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书画讲堂】俞丰| 古谱画竹秘要(十)

 河上居 2016-05-06


华夏书画讲堂
俞丰


序 言
本篇汇总古代主要竹谱和墨竹画论而成,大致按所讨论的内容归类,以清眉目,但其中亦难免有穿插互见的成分。古代墨竹画法、画论随时代而演变,故读这些画论,尤其需要注意结合时代风格加以辨析。
古谱画竹秘要
(十)
心意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1]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2],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1]蜩(tiáo)腹蛇蚹,蝉腹节,蛇腹有鳞。此处形容竹初生的形状。
[2]兔起鹘落,兔子一动,鹘就扑落下来。此处比喻落笔迅捷。
刘昌潮
刘昌潮
刘昌潮
刘昌潮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攒三聚五,蜩腹蛇跗,叠叶成竿,东坡所谓竹自有也,未尝以为画法。故执笔熟视,熟视则意有此竹,笔随意之所之,兔起鹘落而出之,少纵则逝矣。攒三聚五、蜩腹蛇跗非画法,画法在熟视少纵之间。
清·汪之元《墨竹指》
古人谓胸有成竹,乃是千古不传语。盖胸中有全竹,然后落笔如风舒云卷,顷刻而成,则气概闲畅,大非山水家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沾沾自以为得意也。
刘昌潮
刘昌潮
刘源
清·汪之元《墨竹指》
文湖州云:“今画竹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写竹必先有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振笔直遂,以追所见,如兔起鹘落之势。山谷老人亦云:“先有竹于胸中,则本末畅茂。有成竹于胸中,则笔墨与物俱化。”故知墨竹之法,原与山水不可同日而语。诚如李息斋论画竹,直是篱堵间物,如书家谓学古人不能变,便是书家奴。
清·汪之元《墨竹指》
运笔行笔之法虽云俱备,然每于大帧、巨幅、长条、横披,有高下、横竖之不同,伸缯于几,且缓执笔,必先澄怀凝思,得其形势安顿之法,胸中成竹,然后振笔挥毫,则婆娑偃仰,无不合度。如羲之《笔阵图》所谓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凝神静思,意在笔前,以此知书法画法原无二理,学者宜尽心焉。
柳子谷
柳子谷
柳子谷
清·汪之元《墨竹指》
徐青藤云:“化工无笔墨,个字写青天。”予谓此诗墨竹诀也。无笔墨即庖丁目无全牛之理,后人不知,但笔笔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成竹?
清·郑板桥《板桥题画》
江馆[3]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4],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3]江馆,指真州江村的教馆,郑板桥曾在此教书。
[4]倏作变相,忽然改变了原来的样子。
清·郑板桥《郑板桥集》
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之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
柳子谷
柳子谷
柳子谷
柳子谷
疏解
“胸有成竹”、“兔起鹘落”,这两个由画竹而引出的成语,如今几乎成了赞美画家的熟语。我们讨论画竹法,对这八个字就不能熟视无睹,而要熟词生看,从中体会真正的画法内涵,字字落到实处。郑板桥又说“落笔倏作变相”,“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这是真正出于长期实践的内行家语,堪称字字珠玑!
芥子园画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