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旸说事:从齐桓公那里学人生加减法

 自在行难无碍 2016-05-05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做加减法。加法做得多,人生就辉煌得多;减法做得多,人生就黯淡的多。

春秋时的齐桓公,在自己人生中所做的加减法对后人启发性很大。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姓姜,吕氏,名“小白”,乃姜子牙第十二代孙。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得齐国逐渐强盛,并最终成为第一个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纵观齐桓公的一生,其九盟诸侯,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重建邢卫,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位43年,强势于众诸侯国,的确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齐桓公晚年昏庸暗昧,亲小人而远君子,好佞臣而疏贤士,最终落了个饿死深宫,虫攒尸体的下场,不可谓不悲惨,这概是因为没做好人生加减法的缘故。

齐桓公的一生,在以下方面是加分项:

1、 机智灵活,瞒天过海。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至莒国。囊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囊公,自立为君。第二年,雍林人杀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里通知了小白,让其尽快回国即位。这个消息被鲁国也打探到了,于是就发兵保护着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与小白抢夺王位。当时齐国王位空虚,很显然,公子小白和纠,谁先赶到齐国,谁就可以抢占到王位。齐国护送小白的是鲍叔牙,路过护送公子纠的是管仲。为了不让小白先于公子纠赶回齐国,管仲就带兵堵截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在等到小白一行到来时,管仲搭箭拉弓,一箭射中小白带钩;这小白也是急中生智,假装倒地而死,唬过了管仲。于是,管仲便派人回国报捷,然后就不慌不忙、慢慢腾腾地送公子纠回国,直到六天后才到达齐国。鲁国即今天的泰安、曲阜一代,而齐国则是今天的淄博一代;短短几百公里路程,观众护送公子纠竟然走了六天,可见大意到何等程度?而等管仲护送着公子纠到达齐国时,小白早已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地赶回了齐国,当上了齐桓公。

从这件事上来看,小白是极为机智的,这等机智,在数百年后的汉朝也出现过。那是楚汉争霸之际,项羽搭箭拉弓,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刘邦差点没被射死,然而,精明的刘邦却捂着脚丫子叫疼,大骂项羽:“狗日的射中了我的脚趾头!”一个是没被射中要害却装死,一个是明明被射中要害了却装着没事,这种审时度势、临场应变的机智,的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齐桓公装死到抢占王位,表现出色,应当加分。

2、不记私仇,任贤图强。

管仲箭射齐桓公,阻止其上位,于私来讲,实乃不共戴天之仇。当鲍叔牙设计从鲁国要回了管仲后,齐桓公定要杀管仲,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怒气。鲍叔牙劝齐桓公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齐桓公的确是一位志向高、有作为、度量大的君主;他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被管仲的智慧所折服,大喜过望,拜管仲为相,拉开了齐国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的序幕。正是在管仲、鲍叔牙的辅佐下,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的事业。

从齐桓公任用管仲来看,度量的确是够大的,远胜于一些小鸡肚肠之人。对小鸡肚肠之人来讲,利害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有利害冲突,或者是曾有过节,无论你才能大小,一概都是见不得的,都是不用的;更有甚者根本无所谓有没有过节,直接就是嫉贤妒能,见不得比自己能力强的人。鲍叔牙和齐桓公在这方面堪称是楷模。应该说鲍叔牙推荐管仲不难,难在不嫉贤妒能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也不难,难在肯用,而且一用就是重用,直接就是丞相了;更进一步地讲,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也不难,难的是能抛弃箭射带钩之前嫌而宠之,专用而不疑,不以小人之谗言而生忌,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正是齐桓公能成就霸王之业的原因所在,故此,应当为齐桓公加分。

3、诚实守信,言出必行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被迫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齐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鲁庄公出行之前,询问谁可同行?将军曹沫请往。鲁庄公大笑,说:“汝三败于齐,不虑齐人笑耶?”曹沫曰:“惟耻三敗,是以愿往,将一朝而雪耻。”果然,在会盟之地,曹沫左手按箭,右手扯住齐桓公,怒形于色,责令齐桓公归还所夺城池。齐桓公无奈,只得答应。事后,齐国大臣均愤愤不平,欲劫持鲁候,以报曹沫之辱。齐桓公说:“我已经答应曹沫了。老百姓约定个事都不失信,何况是我当君王的?!”果然就归还索要的鲁国的几座城池。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的时候,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为感谢齐桓公的援助,燕庄王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都割让给了燕国。

从以上两件事情来看,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只要是答应了别人,或者是应该的,齐桓公都会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也正是因为如此,诸侯各国听说这些事后,就对齐桓公心服口服,自觉自愿地拥护齐桓公的盟主地位。基于此,也是应该给齐桓公加分的。

4、需要给齐桓公加分的地方还很多。正如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葵丘会盟”时,齐桓公和诸侯约定“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基于此,也应该给齐桓公加分。

