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与春联

 江山携手 2016-05-05

帝王与春联

 

帝王与春联


    春联,也叫春贴门对 对子、“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与书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每逢春节,腊尽春回,辞旧迎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上自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到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家门两侧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又能抒发理想情怀,表达壮志,展望美好未来
    纵观千百年来的春联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帝王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心里装着封建王朝的宏图大业,却始终不忘春联这一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

后蜀君主首创春联


    我国最早正式出现的春联,源自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之手。 早在春秋中期,人们就有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据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有鬼作崇,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到春节,为驱鬼避邪,便在桃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象,或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大门两边。这就是鬼画桃符的来历。
      
第一个把画桃符变成春联的人,就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春节,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幅春联。孟昶的这幅对联,对仗工整,语言吉祥,不仅是春联的起始,也是春联的典范。全联的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得到更多的喜庆,这样美好的日子将象春天一样永驻人间。孟昶在这幅对联里,用吉祥之语,表达了他的期盼、祈求和良好的祝愿。但是,这幅对联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吉祥,反而给他带来了灾难。在新的一年(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俘虏,还委用了一个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后蜀都城)的地方长官。蜀后主孟昶虽然失去了他的皇位,却在我国对联的发展史上写下了第一幅春联,为对联的创建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元世祖请人写春联


    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喜欢汉文化,也喜欢对联。但他不谙汉学,不会写对联,只好请人来写。
    有一年除夕,他听说赵子昂擅长书法、诗词、楹联,并专门召他进宫,命他写下了二副春联,一副是殿堂春联: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冕旒,指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上联赞颂皇室宫殿富丽堂皇,威严壮观,好似天上仙宫;下联赞颂皇帝圣明,威震八方。
      
另一副是应门春联: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此联赞颂帝王的功德与日月同辉;美好的山河因帝王的功德而增色。
      
这两幅吹捧帝王,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春联,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喜爱。尤其后一联,因语言简洁、明快,在民间流传很广,直到清代,仍不断被沿用。( 据《楹联丛话卷一》)


明太祖传旨写春联

  
      
被称为“对联天子”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十分热心对联,极力推广对联的皇帝。据清代学者陈尚古所著《簪方楼杂志》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
   
朱元璋不仅传旨贴春联,而且微服私访,四处查看,亲自督导。
        有一天,朱元璋在金陵城里走街串巷,见一家人家没有贴春联,大为诧异,便进去问是何原因?原来这家人家是一阉猪户,自己不会写,又请不到人写。于是,他便命随从拿来文房四宝,亲自为阉猪户写下一幅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对仗工整,意境豪壮,紧切户主身份。联语幽默风趣,联意双关深远。在这里,朱元璋借用阉猪为题,抒发自己打天下的豪情壮志和惬意心情。
        
写完这幅对联,朱元璋满意离去。过了一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前查看,仍不见悬挂。他不仅奇怪,而且也有些忿怒,并进门责问。这家户主答道:因这幅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燃香供奉着。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赐银三十两,教导屠户让孩子好好读书。
    朱元璋还经常给王公大臣,名人学士赐题对联。一方面带动、鼓励他们写对联,另一方面用对联表彰、嘉奖和笼络王公大臣、名人学士。
        
陶安,是朱元璋翰林院首席大学士,又是其代笔的文胆,深得其宠信。有一年除夕,朱元璋提笔书写一副春联,赐赠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国朝:指本朝,即明朝。谋略:计谋,策略。翰苑:即翰林院。文章:这里不仅指成篇的文章,也指才学。上联,赞誉陶安的谋略,称其无人可比。下联,夸奖陶安的文章、才华,在翰林院首屈一指。此联语言简洁,笔力遒劲,对仗工稳,声韵铿锵。联意显然过誉,却绐陶安门庭增添了无限光辉。

 雍正给臣赐春联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也是一位楹联大师。他经常御书对联,或悬挂宫廷神庙,或赐绐王公大臣。
    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延玉,勤勉谦慎,为雍正所倚重。有一年除夕,雍正御书一春联,赐给张延玉:
            天恩春浩荡;

            文治日光华。
     天恩,指帝王的恩惠。文治,指以文教礼乐治民。光华,谓光辉照耀。《尚书大传》卷一:“日月光华,旦复旦夕”。此联意为皇帝的恩惠如春风旷远久长;皇帝以文教礼乐治民的功德,如日月光辉照耀臣民。此联赞颂帝王的恩惠、功德,实为雍正的自我炫耀。因是御赐,张廷玉每年春节,都作春联悬挂门前,确实长久光耀门庭。又因联语吉祥,且巧嵌“春日”二字,后世民间广为流传。( 据《楹联丛话卷一》)


                                                乾隆为民题春联

       清高宗乾隆皇帝,也有“对联天子”之称。他精通诗词,擅长楹联,经常和大臣品对,到处题写对联,还为民众写对联。
       有一年初夕,乾隆微服私访,走出紫禁城,只见北京城里,千家万户都悬挂彩灯,张贴春联,庆贺丰年,歌颂盛平,祝愿吉祥。唯独一个鞋铺门口冷冷清清,没挂灯笼,也没贴对联。
    乾隆走进小屋,发现一个老人正在黯淡灯光下做鞋子。乾隆并问: 人家都在挂红灯,贴春联,贺新年,你为什么连对联都不贴? 老鞋匠回答道:顾客不多,生意不好,没啥心思贺新年,再说我也不会写春联。
   
让我给你写吧!乾隆皇帝来了兴头。老人弄来纸墨笔砚摆好,乾隆皇帝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春联:

         锥、锥、锥,锥出穷鬼去;
         拉、拉、拉,拉进财神来。
               
横批是:天赐宏恩。
    此联紧切户主身份,联语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论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门上。后来鞋匠知道了这是当今皇上的御赐春联,于是就把鞋铺改名为“天赐鞋庄”。由于有皇上亲笔赐联,鞋铺的生意就越做越红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