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物病害】病虫害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昵称30226162 2016-05-06

摘要:近几年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草莓等果菜的菜农反映,从结果到罢园拔藤各种病害不断,各种病症交叉、重叠发生,天天打药都治不住。经济效益越好的作物,化学肥料投入年年增大,而作物产量不见增加,有的还越来越差。农户抱怨肥料有问题,质量不如从前。茄果类瓜类作物死棵、枯萎、黄萎、根腐、软腐、青枯、病毒、疫病根结线虫等已成为顽固病虫害,防治成本高,而效果较差。老百姓抱怨农药化肥不好,假的太多。 除了这些抱怨,有些问题农户也是百思不解。他们也用了大量鸡粪、鸭粪,还有生物有机肥,怎么瓜苗就是不发棵,结出来的瓜不漂亮,弯瓜多。霜霉疫病经常有,天天打药都不行,蓟马蚜虫特别多,抗性很大,很多药打不到。真是奇怪……

作为技术研究人员,我们和农户其实都一样很着急,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从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来看,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有三个:

(一)长期超量不合理地施用肥料,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养分严重失调。
       1、造成土壤板结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主要还是长期超量施用磷肥。磷肥用量越大,过剩越多,土壤板结越严重。土壤板结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土壤透气性差,作物根系不发达,营养失调,生理障碍和烂根,死棵等土传性病害发生严重。
       无论哪种含磷化肥中的磷,在土壤中碰到可溶性的钙、铁、锌、锰和铝时,就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难以分解的固化物,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钙、铁、锌、锰和磷肥一起同时失活、失效。这正是磷肥利用率很低仅有5%-20%的根本原因,也是磷肥用量越大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根本原因。
      种庄稼不用磷肥不行,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盲目施用磷肥,造成磷肥严重超量,加重土壤板结,引起作物早衰。为什么鸡粪这种有机肥料连年大量施用不但不能改良土壤,还会加重土壤板结,造成水、肥、气、热严重失调,病害难以控制?当大家知道了鸡粪是所有动物粪便中含磷量最大的一种有机肥时,答案也就出来了。
      2、消除土壤板结的方法。防止、消除土壤板结,首要的是活化磷,促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施有机肥尤其是庄稼秸秆和含纤维量高的牛、马、羊粪等。秸秆肥和这些动物粪肥中含有大量的胡敏酸、富里酸,是活化磷,改良土壤的最佳选择。第二种方法是施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施用较复杂,与农药、化肥不宜混合施用,而且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由于碳资源不足效果不明显。
       3、土壤酸化。我国长江以南的土壤多属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属中性偏碱。南方大面积的土壤酸化是由充沛的雨水携带大量的二氧化碳淋溶土壤钙、镁离子造成的,是自然酸化。这里所说的土壤酸化是人为的酸化,尽管与大量施用有机肥、生理酸性肥料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过量施用氮肥(包括有机氮肥) 。大量的氮肥会被氧化为硝酸,破坏土壤钙镁盐基,使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最直接的危害是缺乏钙镁硼的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土壤酸化还会限制固氮菌的生存,影响豆科植物的生长,同时还会加重白菜根肿病,番茄、辣椒、茄子、花生等作物青枯病的发生与发展。
       4、调节土壤酸化的方法。一般作物在PH=6---7.5的中性偏酸一点土壤生长良好,酸碱度低于6的过酸土壤,对大多数作物生长不利。常规方法是施用生石灰100公斤每亩中和调节,操作时,三分之二撒地表翻耕,其余耕地后撒地面耙匀,然后浇水中和。
       5、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虽然不排除自然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施肥量过大。一次性施用化肥过多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其实大部分的肥料未能得到利用,一部分随灌溉水流失,剩下的全部残留在土壤中,并以盐的形式累积。我们给作物施用的所有肥料,几乎都要转化为盐类(化肥除尿素外,都是不需转化的盐类)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超过作物需要量施入的肥料,很少一部分进入地下水或分解进入空气以外,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留在土壤中。施肥量越大,土壤盐渍化越快,当土壤中的盐超过作物耐受程度后,就会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脱水死亡。盐害其实就是肥害。
       6、避免土壤盐渍化的措施。土壤盐渍化对作物的直接危害是根系浅短不发达,叶片僵化,乌黑发亮,植株矮小不发棵,长势差甚至停止,无新叶或新叶很少,或生长不齐。避免土壤盐渍化,防止作物撑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土地的情况(肥、瘦、水利条件、平整度等)定产量,以产量定氮肥的施用量,测土壤养分定磷、钾肥用量。做到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磷肥全部底施,钾肥大部分底施,小部分追施,氮肥以追施为主。
       7、土壤养分失调。所谓失调就是作物必须的16中营养元素调配不当,有的大量积累,有的严重缺乏,作物生理障碍,传染性病害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出现投入高,产量低,效益差的现象。

