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润心斋1010 2016-05-06


《  望  岳  》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  释】

①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杜甫洛阳应试落第,漫游齐、赵,经泰山远望而作。岳,高峻的大山,泰山称东岳,为五岳之一。②岱宗:泰山别称。岱,始;宗,长。东岳为五岳之长。夫:语气词。③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了:尽。④造化:创造化育,指大自然。钟:萃集。神秀:秀美而有灵气。⑤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划分。昏晓:指山南山北明晦不同如晨昏。⑥荡胸:使心胸动荡。曾,通“层”。⑦决眦[zì]:眼眶裂开,极言睁大眼睛远望。入:没。⑧会当:终究要。凌:登临。绝顶:最高峰。⑨《孟子·尽心》上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  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它究竟如何?横跨齐鲁两境啊,青青的山色绵延无穷。化生万物的大自然,将天地的灵秀之气在此集萃;峻峰入云啊,又将山南山北分成两部——山南明朗如清晨,山北晦冥似黄昏。

我为泰山的气势震荡,那缭绕山云,似乎发自我的心胸;我睁大了双目,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那山壑的深处。总有一天啊,我会像那位至圣先师,登上那泰山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的山峦啊,尽收眼底,有哪个比我高?

【赏  析】

这是首游览诗。全诗以“望”字贯串,前四句写望中所见,五、六句写望中所感,七、八句写望中所想,从而显示了感情与自然浩气沟通的心理过程。全诗遣词峻刻,雄奇伟岸;篇末用典,由望岳而生登临之想,表现了青年杜甫,不因文战失利而气馁,高自期许,壮志凌云的大气。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格言固然广为人知,但青年读者中晓得它出自《孟子·尽心》篇的,只怕不多;而这恰恰是读透这首诗的关键。所谓“尽心”,意思是尽其心而与天道相通。这话不好懂,但不要忙,读完本诗,当可自明。

诗以设问惊叹句起,一开始就生动地表现出岱岳在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惊羡感。这一问,到二至四句。第二句先从广袤展开来答问:泰山横跨齐鲁,青苍的山峦绵延不绝,一望而无尽;第四句则从奇峻渊深着意刻画,说峻峰高耸入云,遮蔽了日照,因而将同一山区切割成了明暗不同的南北两部分。二、四句之间,则以“造化钟神秀”连缀,神秀既兼千里青苍与万仞峻深而言,又赋与岱岳以灵秀之气;而“钟”字更起一种由广袤收聚到一点的感觉,从而又赋予泰山以拨地而起的动态及其内含的势能。唐人诗写山,从广度、高度两面着笔并不罕见”但是能同时成功地写出深度,以深见高,于满纸烟云中见其气势神韵的,当推此诗为第一首。

“山者,气之所包含”(《春秋元命苞》),岱岳的磅礴大气激动着诗人的心胸,使他感到生命似已与天地浩气合一。本来是大山“含精藏云”(同上),而此时他感到这山云似同从自己心中生发蒸腾;他的双目也似乎因心中吸取了大山的精气而分外清明,竟能追送着一点飞鸟,隐没到山谷深处。这五、六句是全诗的关键,由望中所见转入望中所感,将山岳大气拍合入我之情怀,于是,豪气勃动,不可掩抑,终于发为尾联的望中之想。这里“会当”一词深可注意,诗人此时并未登山,而是说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岱岳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群山就必将尽收眼底。这就不仅紧切题面“望”字,而且隐隐显示了他当时的心态:一第得失,何足计较;后来者居上,看谁能笑到最后!

于是可体味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联名句究竟好在哪里了。这是豪言壮语,但豪言壮语如没有志气感情作依托,便成了空洞的叫嚣。杜甫则不然,他在望岳中自然地将自己落第后的感愤,与岱岳的奇秀磅礴之气相交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在宏伟的大自然感召下,诗人将感愤升华为奋发向上的豪情,这也就是《尽心》所谓的尽其心与天道相通。杜甫是在以他奉行终身的儒道自励,而这义理,这志气,又通过精细的章法技巧,被含而不露地组织到诗歌中去。

【作  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购物和鸡汤的朋友圈

要有诗词的素香典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