。这灵竹也许就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论述的那样,“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难怪诸多名艺人,纷纷慕名而来,或捧回珍藏,或藉此增添艺术感染力。

  我深信,小城玉屏的一竹一箫一笛,元气十足,生活在此间,人人都是一孔行走的活箫笛,一呼一吸暗合自然律动,一颦一笑山水含情,喜怒哀乐契合生活奥秘。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通达乐活的侗乡人借竹传情表意,是竹子的幸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运。


  晾衣杆问:“我们都是同一座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劈万凿,精雕细琢。”


历久弥新的流风余韵

  谁家玉笛暗飞声。玉屏箫笛,几经沉浮,始终以一种清新脱俗的姿态,穿越历史烟云。从民间走向官方,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中国箫笛之乡”;从国门走向世界,继获评巴拿马金奖等多项国际民族民间乐器大奖之后,再次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使者,得到英国卡梅伦首相赞赏。这得益于当地高度重视,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工业经济和浮躁世风交相侵袭下,箫笛制作技艺仍保持传统底色,在不断创新中口耳相传,这种带着温度的传承,饱含着对本土文化艺术光大的热切盼望。

玉屏箫笛厂姚勇正在为箫笛上色

  玉屏箫笛土生土长、衍变至今,技艺相对完善,体例相对定型,其间灌注无数代人的心血劳动。咫尺竹管,引无数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 作家,浸淫陶醉其间,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其得以鲜明个性惊艳于世界艺术之林;咫尺竹管,承载着玉屏侗族人民的爱情故事和历史传说,更有对美好生活由衷的追求和希望;咫尺竹管,正以它凝练、清正、雅致的乐曲,自觉承担起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抚慰人心,渐渐滋养出温润如玉的人文情怀。

  黔东门户玉屏这一方巨玉雕刻,阳刻者为奇峰峻岭、幽谷林海、深山古寺、城廓民居,阴刻者为舞水凝碧、渔歌问答、远翠含烟、晴光潋滟、天光云影,就在这珠联璧合的灵山秀水间,一根竹子从深山走来,向世人讲述了一段美丽的传奇,缓慢了久远悠扬的小城时光,演绎了北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玉屏箫笛

  坊间曾流传一条段子,什么叫价值——同是两根竹子,一根做笛子,一根做晾衣杆。晾衣杆颇不服气问:“我们都是同一座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劈万凿,精雕细琢。”人如竹亦如笛,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得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洗去铅华,回归本我,耀眼夺目的“平箫玉笛”,既是一棵深植乡土的竹子,自我涅槃,也维系着北侗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延续。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玉屏箫笛的持久魅力所在,终是那缕被箫声笛韵勾起的,深藏于每个人心底的淡淡乡愁,最是动人心魄。


  无论历史或是传说,后人从中读到的,更多是人心良善纯朴的因果良俗,以及对故土热切且崇高的想象。


与竹有关的美丽传说

  贵州竹海之地甚多,唯玉屏以箫笛闻名,据清乾隆《玉屏县志》记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当地广为流传着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相传300年前,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迷恋此处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逗留下来,游山揽胜中,与当地郑姓侗族青年才子结为莫逆之交,并于危难中得其照拂。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皆寄兴丝竹,但那时玉屏佳竹虽多,却无箫管。一日,道人云游携竹而归,借星月之光雕刻点化为箫吹奏起来,四邻闻之如天籁,引起知交共鸣。不久道人欲远游他乡,遂以箫制作技艺倾囊相授于郑姓朋友。自此,郑家开始自产自销箫,并世代相传至今。

  另一则传奇更富神秘色彩。相传,若干年前,由山东迁来玉屏安家的郑氏,到镇远省亲访友。偶遇一鹤发童颜的老道鹿皮翁,顿生敬意,与之结为知心朋友。老道来到郑家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郑家待他如亲人一般,煎汤送药,殷勤照料。老道病愈后,两人常出城游览。一日,游经城北玉屏峰,见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从东边天际乘祥云飘然而至,坐在石莲峰山上吹拉弹唱。

  两人匆匆赶往,群仙却吹奏乐曲,驾云而去。二人寻找八仙踪迹,拾到箫一支,是韩湘子的,直等到日影西斜,不见仙人归,只好将神箫带回家中。次日,他们又到城西南飞凤山游玩,见翠竹满山,青郁喜人。老道选取两根凤尾水竹携回,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调婉转清幽。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了郑家。雅好音律的郑氏,喜出望外,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世守其业。

平箫玉笛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 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无论历史还是传说,后人从中读到的,更多是人心良善纯朴的因果良俗、足以为外人道的风雅韵事、钟灵毓秀的智慧灵动,以及对故土热切且崇高的想象。而一根平凡的竹子,则由此沾上仙气,出入庙堂之间,蜚声中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