(二)大剂量、高频次、不科学的使用农药,造成病虫抗性越来越强,作物免疫力越来越差,土壤微生态平衡严重破坏。
      1、病虫抗药性。病虫抗药性简单来说就是病菌、害虫对防治农药敏感性降低,用药效果比较差甚至无效。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大部分有害生物(包括病菌、害虫、杂草)均不同程度地产生抗药性,有的甚至已经发展到无药可治的地步。
       2、抗药性形成的特点。生活史越短,繁殖速递越快,群体越大,接触农药机会越多的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越快;用药剂量越大,用药次数越多,抗药性越容易形成;选择性越好、专业性越强的内吸性高效农药,越易产生抗药性;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混用,易产生抗药性,而作用机理相差较大的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性杀菌剂混用就不易产生抗药性。
       3、避免抗药性形成的措施。合理确定用药浓度和用药量;均匀施药,喷雾器的雾化要好,喷到作物上要形成一层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药膜,杀虫治病效果才好;轮换施药、混合施药,药剂种类建议不要超过四种。
       4、作物免疫力及提高免疫力的措施。作物的免疫力就是作物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免疫力有强弱之分,还有遗传性。免疫力既可以在病菌侵染时诱发产生抗生素来围剿病菌,避免病害发生,也可以加强自身氧化酶的活性来抵抗病菌,减弱病害发生。作物这种抵御病菌侵染的能力,在经受病害侵染过程中可以加强,也会在频繁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弱化,甚至完全丧失。提高作物免疫力最简单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有两个,第一不要频繁打药,间隔期不要低于5天,以7-10天为宜;第二就是在打药时加上高品质的叶面肥。
       5、土壤微生态平衡及保护。土壤是微生物的天堂,也是微生物繁殖的自然基础。土壤中的微生物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对作物生长有益的良性菌,如:固氮菌、根瘤菌、光合菌、磷细菌、钾细菌、放线菌和菌根真菌等;一类是对作物生长有害的恶性菌,如:镰孢菌、丝核菌、腐霉菌、疫霉菌等;良性菌和恶性菌在土壤中的数量都不大,而数量最大的是中性菌。中性菌的特点是,谁的实力强就跟谁跑。在正常情况下,良性菌和恶性菌势均力敌,而当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时,良性菌就会受到严重伤害,若长期大剂量高频次施用农药,良性菌伤害更加严重,微生态平衡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中性菌就会随之成为恶性菌,作物病害就会严重发生,而且难以治愈。土壤微生态特点告诉我们,在防治土传病害时,既要考虑准确用药,用好药,又要考虑少用药,小范围用药,尽量减少对有益菌的伤害,保护生态平衡。当土传病害发生时,首先用药控制中心病株,或中心区域,并对中心病株或中心区域周围1-2米以内的其他植株进行药物防治,尽量减少全田用药次数。

(三)连年重茬种植造成病原体指数直线上升,土壤缺素、积毒问题越来越严重。
      1、在同一块地里连年(三年或三年以上)种植同种或同科作物就叫重茬,重茬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根系不发达,长势差,易早衰,病害多而严重,减产,低产。这种现象叫做重茬障碍。
       2、重茬障碍产生有三个原因:病菌积累、土壤积毒、营养失衡。由于轮作在有些地区难以实施,嫁接局限性又很大,增施有机肥和施用生物有机肥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所以,重茬问题目前较难解决。

作物重茬会导致土壤中特别是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肥力降低,甚至板结盐碱化,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多,病虫害增加,作物自身分泌毒素增多,最后引起作物大量死棵。