齐桓公如此英明伟大,何以最后又落了个饿死深宫,虫攒尸体的下场?这就不得不说说该给齐桓公减分的地方了;事实上,正是这些减分的地方没做好,齐桓公才落了个饿死深宫,虫攒尸体的下场。

减分项如下:

1、讳疾忌医,养病贻患。

扁鹊给齐桓公治病的故事,大家在中学课本中都学过。话说,一日神医扁鹊途经齐,齐桓公客之。入朝见,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对左右曰:“医士多喜功利,想治沒有病的人,来显示医术。”五日后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不悦。再过五日,扁鹊复见,曰:“有疾在胃间,不治将深。”桓候不应,扁鹊出,桓候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候而退出。桓候的下人问其故,扁鹊曰:“今桓候疾已在骨髓,我是无法治了。”五天后,桓公病倒,下人召扁鹊,扁鹊已逃走,桓候随死。 

这个故事讲的是扁鹊给齐桓公治病的事,透漏出来的哲理是: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向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齐桓公在这方面做的不好,有病了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有病,问题是这个疾病并不因为人们不说就不存在,讳疾忌医最终害的是自己。齐桓公不听扁鹊的劝说,讳疾忌医,结果把自己给耽误了。在这方面,应当给齐桓公减分。

2、亲小人而远君子,好奸佞而疏贤臣。

这是齐桓公最应当减分,而且减大分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在这方面是该详细地摆摆龙门阵了。说齐桓公亲小人而远君子,好奸佞而疏贤臣,这个好像听起来很矛盾,不是任用管仲,鲍叔牙等贤士成就了首霸之业吗?咋忽然又亲小人而远君子,好奸佞而疏贤臣了?这个其实不矛盾,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环境的变化,人是会变化的,有可能变得更睿智,也有可能变得昏庸暗昧。

这个齐桓公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昏庸暗昧了。

话说齐桓公有病卧于寝室,雍巫、易牙和竖刁三个奸臣见扁鹊不辞而去,就知道齐桓公是没救了,心生一计,就在一个大牌子上写了“寡人有病,恶闻人声,不论何人,事体大小,不得擅入,著寺貂紧守宫门,雍巫率宫甲巡视,一应国政,待寡人病愈之日奏闻。”就这样,雍巫、竖刁、易牙三个佞臣把守着宫门,专等着齐桓公毙命。过了三日,齐桓公未死,三个佞臣将齐桓公左右侍卫之人,不问男女,尽行逐出,把宫门阻断,又于寝室周围,筑起高墙三丈,内外隔绝,风缝不通。只存墙下一穴,如狗窝一般,早晚使小内侍钻入,打探齐桓公生死消息。

可伶这个齐桓公伏于床上,起身不得,呼唤左右,无一人应答,光着两眼,呆呆而视。终于听到扑塌一声,算是有人来了。齐桓公睁眼视之,原是自己只幸惠了一次的贱妾宴娥儿。齐桓公赶忙说:“我饿了,赶紧给我端粥来喝。”晏娥儿回答“无处觅粥饮。”桓公说:“热水也行。”晏娥儿答:“热水也不可得。”桓公问何故?晏娥儿才告知了具体情况。桓公问:“你怎么进来的?”晏娥儿回答说是翻墙进来的。此时的齐桓公大拗,想到自己有眼无珠,错用了奸佞小人,自觉没脸去见已死的管仲、鲍叔牙,遂以衣袂自掩耳目,连叹数声而死。掩袂而死,原以为只有夫差,原来还有堂堂的齐桓公?!想一想年过七十三,在位四十三年的齐桓公英武一世,竟落了这么个下场,也是满可悲的。更可敬的是仅仅一幸之恩的晏娥儿也撞柱而死,为桓公殉葬去了。

这一夜,小内侍钻穴而入,见血泊中挺着一个尸首,惊慌而出,告知几个奸佞之臣,“主公已触柱而死。”几个奸佞之臣不信,使内侍掘开墙垣,亲自察看,却是个女尸,大惊,内侍认得是晏娥儿。再看牙床之上,躺着个不言不语、无知无觉的齐桓公。呜呼哀哉,不知啥时候气绝了。

后来,因为六个公子争王位,没人顾及这个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尸体愣是挺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户里爬了出来。

回过头来看,齐桓公首霸之功其实全赖管仲之力,离了管仲,齐桓公连他自己的事情都搞不掂,倒是被雍巫、竖刁、易牙三个奸佞弄得颠七倒八,全无章法。想来桓公身死于高墙之内,无异牢狱;病中无人侍奉,无异孤穷;死后虫攒尸体,无异饿殍。怨谁呢?其实就怨齐桓公本人。对于三个佞臣,管仲早已看透,在齐桓公询问管仲其身后谁能为相时,管仲已明确告知不可亲近雍巫、竖刁和易牙三个奸佞。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病重,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代你为相?”管仲曰:“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以至于落得如此狼狈,如此,绝对的给齐桓公减分,减大分。

作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的故事说完了,从齐桓公人生的加减分上,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吸取到什么教训?是不是也该时时刻刻反省自身?是不是也该做好自己人生的加减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