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什么呢?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能放过,也成了比的牺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学习第一名,比你的儿子强”,洋洋得意者说。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扬,夜郎自大。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聚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手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吗要和别人比呢? 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作竞争对手,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有人说过:“令人沮丧的往往并非事实,而是比较。”总是喜欢与别人比较,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会使你慢慢变成牢骚专家。人比人气死人,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 ![]()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人贵有自知之明,何必拿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的长处比呢?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有谚云:“人比人,气死人。”比较、比较,这是烦恼的来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不了就不痛快。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爱比较的现象屡见不鲜的! 妻子对丈夫说:“看邻居家都买宝马了,和你一起进单位的谁跟谁现在都当局长了……你怎么就不争气呢?我跟着你真是倒霉!” 工作中,总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多,但是却总得不到上司的赏识,觉得自己被埋没了。 对三流的影视明星不屑一顾,觉得他们只要随便说几句话、骚首弄姿就能赚大钱,自己累死累活却只能勉强糊口,觉得很不公平,并愤愤不平。 每天辛勤工作,拼命赚钱,钱却永远赚得没有别人多,不甘心,更不服气。 看到别人时来运转,开始发迹,便眼红了,心想:“不就是运气好吗?换了我,我能比他做得更好!” 其实,这么比较有意义吗?人家再怎么好,那也是人家的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殊不知,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痛苦和牺牲!你要是不服气,还不如省下抱怨的功夫干点实事呢。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燃蜡烛。看别人过得好,有这方面的能力就化压力为动力,努力让自己也能变得更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你就死了这份心,安心地过你的日子。人与人不同,何必弄得自己不开心呢?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观念:我不和别人比,别人再好,我也不羡慕。我只和自己过去比。这样一天比一天好,你就总会有幸福感,心里就会得到真正的安宁。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感悟:在这个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急于求成;人在流浪、心在漂泊,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躯体在那里,灵魂早已出壳,缺乏耐心和恒心,看似忙忙碌碌,到头来却一事无成。事实上,一个人只有沉得住气,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沉稳沉着,并逐渐内化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迈向成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保持气度上的从容淡定,宁静致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