二、对策

(一)科学施肥,营养防病
      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还能减少病害的发生,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但是,肥料为什么能够防病以及如何发挥肥料防病的作用,我们应该有个理性的认识。
       1、走出农药防治病的误区。传统的植保观念认为,只有农药能防治作物病虫害,所以很多农民打药很重视,而忽略了其他防病措施。这其实是植保观念的一种误区。用农药防治作物病害是一种治标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物的病害问题,反而带来一系列恶果,如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增强病菌的抗药性以及增加生产成本。防治作物病害最根本的措施应该是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均衡的营养供给来栽培健壮植株,使作物少得病或不得病,从而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
       2、营养防病机理。第一,增强作物抗病菌侵染能力。如使用钾肥能促进纤维和木质素的形成,使病菌难以侵入体内;适量的钙锌硼能使作物表皮细胞膜稳定性提高,减少向外溢泌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从而减轻病菌侵染。第二,促进蛋白质形成。一般认为,病菌、病毒只能以小分子的糖类和氨基酸以及酰胺类为氮源养料,进行生命活动,增施钾肥促进可溶性氮形成大分子的蛋白质,病菌、病毒难以吸收利用,因而抗病性提高。还有微量元素硼、锌等也能促进氨基酸转化为蛋白质,减少体内游离态氨基酸含量,这是施用硼、锌微肥能减少作物发病的重要原因。第三,促进作物体能酚类化合物的形成。一般说来,凡是体内含酚量高的作物或品种,抗病能力强,因为酚有杀菌作用,适量施用钾肥,可增加作物体内酚类含量,减少病菌危害,偏施氮肥或氮肥过量,作物含酚量降低,容易感病。第四,促进淀粉形成。作物的抗病性与自身体内淀粉含量有密切关系,因为淀粉含量高,体内可溶性氮含量低,碳氮比大,不利于病菌繁殖,因而不易发病。举个例子,水稻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其体内淀粉含量最低,而此时正是稻瘟病高发时期,磷钾肥能促进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因而能增强抗病性。微量元素铁锌锰铜等,对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缺乏时,作物抗病性弱。硼虽然不直接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蛋白质,但硼不足时,光合产物糖类和氨基酸等就会在叶片中大量积累,使叶片变厚、变脆、甚至畸形,阻碍光合作用的继续进行,所以硼也是重要的抗病营养元素。第五,直接杀伤病原菌。如锌具有直接毒害病原体的能力,对病毒有固定作用,阻碍病原体向上移动;铜锰对病原菌也有毒性。
      3、营养防病具体措施。第一,讲究施肥原则。重视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经济作物地区土壤以氮多磷过剩钾不足为主,平衡施肥并不是用3个15、3个16、3个17等氮磷钾平衡配比的复合肥,而是要因地施肥,因作物施肥,能做到测土施肥最好。第二,有机与无机化肥配合使用。有机肥除含有作物必需的氮磷钾外,还含有中微量元素,是一种多营养成分的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化肥之所以不能代替有机肥,是因为土壤肥力并不单是为作物提供营养元素,还要为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积累有机质,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平衡,为作物吸收养分创造条件。
(二)科学施用农药
       所谓科学施用农药就是根据病菌、病毒、害虫等有害生物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对农药的抗性和作物对病菌、病毒产生免疫力的机理综合考虑用药。具体操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病低浓度,治病高浓度。这是使用农药第一原则,就是治病也不能浓度过高,过高易产生抗药性又造成浪费。
       2、交换用药,混合用药。一种农药效果再好也不要在一茬作物单独使用3次以上,最好2-3种最多4种(其中一种是营养、防病、提高免疫力的)混合施用。
       3、均匀喷施,定量用药。喷雾器的压力要足,雾化要好,喷出的是雾而不是雨,不能将两喷雾器或者三喷雾器的药加到一喷雾器里喷,更不能该喷三喷雾器才能到位的,为了省事,只喷了两喷雾器,甚至一喷雾器,否则,治病治虫效果很差,甚至越打药病虫越严重。
       4、打药时间间隔为7-10天为宜,最短也不要少于5天。杀菌药和杀虫药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如果今天打杀菌药,5天后才能再打杀菌药,但是可以后天就要杀虫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